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素质教育改革的高中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探析

作者

董仁仁

福建省龙岩市第二中学东山校区

高中阶段是青少年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学生面临着学业压力、人际困扰、自我认同等多重挑战,品德发展与心理健康呈现出高度关联性。素质教育改革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单一的德育说教或心理辅导已无法满足学生成长需求。深入探索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机制,不仅是素质教育改革的题中之义,更是促进高中生健康成长的现实需要。

一、更新教育理念,树立融合意识

1.1 强化全面育人观念

高中教育长期存在的学科壁垒思维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人为割裂,前者被归入思想政治范畴,后者被视为心理学领域,两个部门各自为政,缺乏协同配合。事实上,学生的道德品质形成离不开健康的心理基础,积极的心理状态需要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两者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相辅相成。学校管理层需要打破部门界限,建立德育处与心理辅导室的联动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研判学生思想动态与心理状况,制定综合性的育人方案 [1]。教师层面要转变角色定位,每位教师既是学科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品德的引导者,更是心理健康的守护者,在日常教学中自觉渗透德育元素,关注学生情绪变化,及时发现并疏导心理问题。

1.2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心理健康教育若仅停留于教师主导的知识讲授,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内心体验,同样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融合教育要求教师放下权威身份,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倾听学生心声,了解其真实想法与困惑,在此基础上进行价值引导与心理疏导。课堂教学中应增加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等互动环节,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澄清价值观念,在情境体验中提升心理调适能力。德育活动的设计要符合高中生的认知特点与兴趣爱好,避免形式主义的说教,鼓励学生自主策划、组织、实施,在实践中内化道德规范,增强心理韧性。

二、优化课程体系,实现有机融合

2.1 整合德育与心理健康课程内容

课程整合首先要打通两类课程的内容边界,在思想政治课中增加心理学视角的分析,比如讲授“认识自我”时引入自我概念、自我发展等心理学理论,帮助学生科学认识青春期的心理特点;探讨“人生价值”时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引导学生理解自我实现的心理意义。心理健康课则要融入价值观教育,在情绪管理模块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让其认识到消极情绪不仅影响个人身心健康,也可能伤害他人[2];在人际交往训练中强调诚信、友善等道德原则,将心理技巧与道德修养相结合。教材编写上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选取贴近高中生活的真实案例,从品德与心理双重维度进行剖析,既有理论深度又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2.2 开发融合性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提供了灵活的实践平台,学校可依循学生的特性及区域文化资源来制订个性化整合方案。就高一新生的适应需求而言,可设置“高中生活适应”课程,此课程将校规校纪解读、集体荣誉培育等德育要素同环境适应指导、学习方法改良等心理支持内容整合,助力学生达成角色转变。针对高二学生在社交方面的困惑,“青春期交往”课程随之出现,从道德伦理和心理健康两方面探讨友谊和恋爱话题,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社交模式。针对高三群体,重点围绕升学压力问题,推出“理想与现实”课程,包含生涯规划指导、目标设定心理干预、理想信念培养、社会责任意识价值引领,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做到个人发展和家国情怀的有机统一。

三、 多样化活动形式,营造融合氛围

3.1 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是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重要载体,依托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的真实情景,对于学生人格塑造和意志品质的改善有着重要意义。志愿服务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也能加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和社会适应能力。在敬老院陪伴老人或者社区环保宣传等情形中,学生践行了尊老爱幼、保护环境的道德规范,又在助人为乐的过程中获取心理满足,提升自己的价值认同。再如户外拓展训练,通过攀岩、定向越野等项目考查学生的勇气和毅力,提升其应对困难的心理韧性 [3];团队协作环节着重于互助和信任,增进同伴之间的感情,促使学生学会换位思考。

3.2 举办心理健康文化节

心理健康文化节以其丰富多彩的形式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教育氛围,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搭建了展示平台。心理健康知识讲座邀请专家学者分享前沿理论与实用技巧,但讲座内容不局限于心理学范畴,而是将品德修养、人生哲理融入其中,比如探讨“逆商培养”时强调坚韧品格的重要性,分析“情绪管理”时倡导理性、宽容的处世态度。心理剧表演让学生自编自演校园生活场景,在演绎考试焦虑、同学矛盾等情节时,既宣泄了负面情绪,又在剧情设计中思考问题解决方案,表演过程本身就是一次道德判断与心理调适的练习。心理健康手抄报比赛鼓励学生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表达对心理健康的理解,优秀作品不仅展现心理学知识,还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如感恩、乐观、坚持等品质。现场心理咨询服务打破了咨询室的空间限制,让更多学生有机会体验专业帮助,咨询师在解答心理困惑时适时进行价值引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框架 [4]。文化节期间还可设置“心灵驿站”“解忧杂货铺”等创意环节,让学生在轻松氛围中敞开心扉,在朋辈支持中感受温暖,形成互助友爱的校园文化。

结束语

高中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是素质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融合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基于育人规律的有机整合,需要教育者更新理念、创新方法、持续探索。在未来的探索中,还需关注融合教育的评价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培养、家校社协同等深层次问题,真正构建起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格局。

参考文献

[1] 赵桂霞 . 素质教育改革下高中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研究 [J]. 2023(1):61-63.

[2] 鲜艳 . 德育教育在高中班主任管理实践中的价值分析 [J]. 进展 , 2024(3):68-70.

[3] 杨新萍 , 李旦久 . 高中德育生活化实践探究 [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 2023(41):I0015.

[4] 陶志坚 . 基于“创新思路 , 立德树人”理念的高中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探讨 [J].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