缩略图

创新团队引领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路径探索

作者

束庆娟

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 231400

引言

素质教育深入实施的当下,小学阶段的教学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其实践性,开放性和自主性特点,逐渐成为连接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的重要桥梁,这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强化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许多小学在课程推进中,依然存在教师单打独斗的情况,这导致课程设计缺乏深度,校内外资源难以联动以及实施过程流于形式等困境。在此视角下,创新团队强调以“跨学科协作、资源整合、持续创新”作为核心优势,在实施过程中,有力地打破传统课程开发的局限,这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研究创新团队引领下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路径,对于推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和高质量发展等各个方面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创新团队引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必要性

(一)破解教师单干困境,提升课程设计专业性

在小学学校中,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涵盖“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几大领域,这需要教师具备跨学科知识储备与项目设计能力。在创新团队引领下,可以打破以往课程实施中存在的教师受专业局限,无法设计兼具深度与广度的课程方案,容易出现“主题零散、目标模糊”的问题 [1]。创新团队引领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常由语文、科学、美术、信息技术等多学科教师组成,一部分团队还吸纳校外专家,社区工作者以及家长代表等,可以实现从不同视角挖掘课程资源,设计活动环节。

(二)整合校内外资源,打破课程实施壁垒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往往离不开场地,设备以及素材等资源支持,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一些小学学校还存在校内资源利用不充分以及校外资源对接不畅的问题。而创新团队则通过明确分工,一方面,通过及时梳理校内实验室,图书馆以及校园农场等资源,定制满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的课程资源使用清单;另一方面,在资源整合中,应当主动对接社区文化馆,科技馆以及企业工厂等校外单位,从而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二、创新团队引领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资源整合机制

(一)资源分类梳理,构建“三维资源库”

创新团队引领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进行资源整合的过程中,首先应针对的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需资源进行系统分类,以系统分类为引领形成校内资源、校外资源以及数字化资源等三维资源库。在校内资源聚焦已有的,可直接利用的场地与人力,如实验室设备,校园种植园,各学科教师特长清单;在校外资源整合中则应注重引导实践体验型资源,这主要包括社区服务中心,博物馆,以及家长职业资源库;数字资源整合则应包括线上辅助素材,通过多样化资源的整合,为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提供支持。

(二)资源整合原则,坚持“学生为本、按需匹配”

创新团队在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应始终以学生需求为核心,避免为整合而整合。具体来说,在进行资源整合的过程中,一方面应当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匹配资源,如低年级应侧重“校园内 + 短时间”的实践资源,而针对高年级应对接“校外 + 深度体验”的资源;另一方面,应当根据课程主题按需筛选资源,这样可以确保资源与课程目标高度契合。例如,“家乡水资源保护”主题课程,创新团队应优先整合当地水利局专家资源,河流监测点场地资源而非盲目引入无关的文化类资源,让资

源真正服务于课程实施。

三、创新团队引领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路径

(一)课程设计应构建“主题引领、跨科融合”的方案

创新团队以真实问题作为起点,设计主题引领和跨科融合的课程方案。第一步,创新团队应通过问卷调查,师生座谈,共同收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由此确定课程主题。第二步,根据主题拆解核心目标,进一步明确各学科教师的任务分工 [2]。例如在“校园午餐浪费”主题中,数学教师负责指导学生统计浪费数据,语文教师可引导学生撰写倡议书,实施道德与法治教师讲解节约粮食的意义。第三步,可以设计“阶梯式”活动环节,从观察发现到实践探究,再到成果展示,进而形成完整的课程链条。

(二)课程实施进可搭建“多元参与、自主实践”的平台

在课程实施阶段,创新团队可以搭建“多元参与、自主实践”的平台,借助平台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一方面,团队采用分组合作的模式,根据学生特长划分小组,在小组划分之后,并安排教师,家长或校外专家担任“指导顾问”来提供针对性帮助;另一方面,创新团队可以创设开放实践的场景,再次场景中鼓励学生走出课堂。例如“家乡老建筑保护”课程中,学生分组走访老建筑或者采访居民,记录老建筑的历史故事,团队则提前与社区沟通,为学生实践提供安全保障与便利。

(三)课程评价,建立“过程导向、多元主体”的体系

创新团队应当打破传统唯结果的评价模式,倡导构建“过程导向、多元主体”的课程评价体系。具体来说,在评价内容上,应当侧重关注学生的实践过程,如学习小组的参与度、学生在团队中表达出来的合作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在团队活动进行中,通过“实践记录手册”“活动照片视频”“小组汇报”等方式,以此全面记录学生的成长。其次,在评价主体上,通过引入学生自评,小组同伴互评,带队教师评价,家长评价以及校外合作单位评价。例如在“社区垃圾分类宣传”课程中,社区工作人员的评价可以从学生的宣传效果出发,家长反馈学生在家的垃圾分类行为,这样可以让评价更全面客观。此外,团队应当及时进行评价反馈,通过评价结果分析会来总结课程实施中的优点与不足,进而为后续课程优化提供依据。

结语

创新团队引领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中,其跨学科协作的优势在于破解了教师单干的困境,通过系统的资源整合机制可以有力打破课程实施的壁垒,科学的实施路径保障了课程的高质量落地。今后,小学学校应当进一步重视创新团队的建设,并且通过完善团队激励机制,加强校内外协作,让创新团队持续发挥引领作用。对于创新团队来说,还需要不断关注学生需求与社会发展,动态优化课程内容与实施方式,这样才能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真正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阵地,更好地助力小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并且在探索中持续创新。

参考文献:

[1] 陈楚 .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情境教学研究 [J]. 新课程研究 ,2024,(S2):65-67.

[2] 陈春红 . 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优化与创新 [J]. 名师在线 ,2020,(36):47-48.

课题: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课程与教学创新团队,TCSZ2023cxtd02;商务日语特色专业,TCSZ2023tczy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