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学” 课堂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
骆敏
沭阳县第三实验小学
摘要:本文聚焦 “自学、合学、展学” 三学课堂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阐述其内涵与理论依据,通过多维度的实践案例剖析各环节操作要点,探讨实施过程中的关键策略,总结该模式对教学效果提升及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显著作用,旨在为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提供全面、深入且具操作性的教学参考,推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创新与质量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实践
一、引言
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学科,对学生逻辑思维、创新能力与数学素养的培养起着关键作用。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多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难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与主动性。“三学” 课堂教学模式打破了这一局限,将学习的主动权交予学生,通过自学、合学与展学的有机结合,构建了一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课堂生态,契合现代教育理念与小学数学学科特点,为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开辟了新路径。
二、“三学” 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
(一)自学
自学是学生依据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与引导,主动探索知识、构建认知的过程。在小学数学自学环节,学生面对新的数学概念、定理或问题情境时,首先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尝试理解新知识。例如在学习 “分数的基本性质” 时,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中的文字描述、观察分数示例以及对比不同分数的大小关系,自主思考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发生变化时分数值的变化规律。
(二)合学
合学即合作学习,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自学中遇到的问题或特定的学习任务展开交流、讨论与协作的学习形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学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群体智慧。以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为例,小组内成员共同探讨如何计算长方体各个面的面积以及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有的学生可能擅长空间想象,能够清晰地描述长方体各个面的形状与相对位置关系;有的学生则在计算方面较为熟练,能够快速准确地计算出每个面的面积。
(三)展学
展学是各小组将合学成果向全班展示,并接受其他小组质疑、评价与交流的环节。在 “百分数的应用” 教学中,小组代表可能通过实际生活中的购物折扣、利率等案例,展示小组对百分数应用问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他们会详细阐述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运用百分数的相关知识进行计算与分析。
三、“三学” 课堂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案例
(一)“圆的周长与面积” 教学案例
1.自学环节
教师在课前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包括圆的相关图片、动画演示以及预习导学案。导学案中设置了一系列引导性问题,如 “什么是圆的周长?如何测量圆的周长?圆的周长与什么因素有关?” 等。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通过观察动画中圆的滚动与绕线测量周长的演示,初步理解了圆周长的概念,并尝试使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圆形物体的周长,如用软尺直接测量、用线绕圆一周后再测量线的长度等。在探究圆周长与直径关系时,学生记录下自己测量的数据,并计算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对圆周率的概念有了初步的感知与疑惑,如为什么不同大小的圆周长与直径的比值都接近一个固定的数等。
2.合学环节
在课堂上,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学习。每个小组围绕自学过程中关于圆周率的疑问以及圆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展开深入讨论。小组内成员分工明确,有的负责整理测量数据,有的负责查阅资料了解圆周率的历史,有的负责尝试推导公式。例如,在推导圆周长公式时,学生们结合测量数据和对圆周率的理解,讨论如何从圆的直径或半径出发得到圆周长的计算公式。有的小组通过将圆分割成若干个小扇形,然后拼接成近似的长方形,利用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来推导圆周长公式;有的小组则从圆的比例关系入手,根据圆周率的定义逐步推导出公式。在讨论圆面积公式时,学生们同样积极思考,分享各自的创意与思路,共同探索圆面积与半径的关系以及公式的推导过程。
3.展学环节
各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成果展示。一组学生通过实物演示和多媒体展示相结合的方式,详细讲解了他们小组推导圆周长公式的过程,从测量圆周长的方法到数据的分析处理,再到公式的最终得出,逻辑清晰,步骤完整。其他小组在认真倾听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问题,如在将圆分割成扇形拼接成长方形的过程中,如何保证拼接的准确性以及对结果的影响等。展示小组的成员一一进行解答,通过互动交流,加深了全班学生对圆周长公式推导的理解。
四、“三学” 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一)精心设计自学任务,引导深度思考
教师应深入研读教材与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学习特点,设计具有启发性、层次性与挑战性的自学任务。任务内容不仅要涵盖基础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与探究。例如在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自学任务设计中,除了让学生了解比例的概念、表示形式以及基本性质的内容外,还可以设置一些探究性问题,如 “如何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比例在生活中有哪些实际应用?你能自己构造一个比例并说明其意义吗?” 等。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比例的本质与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
(二)合理组建合作小组,促进多元互动
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因素进行异质分组,确保每个小组内成员各具优势与不足,能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小组规模一般以 4 - 6 人为宜。同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小组合作的规则与文化,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积极参与讨论、合理分工协作等。在小组合作学习初期,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合作学习的方法指导与范例,如如何进行有效的讨论、如何记录讨论结果等,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与质量。
(三)有效引导展学过程,激发思维碰撞
在展学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清晰、准确、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成果。鼓励学生采用多样化的展示方式,如讲解、演示、辩论、角色扮演等,以增强展示的吸引力与感染力。教师要组织好其他小组的倾听与提问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发表不同的见解与看法,营造一个开放、民主、平等的交流氛围。
五、结论
“三学” 课堂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通过自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独立思考能力,合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与沟通交流能力,展学环节提升学生的表达展示能力与应变能力,全面促进了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在实践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合理引导学生学习,能够有效地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中掌握数学知识、提升数学能力、感受数学魅力。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应深刻认识到 “三学” 课堂教学模式的价值与意义,不断探索与创新教学实践,为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