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赋能课程资源建设与个性化智慧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魏惠梅 孙建言 李瑶 李思慧 李健
大连科技学院 辽宁大连 116036
一、引言
在知识爆炸与产业变革的双重驱动下,传统教学模式面临资源碎片化、学习同质化、评价滞后性等结构性困境。《机器学习》课程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核心课程,其教学内容与 AI 技术天然同源,成为探索“以技术反哺教学”的理想试验田。本研究依托2024 年辽宁省教改项目,以三大图谱为骨架、AI 技术为神经中枢,构建从资源重组到个性化学习的全链条改革框架。通过将机器学习算法应用于教学诊断本身,实现“教研共生”的闭环创新,推动课程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的范式转型。
二、三大图谱与智能技术的融合实践
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构建知识图谱、问题图谱与能力图谱的有机体系。知识图谱借助大语言模型解构课程内容,将教材、论文、案例等资源整合为多级关联的动态网络。问题图谱在此基础上设计阶梯式问题关卡,从基础概念辨析延伸至算法调优实践,紧扣布鲁姆认知层次理论,支撑学生渐进式深度学习。能力图谱则聚焦人才培养目标,将抽象的能力要求转化为可观测指标,使教学目标具象化、可测量。三者形成“知识奠基 - 问题牵引 - 能力达成”的育人闭环,为后续智能推荐提供逻辑基础。
基于图谱体系,个性化学习路径的生成依赖于动态学习画像。采集学生作业、测试、平台交互等多元数据,应用聚类算法与神经网络模型生成三维画像:知识掌握度量化具体知识点理解水平,认知风格分析揭示学习偏好,能力短板诊断定位实践薄弱环节。当学生在问题图谱中卡在“过拟合诊断”关卡时,系统自动推送正则化技术视频解析与交叉验证案例,实现“千人千面”的自适应学习。
智慧教学环境的构建聚焦人机协同效率提升。24 小时 AI 学伴采用RAG 技术,将课程专属资源库与大语言模型结合,有效解决通用聊天机器人存在的领域知识幻觉问题。当学生提问“SVM 的核函数如何选择”时,系统优先检索本地化教材与案例,生成精准解答而非泛化论述。智能助教系统则承担代码自动批改、学习诊断报告生成等机械劳动,释放教师精力至高阶教学设计。教学管理端的可视化交互平台实时呈现群体学情热力图,教师可快速识别共性难点动态调整授课重点,形成“教学-反馈- 优化”的敏捷闭环。
三、数据驱动的教学质效提升
在资源建设维度,图谱化重组使碎片化知识转化为系统网络。《机器学习》课程建成覆盖 181 个知识点、120 道阶梯式问题、16 个工程案例的结构化资源池,资源利用率较传统 MOOC 提升 25% 。教材《大数据模型与应用》、《数据科学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出版,既是图谱构建的源头素材,又通过教学实践反哺内容迭代,形成“教研相长”的良性循环。
学习效果提升体现于多维度数据,平台行为分析显示学生平均学习效率提升 41% ,高阶能力达标率从 58% 跃升至 82% 。2023-2024 学年课程评教优良率稳定在 90% 以上,学生反馈“问题关卡引导自主探究”“AI 学伴及时破解学习盲点”成为高频评价。技术落地层面,项目研发的《面向学情监测的智慧教学平台》获软件著作权,采用轻量化领域模型实现本地化部署,破解高校普遍面临的算力瓶颈。
教学模式的革新同步激活教师角色转型。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导航者,依托学情热力图开展精准教学干预。在“聚类算法”单元教学中,系统预警 30% 学生混淆 K-Means 与 DBSCAN 原理,教师随即设计对比实验课,通过可视化聚类过程深化理解。这种数据驱动的教学决策使课堂效率提升,印证了AI 与教师专业智慧协同的价值。
四、破解教育痛点的技术路径
本改革的根本创新在于构建“课程 - 技术”同源生态。将课程讲授的机器学习算法应用于学习行为预测模型开发,使教学场景与技术研发形成闭环。学生通过课程设计作业参与 AI 助教系统优化,其提交的代码经筛选后嵌入平台,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
三大图谱的层级设计突破了单一知识图谱的局限。问题图谱将离散知识点转化为问题解决链条,能力图谱则对接新工科“复杂工程能力”
培养要求,例如在推荐系统中关联“商业需求分析 - 数据采集 - 模型部署”全流程能力节点。这种设计使课程目标从知识传递升维至能力生成,呼应了产业对应用型人才的核心诉求。
技术方案的轻量化特性保障了推广可行性。采用“RAG + 领域微调”模式替代全参数训练,使系统在普通服务器即可运行。知识萃取引擎仅需 2 周即可完成专业课程适配,为《数据挖掘》《Python 分析》等课程的改革提供技术模板。校企协同机制进一步加速方案落地,与中软国际共建的实训平台已实现学情数据与企业项目的双向流通。
五、结论
本研究证实,AI 驱动的课程改革核心价值在于重构“教”与“学”的互动逻辑。通过知识图谱实现资源的结构化重生,依托学习画像促成个性化学习路径,借助智能环境释放教师创造力,三大创新层层递进直指教育本质——从规模生产转向因材施教。本研究形成的轻量化工具链与跨课程推广机制,为应用型高校提供了数字化转型的可行范式。未来将在跨课程能力追踪、拓展产教融合场景和构建动态资源进化机制等方面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 文雯 . 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的新思考 [J]. 北京教育 ( 高教 ),2025,No.1065(03).
[2] 陈向涛, 申传璞, 桂双英. “新医科”背景下人工智能赋能中药学课程教学思考与实践 [J].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25,5(08):76-83.
[3] 冯右骖, 孙晓庆.“人工智能 + 数字孪生”协同赋能水力学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J]. 高教学刊 ,2025,11(23):119-122.
[4] 王艳丽 . AIGC 赋能职业院校课堂变革的实施路径研究 [J].四川职业技术教学院学报 ,2025,35(04):58-63.
[5] 李静, 刘蕾. 技术赋能的高等教育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逻辑必然与实践机理 [J]. 中国电化教育 ,2021,No.415(08).
[6] 王家华. AI 赋能教育教学数字化改革的智慧教学新模式[J].辽宁高职学报 ,2025,27(01):38-42.
作者简介:
姓名:魏惠梅,出生年月 1984.01.02,女,汉族,籍贯:福健省南平市,所在院校:,职称:讲师,学历 : 硕士,研究方向: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等。
姓名:孙建言,出生年月 1983.4.18,男,汉族,籍贯:辽宁省大连市,所在院校:学院,职称:副教授,学历 : 硕士,研究方向:算法分析,人工智能。
姓名:李瑶,出生年月1989.3,女,汉族,籍贯:辽宁省瓦房店市,所在院校:,职称:副教授,学历: 研究生,研究方向:数据挖掘、自然语言处理。
姓名:李思慧,出生年月 1991.1.21,女,汉族,籍贯:辽宁省海城市,所在院校:,职称:讲师,学历: 硕士,研究方向:数据可视化、机器学习。
姓名:李健,出生年月1998.03.24,男,汉族,籍贯:辽宁省大连市,所在院校: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职称:助教,学历: 硕士,研究方向: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数据采集。
基金项目:
课题来源:2024 年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题名称:AI 驱动下三大图谱赋能的个性化智能化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以《机器学习》课程为例;课题编号:XJG202432;
课题来源:校级智慧课程培育建设项目,课题名称:机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