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字化转型趋势下基于成果导向的学科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设计研究

作者

张云红 张静 张学馨

陆军军事交通学院 天津 300161

在国家大力推动“互联网 +”教育战略的背景下,将教育数字化作为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动力,旨在全面革新教育理念、模式和体系 [1]。因此,混合式教学已经成为适应数字化教学改革趋势的首选方案。

1. 学科基础类课程实施混合式教学必要性

学科基础课程在学科体系中扮演着承前启后的角色,它作为连接公共基础理论与专业学习的桥梁,对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至关重要。这类课程通常面向不同背景的学生,且课时相对有限。混合式教学模式凭借其独特优势,能够有效支持学科基础课程实现其教学目标。

1.1 学科基础类课程自身特征的内在要求

课程基于基础性,面向众多专业开设。学科基础课程通常面向多个相近专业开设,通常设在大三学年,正是学生对专业岗位认识的起步阶段,也是由科学文化基础课程向岗位任职课程的过渡阶段。此时学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但不知如何与岗位任职能力相联系。因此课程要承担起由理论向实践的沟通桥梁,同时还不能涉及过多的专业知识,避免和后续课程由交叉重叠;同时,针对不同专业学生,还要兼顾各自专业任职需求特点。

课程时限短,需要高度凝练知识要点。学科基础课程一般课时安排少,内容上需要为专业课程做前期铺垫,通常内容会涉及面广,需要在短时间内,快速搭设起课程的知识框架、高度凝练知识点,保障内容和逻辑体系的完整和精炼,为后续开展任职课程的学习做好准备。

课程绩点低往往降低了学生的重视程度。学科基础课成绩在学生综合评定中的权重低于公共基础课或专业必修课程,这在客观上减弱了学生对课程的关注。若教学方法和模式不进行相应的改进,这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效。通过运用“互联网 +”的教学方式,可以实现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即时反馈,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清晰的认识,了解自己在班级中的学习排名,从而为课堂学习效果提供自我评估的参考。这告别了以往仅能通过期中或期末考试来反馈学习效果的模式,实现了持续性的检测与激励。

1.2 数字化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高质量的数字资源为知识的多元摄取提供了可能。在数字化时代,我们拥有海量的教学资源,包括优质的在线课程、前沿的研究成果、专题视频等,它们以更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表现形式,为视听体验带来了新的维度。通过混合式教学,线上资源与线下教学得以有机结合,学生不仅能在课堂上接受教师的系统讲授,还能通过线上平台获取更丰富多彩的知识。

灵活的学习方式促进了自主学习。利用网络平台,学生可以摆脱传统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根据自己的进度和时间安排进行线上学习。对于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学生可以反复观看学习,直至完全掌握。此外,线上学习还能实现学习数据的记录与分析,教师可以借此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从而实现个性化教学。

技术革新提供有力保障。目前,在地方高校中广泛使用钉钉、雨课堂、学堂在线、中国大学 MOOC 等教学平台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探索符合本院校现状的混合式教学新路子。多数院校在校园网络基础上搭建起智慧教学平台,提供教室智能管控、课堂互动、教学大数据服务等系列服务。智慧教学平台可以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技术围绕课前、课中、课后教学闭环,实现动态教学数据全采集,保障实现常态化智慧“教与学”,从而改变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学习的管等教育形态,为课程创新,提供有力技术保障。

2. 基于成果导向的混合式教学实施策略

基于成果导向的混合式教学实施就是利用混合式教学优势,以教学成果为导向逆向设计教学活动,并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活动,对照教学结果与目标差距持续改进优化。基于这一理念,在教学设计时,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重构优化,基于成果导向的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如图1。

图1 基于成果导向的课程闭环提升教学模式

2.1 围绕学习成果,设计高阶、可测学习目标

学习成果不仅是教学活动的起点,也是其终极目标,它指引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因此,教学目标必须是可实现且可评估的。从认知层次划分,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从教学目标分级考虑,既包括低阶的记忆和理解类目标,也应涵盖分析、综合、评价等高阶思维目标,以此来提升课程的难度和深度,增强学生的学习挑战。通过明确的学习成果目标,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每堂课、整门课的学习方向和预期成果,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对于教师而言,需要围绕这些目标来组织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资源、选择教学方法,并构建一个可以测量目标达成情况的测评体系。

2.2 聚焦“线上 + 线下 + 、理论 + 实践 + ”的混合教学模式,合理划分教学内容

为了实现学习成果目标,我们在选取教学内容时,利用丰富的线上学习资源,将知识性、拓展性、交叉性强的知识作为线上学习的内容,强调线上与线下学习的优势 [4];对理论性强的内容,配套进行实践操作,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锻炼学生的理论运用能力。

2.3 争取学生主动,优选有效教学策略

混合式教学模式成功实施的关键在于周密的课程设计。每门课程的每个知识点都具有其独特性,深入挖掘这些部分的特性,并为它们量身定制独特的教学方案、巧妙有趣且引人入胜的教学阶段,是打造高质量混合式教学设计的基础。

2.4 围绕目标构建评价体系,实现持续改进

在构建基于成果导向的考核评价体系时,需综合考虑两个关键方面:首先是针对学习成果目标的达成,设计出精准的考核评价要点;其次是利用混合式教学的优势,创新考核方式。在设计考核评价体系时,将线上考核与线下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实施全程化考核,避免考前突击式的学习。在选择考核方式时,适时安排线上理论测试,以便及时发现并纠正理论知识的共性错误;科学地组织线上和线下的议题讨论,以纠正主观理解上的偏差 [3];通过案例分析、情境作业等方法,在实践中检验学生的能力目标达成情况。教师则根据检验结果,即时并有针对性地调整后续教学内容,有效引导学生对知识偏差进行纠正和总结,从而提升课堂教学针对性,彰显混合式教学的成效[4]。

3. 基于成果导向的数字化教学改进措

3.1 持续推进数字化教学条件建设

混合式教学法的实施,必须依赖于各类数字化、智能化教学设施的支持,缺乏教学设施的支撑,混合式教学法的应用将无法落实。因此,应以《军队院校智慧校园建设指南(试行)》为根本遵循,基于军队院校军综网、互联网、内部网等网络特性,结合课程体系的应用特点,进行军队院校智慧校园建设顶层设计,将混合式教学法所需的数字化、智能化教学设施纳入总体方案,同步推进建设。

3.2 推进教师数字化教学胜任力提升

为全面提升教师队伍数字化教学胜任力,建议院校管理部门强化教师数字化素养培养,构建多层次、系统化的培训体系,提高教师数字教学胜任力。首先,定期组织数字化教学专题培训,包括智能教学工具应用、在线课程设计、数据驱动的教学评估等核心技能,帮助教师掌握前沿技术并融入教学实践。其次,通过导师制、工作坊等方式,进行骨干教师示范、跨校教研交流等活动,促进经验分享与创新。此外,应将数字化教学能力纳入教师考核与职业发展体系,制定教师能力标准,设立专项奖励机制,激励教师主动探索数字化教学模式。通过营造良好数字化教学环境,助力教师高效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推动教育质量与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升级。

结语

在院校数字化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围绕成果导向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学习效率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育出更多满足岗位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永智. 以数字化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N]. 人民日报,2023-10-13(9).

[2] 孟霆,姜海丽,刘艳磊 . 美国高校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经验及启示,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4).

[3] 杨秋红,李亚运 .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中线上功能运用 [J].装甲兵学报,2023,2(3):65-67.

[4] 陆施予,张艳彦. 基于OBE 理念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J]. 大学教育,2025(1):89-90.

作者信息:张云红,1985.06 出生,硕士研究生,副教授

基金项目:2024 年度教育科研课题;项目编号:JYKYYB2024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