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优秀传统文化赋能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研究

作者

叶昕 方敏 陈宇焓

江苏大学 江苏镇江 212000

1. 概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1]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纲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形塑各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理论认知和情感认同,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进而促使大学生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 核心问题诊断

1)传统文化区域认同分散弱化统一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兼具多样性与统一性,但现代社会区域化发展中,认同分散化问题凸显。受地理、历史、经济等因素影响,各地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差异显著,未能有效接受国家层面文化整合,削弱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统一性 [2]。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均衡、教育资源分配不平等,导致加剧文化传播割裂,使文化区域性特征弱化了共同体意识的统一性。

2)文化认同浅层化削弱凝聚力

文化认同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共同体意识强弱。当代社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虽有成效,但认同多呈浅层化,尤其年轻一代认同常停留在符号层面,缺乏对文化精神与价值观的深入理解和内化[3]。传统文化元素大量用于商业消费和娱乐传播,虽提升可见度,却忽视深层文化内涵与历史精神。这种符号化认同缺少情感与价值共鸣,削弱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力。

3)供需的深层矛盾削弱了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力

一是理论体系不完善,缺乏对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在机理的系统阐释,各理论要素间的逻辑关系不清晰。调查发现教育供给结构性失衡,近半学生反映对教学自主性的需求,亟需增强教学创新性与实践性。二是网络传播深层矛盾,代际差异关注不足,网络传播效能待提升,针对大学生的研究较少,对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化传播与认同形成的新特点把握不准。

3. 优秀传统文化赋能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研究

面对的是已经成年、具有一定分析能力的大学生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采用“填鸭式”的教育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因此,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铸牢大学生共同体意识教育中,需要从融入主体、融入载体、融入内容、融入方式等方面下功夫,使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观念,通过实践在思想观念、行为习惯、价值取向等方面提升,为塑造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

1)多元主体协同,凝聚育人合力

高校需发挥各主体协同作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赋能共同体意识教育。一是构建“全链条” 育人理念,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人才培养、科研、社会服务及文化传承各环节。一方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培训、测评提升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及教职工对传统文化要义的认知;另一方面强化制度保障,政府制定政策营造弘扬传统文化的社会氛围,高校梳理文化传承与意识培育的关联,以制度明确融入内容与目标。二是实行“订单式”任务分配,专职教师以课堂为“主阵地”,融合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实现教书育人;科研人员深化传统文化与共同体意识研究,构建长效机制;辅导员及管理人员依托第二课堂,将传统文化传播贯穿校园活动,激发学生内生动力,增强其对民族与文化的认同感。

2)丰富载体建设,强化育人实效

通过构建课程、活动、环境、实践四大载体协同体系,提升高校文化育人“造血” 功能,增强师生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一是强化课程载体,立足课堂主阵地,融合思政与课程思政,将传统文化中体现共同体及民族团结的核心元素引入课堂,增进学生感性认知与情感认同。二是丰富活动载体,借传统节日、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等契机,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品牌,让学生感知文化共通性,强化传承与维护民族利益的行动自觉。三是优化环境载体,在校园营造特色文化生态,助力学生领悟传统文化中共同体意识的精髓。四是探索实践载体,开展传统文化体验、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文化魅力,成长为文化传承者与践行者,自觉担当时代重任。

3)优化融入内容,推动文化创新

优秀传统文化是厚植共同体意识的“文化黏合剂”,高校需坚持守正创新,优化融入内容。一方面守正不移,精选内容,选取思想精华,如以公为先、自强不息等道德理念,天下大同、以和为贵等社群观念,天人合一、家国同构等政治思想。同时,所选内容需契合现代文化需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通,结合历史人物、经典故事深化学生对各民族共通性的认知。另一方面创新发展,激发活力,用马克思主义诠释学挖掘经典古籍中传统文化的根源与释义,结合新时代需求推进话语转换,扩充现代意义;在互鉴层面,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元素,理性吸收他国文化成果,促进跨文化相知相融,建立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整体认同;在大众层面,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依托“学习强国”、抖音等平台及《国家宝藏》等节目,普及传统文化知识,提升文化亲和力与学生文化自信。

4)强化网络协同,拓展育人空间

依托网络技术与新媒体,构建多元协同平台,提升传统文化传播与共同体意识培育效能。一是打造微文化环境,坚持正确政治与舆论导向,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平台,推送传统文化中与共同体意识相关的内容,构建视频、音频、图文结合的立体化网络微文化格局,强化培育效果。二是搭建线上交流平台,为学生提供自由交流空间,鼓励分享对传统文化的见解、学习经验与成果,增强互动性与内容吸引力,带动更多学生参与文化传播与传承。

4. 小结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铸牢高校大学生中华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资源。只有在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过程中,才可以有效地将传统文化入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提高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和民族共同体意识,真正巩固并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

参考文献

1. 魏霖茗 , 王金磊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J]. 华章 ,2025,(03):24-26.

2. 樊宝娥 .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铸牢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J]. 大学 ,2024,(24):149-152.

3. 王华华 .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铸牢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44(01):210-217.

作者简介:叶昕(1995-03)女,汉,山西大同,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课题项目:

2025 年度镇江市党校联盟(镇江市情研究中心)课题:优秀传统文化赋能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研究(课题编号:ZJDX2025002);

2025 年度镇江市社科应用研究统一战线专项课题:人工智能视域下高校网络统战工作研究(课题编号:2025TYL05);

2025 年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基于大数据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准化研究(课题编号:2025JDSZY16);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政专项:大数据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准化研究(课题编号:2025SJSZ0990);

2025 年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院专项招标课题 : 教育强国建设与高校思政引领力的时代命题提出研究(课题编号:25SZZD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