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地质工程专业教师智能教育能力提升策略探讨

作者

朱超凡

吉林大学 勘察工程系 吉林长春 130012

在高等教育迈向普及化与智能化的过程中,教师专业能力的升级已成为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地质工程学科领域,人工智能深度渗透到地质数据智能解译、动态建模、灾害预警等环节,行业对具备智能技术应用能力的专业人才需求呈指数级增长。然而,高校师资队伍规模的快速扩张,让新生代地质工程教师在智能教育资源开发、AI 教学工具实操、跨学科知识融合等方面存在明显能力断层。这种教学能力与产业智能化需求的矛盾,不仅制约着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更阻碍学科教育与行业技术创新的发展。

一、地质工程专业教师智能教育能力提升的重要性

在人工智能驱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下,地质工程领域正经历颠覆性变革。从智能地质雷达勘探到数字孪生体构建,从 AI 驱动的灾害风险预测到大数据辅助的资源评估,智能化技术已全面渗透行业全链条。在该背景下,地质工程专业教师的智能教育能力成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竞争力,具备高阶智能教育素养的教师,能精准把握技术演进脉络,将机器学习算法、深度学习模型等工具深度融入课程设计,并通过虚拟仿真教学、智能数据分析实训等创新模式,构建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融合的教学生态。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熟练运用智能化技术解决复杂地质工程问题的能力,更能推动高等教育体系与产业技术变革的共同发展,从根本上破解教育供给与行业需求脱节的矛盾,从而为地质工程行业培养具备专业素养与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二、地质工程专业教师智能教育能力提升策略

1. 明确专业能力提升的方向

面对地质工程领域智能化转型的变革,要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精准锁定教师智能教育能力的几大核心方面。在技术融合方面,要求教师深入探索人工智能算法、大数据分析、数字孪生等技术与地质工程教学的融合途径,将智能地质勘探系统、AI 灾害预测模型等行业创新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构建理论与技术并重的课程体系。在教学设计方面,鼓励教师充分运用智能教育工具,创新构建虚拟仿真实验、智能互动课堂等教学场景,实现教学模式从传统单向传授向沉浸式、交互性学习的转变。而在实践指导领域,通过引导教师参与智能钻井优化、数字孪生矿山建设等行业项目,积累工程实践经验,从而将真实项目案例与智能技术应用融入实践教学,以此来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确保教师能力提升与行业技术发展。

2. 搭建智能教育资源平台

以资源整合与技术赋能为核心,构建集教学资源、实践工具、交流协作于一体的智能教育平台。平台系统性集成地质工程领域的高价值数据资源,如,覆盖典型地质构造区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基于 BIM技术的三维地质建模数据,以及 AI 解译成功应用案例库,为教学内容更新提供素材支撑。开发沉浸式虚拟仿真实验系统,还原智能钻井轨迹优化、数字孪生矿山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复杂工程场景。例如,在页岩气开采模拟项目中,教师可以利用平台预设的地质参数与 AI 算法模块,引导学生通过调整开采策略,观察不同方案下的产量与能耗变化,实现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的结合。另外,平台内置 Python 编程、地质大数据分析等 AI 教学工具包,并配套标准化操作指南与教学示范视频,降低教师应用技术门槛,还可以设立资源共建共享社区,支持教师上传智能教学课件、创新教案,开展跨校跨学科教研协作,形成资源持续迭代、经验多元共享的良性发展机制,全面助力教师智能教育能力的提升。

3. 构建分层分类培训体系

立足教师专业成长规律,构建梯度分明、精准的分层培养体系,实现智能教育能力培养的全周期覆盖。针对职业发展初期的新教师,以“筑基工程”为核心,开设智能教育基础工作坊,系统传授智能教学平台操作规范、教育数据可视化工具应用技巧,通过标准化实训项目,帮助其快速掌握 AI 课件开发、智能测评系统部署等基础技能,夯实智能教育实践根基。面向职业发展黄金期的中青年教师,依托“AI + 地质工程”应用研修班,聚焦机器学习算法在地质数据解译、灾害预测等领域的深度应用。例如,在“基于深度学习的滑坡灾害预测模型构建”专项培训中,教师通过分析历史监测数据,运用TensorFlow 框架完成模型训练与验证,并将项目实践过程转化为《工程地质分析》课程的教学案例,实现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的高效转化。针对具备深厚学术积淀的资深教师,组建“智能教育创新共同体”,并围绕数字孪生技术教学转化、跨学科课程体系构建等课题开展协同攻关。如,联合人工智能领域专家,开发《地质工程智能决策》跨学科课程,并通过引入真实矿场三维数据建模、智能开采方案优化等教学模块,探索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引领智能教育改革方向。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人工智能重塑地质工程技术体系的背景下,教师智能教育能力已成为驱动学科教育创新的核心。通过锁定技术融合、教学设计与实践指导三大能力等方面,构建资源集约型智能教育平台,并依托分层分类培训机制实现教师能力精准培养,可以系统性破解教学供给与行业需求矛盾。这一提升策略不仅能加速教师专业能力迭代,更将为地质工程领域培养具备智能技术应用能力与创新思维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孝金 , 邹锦优 , 穆肃 . 职业教育教师数字素养现状与提升策略研究 [J]. 职业技术教育 ,2024,45(35):50-55.2. 吴霓 , 郭嘉 . 智能时代的教育选择及应对 [J]. 中国电化教育 ,2025,(02):92-99.3. 孙燕. 能力提升工程2.0 背景下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策略探究[J].学周刊 ,2024,(36):158-160.DOI:10.166571673-9132.2024.36.053.4. 朱超凡(1990.1),男 汉族 河南郑州人 学历:博士 职称:副教授,从事非常规能源钻采技术

基金项目:“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资助项目”人工智能赋能非常规能源低碳绿色钻采研究生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25RGZNY040),朱超凡;

本科实践教学建设项目:人工智能时代实践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策略研究,朱超凡;

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地质工程专业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探索与研究(2023XZD065),郭威;

课程思政“学科育人示范课程”项目 -" 非常规油气钻采技术",郭威;

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重点建设项目:地质工程专业研究生科教融合培养模式改革(2023JGZ003),郭威;

吉林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研究课题:新时代地质工程卓越工程师校企融合的“课 - 师 - 践 - 评”培养模式创新实践研究(2024199475T0028),郭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