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思维可视化工具的策略研究
董裕国
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第八小学 528400
摘要:当前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逐渐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思维可视化工具凭借着更加直观的特点,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应用,能够将抽象的信息技术符号和程序,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向学生体现,推动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养成。因此如何有效应用思维导图、多媒体等思维可视化工具创新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是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重点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思维可视化
开展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能够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信息技术知识和理论,培育学生的创造思维和逻辑思维,为适应数字化时代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在数字技术教学中,相关的知识理论和符号所表达的内容是比较抽象的,如何将抽象的知识内容更加直观化,帮助学生对信息技术更加深入了解和掌握,是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该重点探索的问题。
一、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思维可视化工具的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整合知识体系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是一项系统复杂的知识体系,涉及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知识,知识点比较零散[1]。想要将小学信息技术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整合,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脉络比较困难,不利于学生进行记忆,难以对信息技术知识加深理解。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涉及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使用思维可视化工具,根据信息技术教学目标的要求,梳理属于自己的知识脉络。
(二)有利于学生进行学习反思
学习反思环节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不可分割的部分,教师引导学生在对相关知识进行了解之后,在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复盘和反思,找到自己存在的不足之处,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信息逻辑思维和计算思维。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思维可视化工具对信息技术的实践操作过程进行直观展示,有利于学生通过观察进行模仿,提高自身的理论认知和实际操作水平[2]。
(三)有利于学生进行思维碰撞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用思维可视化工具,能够加强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和交流,让学生在思维交流和团结协作中实现思维的碰撞。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有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平共处,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3]。当前多种思维可视化工具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也得到了有效的应用,通过思维概念图和多媒体教学工具,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交流平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思维能力。
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思维可视化工具的策略
(一)应用思维导图工具,呈现知识体系脉络
思维导图作为思维可视化工具最常见的一种,在各个学科教学设计中都得到了有效地应用,有着较大的教学价值。思维导图工具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的优势在于能够将复杂的信息技术知识中的计算符号、软件的应用和计算机实践操作中的内部逻辑进行梳理,将抽象的信息技术思维用直观的方式为学生呈现,帮助学生加深信息技术的学习理解,能够通过相关原理进行实践操作。小学生正处在思维的上升时期,对于信息技术教学中复杂的知识和操作内容,往往无法进行深入的理解,从而影响自身的学习效率。通过运用思维导图工具,能够将信息技术相关知识按照层级的方式进行梳理,让学生加强对于信息知识的逻辑联系,在知识梳理中能够提升信息技术素养。
例如,在学习音视频的获取和处理这一单元内容学习时,教师可以应用思维导图工具,帮助学生加深对于音视频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认识。该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获取音频、编辑音频、获取视频、快编视频,精编视频等相关内容,关于这些内容相关理念和操作技术有着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因此,教师在教学这一单元时要用思维导图工具,利用不同的线条和字体颜色对各自环节的概念进行整合,对相像的地方和不同之处进行标识,让学生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不要将音频和视频知识和实践操作混淆,培育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思维可视化工具能够帮助学生将信息技术教学中理论体系和实践操作加以联合梳理,帮助学生形成思维网络,完善知识结构,真正提升信息技术水平。
(二)利用媒体工具导学,培养学生可视思维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开展的主要前提就是需要电脑工具,但是部分小学尤其是农村学校没有配置计算机教室,大部分教师在开展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活动中仍然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氛围比较枯燥。在当前新课标要求下,教师应当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营造愉快活泼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媒体思维可视化工具,将课程内容通过动画微课的方式播放出来,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的方式了解真正的实验操作步骤和流程,集中学生注意力,让学生进行模仿,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当然有条件的学校,学生通过观察教师给出的视频,在自己的电脑上进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学习关于h5相关的知识内容时,教师首先通过微课的方式让学生了解h5的概念,以及所需要的相关软件和工具。随后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工具播放关于h5设计动画的演示,通过展示h5界面的多姿多彩,图文并茂的特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体验中真正了解h5的操作流程,并通过自己的想象力设计主题,自主进行h5制作。在h5制作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可以先让学生在制作之前制作一份思维导图,规划一下制作的步骤,然后再添加自己的想法,自己设计独特的主题,进行h5海报的制作。在制作完毕之后,教师邀请学生阐述自己的思路,逐个说明h5海报中各个元素表达的含义,在由学生和教师进行点评,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可视化思维,让学生在交流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工具可以将信息知识体系串联起来,并且借助教师的视频教学,从而将理论知识真正落实到信息操作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应用思维可视化工具,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对相关知识的逻辑梳理能力,推动学生信息技术思维的养成,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应该重视思维可视化工具在教学中的应用,通过思维导图设计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通过媒体教学工具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实践操作步骤,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高鹰.思维可视化工具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 读写算, 2022, (01): 7-9.
[2]戴铮.思维可视化工具在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计算思维培养中的应用分析[J].教育界,2020, (42): 8-9.
[3]李惠玲.思维可视化工具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 知识文库, 2019, (15): 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