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时代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创新路径
吴希
福建省闽清县城关中学
引言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在立德树人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其核心任务在于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然而,在“互联网 + ”深刻改变社会结构与信息传播方式的背景下,青少年面临更复杂的社会环境、更多元的价值输入,传统单向传授、固定内容的教学方式已难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认知需求和实践探索欲望。因此,探索互联网技术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互联网+”赋能情境化教学:构建沉浸式学习体验
法律知识较为抽象、条文化,借助互联网平台,可以将其具象化、生活化,从而提升学生的参与感与现实认同感。通过数字化技术,如虚拟现实、模拟平台、在线互动案例等手段,教师能够创设更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认识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与价值,从而增强法治意识和权利义务意识[1]。
以“法律在我们身边”为主题,教师可以开展基于网络资源支持下的“法律微剧本创编”项目学习。教师首先通过线上平台推送真实案例新闻片段(如校园欺凌、网络诈骗等),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法律责任归属,并结合课程所学梳理相关法律条款。在此基础上,各小组利用剧本编辑工具创编情景剧,模拟法律纠纷调解或法庭审理过程,最终在班级进行线上直播展示。教师和学生通过平台留言互动,进行法律观点的分享和再理解。此项目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法律知识运用能力,也培养了其团队协作、表达与思辨能力,实现了法律知识向法律素养的转化。
二、融合国家大事与网络资源,推动价值观教育的时事化教学转型
通过整合网络时政热点、国家政策解读与权威媒体资源,教师可以打造具有思想深度与现实关切的课堂,提升学生的政治认知与判断力。同时,互联网技术支持学生跨时空进行探究与表达,为“润物细无声”式的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撑。
以“国家利益至上”为主题,教师围绕我国科技发展中的“芯片自主研发”议题设计了专题探究课。课前,教师引导学生在人民网、新华网等平台查阅有关我国芯片产业发展的资料,并通过 B 站播放科普视频《芯片战争》,让学生了解技术封锁对国家安全与发展构成的挑战。在课堂上,教师设置“如果你是国家决策者,你会如何布局科技发展?”的探究任务,学生分组通过头脑风暴、数据收集与 PPT 汇报进行模拟决策与陈述。课后,学生在“学习强国”平台撰写感想并分享至班级公众号。这一教学路径不仅深化了学生对国家利益的理解,也通过互联网媒介的延伸,扩大了德育的时空边界。
三、借助智慧平台推进规则意识教育,开展主题互动课程实践
初中阶段是学生规则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互联网 + ”教育模式为教师提供了多样的数字化教学工具,如 AI 问答、情境模拟、互动问卷等,有助于激发学生对规则本质的探究兴趣,打破传统说教式教学的边界。教师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引导学生发现规则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提升学生的制度理解力与公共责任感[2]。
在“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教学中,学校可以采用线上线下融合的“规则设计实验室”教学模式。教师首先通过问卷星平台发起“身边有哪些违反规则的现象”调查,并引导学生上传照片、视频等案例至班级微信群,形成案例库。课堂上,学生小组化选择案例进行规则设计改进,如针对共享单车乱停放现象设计“积分惩罚制”;针对食堂插队问题设计“文明食堂公约”。随后,借助希沃白板等互动平台,师生共同评议方案的可行性与可持续性。活动最后将优秀规则张贴于校园“规则墙”并上网展示,引导学生成为校园规则的制定者与维护者,真正实现“知法懂规”向“守法自律”的行为转化。
四、构建“互联网 + 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
在“互联网 + ”时代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改革不仅依赖技术手段的运用,更有赖于教师理念、能力与素养的持续提升。学校可以依托本地“区域教育云平台”搭建“初中道德与法治云教研工作坊”,每月围绕“热点问题解读”“微课设计展示”“AI 工具应用教学示范”等主题开展线上教研活动。平台邀请专家进行直播授课,也鼓励一线骨干教师上传优质教学案例、AI 课件模板、学生学习任务单等资源。这一模式不仅提升了教师的专业能力与教学热情,也促使道德与法治教学在理念、内容与方法层面实现系统性创新,
总结
综上所述,“互联网 +: ”不仅是教育手段的革新,更是教育理念与模式的深度重构。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借助信息化手段创设真实情境、链接时政热点、激发学生主体性参与,已成为提升教学实效性与育人质量的重要路径。未来,道德与法治教育应继续借力数字化平台,强化跨学科整合与社会生活关联,使抽象的法律条文与道德规范“活”起来、“落”下去,实现学生“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钱敏慧.“互联网 + ”时代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创新路径—以“追求民主价值”为例 [J]. 新课程 ,2025,(20):21-24.
2. 石云.“互联网 +, ”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智慧课堂构建研究[J].中国新通信 ,2025,27(01):23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