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智慧型 + 模块化”双线混融教学模式的构建

作者

丁宛露

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 江西南昌 330099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全球趋势。《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创新教学模式。然而,当前高职教育仍面临诸多挑战,如课程体系僵化、教学方式单一、评价机制滞后等,难以适应产业升级和技术迭代的需求。“智慧型+模块化”双线混融教学模式结合了智慧教育的智能化优势和模块化教学的灵活性,旨在通过线上线下协同,实现教学资源的精准投放、学习过程的个性化适配和教学效果的科学评估。

一、当前高职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僵化,难以适应岗位

当前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普遍存在着僵化的问题,其组织结构往往过于依赖学科逻辑,导致知识结构相对固定,更新速度缓慢。这种课程体系难以及时匹配快速变化的行业技术标准和市场需求。学生们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很可能在毕业时已经过时或不再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这种脱节现象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降低了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因此,高职教育需要更加灵活地调整课程体系,紧跟行业发展趋势,确保学生所学技能与市场需求紧密相连。

(二)教学模式单一,难以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

目前高职教学仍然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缺乏自主探究和实践的机会。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由于高职学生基础差异较大,统一化的教学方式难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部分学生可能觉得课程内容过于简单,缺乏挑战性;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可能觉得课程内容过于复杂,难以理解和掌握。这种差异化的学习需求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难以得到有效满足。因此,高职教育需要探索更加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如项目式教学、翻转课堂等,以提供更多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选择,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评价方式静态化,难以反映真实能力成长

传统的高职评价方式多依赖期末考试成绩,这种静态化的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力提升和进步。它只关注学生最终的学习成果,而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此外,实训类课程的考核也缺乏客观标准,往往依靠教师的主观判断或简单的操作演示来评估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这种评价方式难以科学、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真实能力成长和职业技能水平。因此,高职教育需要建立更加动态、全面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能力提升,同时制定客观的实训课程考核标准,以更加科学地评估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

(四)线上线下教学割裂,难以形成有效协同

尽管混合式教学已经在高职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但线上资源与线下课堂往往只是简单地进行拼接,缺乏系统性设计和有效协同。线上教学往往被视为线下教学的补充或替代,而没有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和潜力。线下课堂则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没有与线上教学形成有效的互动和融合。这种割裂式的混合式教学难以充分发挥双线融合的优势,也无法提供给学生更加灵活、便捷的学习体验。因此,高职教育需要更加系统地设计和实施混合式教学,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机融合和协同发展,以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教学服务。

二、构建“智慧型+模块化”双线混融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一)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对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构建 " 智慧型+模块化 " 双线混融教学模式,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具体而言,模块化设计使课程内容可以快速响应产业变化,当新技术、新工艺出现时,只需调整相应模块而非重构整个课程体系。智慧化手段则通过大数据分析企业用人需求,为模块调整提供数据支撑,确保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这种模式使职业教育能够紧跟产业发展步伐,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发展的现实需求

现代职业教育面对的学习者群体呈现多元化特征,其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职业规划存在显著差异。传统“一刀切”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智慧型+模块化”的教学模式通过双重路径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模块化设计提供了灵活的学习路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基础和职业规划,选择不同的模块组合;另一方面,智慧教学平台通过学情分析、智能推荐等技术,为每位学习者定制个性化的学习方案。例如,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获得更多基础模块的学习支持,而有相关经验的学生可以直接进入高阶模块。这种个性化学习体验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更能激发学习者的内在动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三)突破职业教育实践教学资源瓶颈

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的核心环节,但普遍面临实训设备不足、场地有限、耗材成本高等现实困难。双线混融教学模式通过虚实结合的方式有效缓解这些矛盾。在线下实践受限时,学生可以通过虚拟仿真实训系统掌握基本操作流程;当具备实操条件时,再转入真实场景训练。这种“虚拟 - 真实”交替的训练模式既保证了教学质量,又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智慧化管理还能实现实训资源的精准调度,最大化利用现有资源。

(四)创新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传统的教学评价多以终结性考试为主,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能力成长。智慧型+模块化教学模式构建了全过程、多维度的评价体系。通过智慧平台可以实时采集学习过程数据,包括在线学习行为、虚拟实训表现、实操考核结果等,形成完整的学习轨迹。更重要的是,该系统支持增值性评价,通过对比学生不同阶段的表现,客观反映其能力提升情况。这种动态评价方式更加科学合理,既能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也能帮助学生认识自身优势与不足,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

三、“智慧型 + 模块化”双线混融教学模式的构建路径

(一)系统化设计模块化课程体系

首先,要开展深入的岗位能力分析,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按照“职业领域——工作岗位——典型任务——职业能力”的逻辑路径,梳理出专业对应的核心能力要求。然后,基于能力矩阵进行课程模块化设计,将传统课程解构为若干相互独立又有机联系的模块单元。每个模块包含明确的能力目标、内容标准、考核要求和支持资源。特别要注重模块的标准化建设,统一开发规范、资源标准和接口协议,确保模块之间的兼容性和可组合性,为后续的个性化课程组合奠定基础。

(二)智能化建设教学支持平台

智慧教学平台是支撑双线混融模式运行的技术中枢。平台建设要重点实现三大功能:一是智能资源管理,支持模块化教学资源的动态更新、精准推送和智能检索;二是学习过程跟踪,通过大数据技术采集和分析学习行为数据,构建学习者画像;三是教学决策支持,为教师提供学情分析、教学预警、个性化推荐等服务。同时,要注重与现有教学管理系统、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的对接,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互通共享。

(三)构建“三阶九环”模块化智课堂

 图1 模块化智课堂模式流程

教学实施环节要建立“三阶九环”的标准化流程,详见图1。课前阶段突出自主学习和智能准备,包括学情诊断、资源推送和预习检测三个环节。教师通过平台分析学生既有基础,智能推送适配的预习材料;学生完成在线学习后,系统自动生成预习报告,为课堂教学设计提供依据。课中阶段注重深度互动和能力培养,包含情境导入、探究实践、总结提升三个环节。教师基于预习情况设计真实工作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协作解决实际问题;利用智慧教室的多屏互动、实时反馈等功能,增强课堂参与度。课后阶段强调巩固拓展和个性发展,设有延伸学习、成果展示和反思改进三个环节。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不同难度的拓展任务,通过虚拟仿真平台进行强化训练,最终完成学习成果的展示与反思。整个流程形成“诊断——学习——实践——反思”的闭环,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四)构建多维动态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改革是确保模式有效运行的关键保障。要建立 " 四维一体 " 的过程性评价体系,详见图 2。即在评价内容维度,涵盖知识掌握、技能水平、职业素养等多个方面;在评价方式维度,融合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和增值性评价;在评价主体维度,引入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系统自动评价;在评价反馈维度,实现实时反馈、定期反馈和总结反馈相结合。特别要重视学习过程的动态监测,通过智慧平台采集学习行为数据,如视频观看时长、实训操作轨迹、测试答题过程等,运用学习分析技术识别学习困难,及时进行干预指导。同时,要建立可视化的评价结果呈现方式,如个人能力雷达图、成长曲线图等,帮助学生清晰了解自身发展状况。评价结果不仅要用于学业考核,更要为教学改进和个性化学习提供数据支持,形成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闭环。

图2 “四维一体”过程性评价流程

参考文献:

[1] 蔡宗模, 侯羽. 混合式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框架:以中职《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为例 [J]. 职业教育 , 2023(14):39-44.

[2] 刘文雯 . 后疫情时代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双线混融教学研究 [D].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

[3] 邵志明 . 职业教育混合式教学实现“双线融合”的价值意蕴、作用机理与实践路径——基于共建式课堂生态的视角[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4(08):23-31.

[4] 赵耀,王建新 .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双线教学”的价值意蕴、问题研判与优化策略 [J]. 思想教育研究,2025(1):105 - 110.

[5]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 中国智慧教育蓝皮书(2022):迈向智慧教育的中国教育数字化转型[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3.

本文系江西省教学改革研究《“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智慧型+模块化”双线混融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以< 智能财税与财务数字化> 为例》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JXJG-24-5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