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同共治”理念的学校发挥家校社育人核心功能的路径创新
陈海强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 362800
引言
“协同共治”突出多元主体在相同目标的指引下经过平等参与、协商协作实现治理效能最大化。学校作为育人主阵地,其核心功能发挥需依托家情感滋养与社会实践支撑,家校社协同育人是打破教育壁垒、整合育人资源的核心对完善教育生态、提高育人质量有着不可替代价值,需在“协同共治”理念带头下探索可行路径让三方力量在互动中形成有机整体,为学生成长带来全方位帮助。
一、基于“协同共治”理念的学校发挥家校社育人核心功能路径创新原则
(一)权责明晰原则
在“协同共治”框架中明确学校、家与社会各自的育人权责是防止角色错位基础。学校作为核心枢纽承担着统筹规划、专业带头的责任,为此学校需制定协同育人方案引导家长、社会按教育规律参与育人过程,家长权责在于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意境配合学校完成教育目的,而非替代学校行使教育教学职能;社会则应带来符合学生成长需求的实践资源和环境帮助履行育人社会责任时需遵循学校教育导向,三方权责划分并非割裂而是在清晰边界基础上的有机衔接,确保每一方都能在自身擅长的领域发挥作用,既不缺位也不越位经过权责合理配置为协同共治创建秩序根基。
(二)动态平衡原则
家校社协同育人是一个动态调整过程,故而需要在互动中维持各方力量的平衡。学校在发挥核心功能时,既要维持自身的专业主导性又无法忽视家庭与社会合理诉求;家长参与的深度和广度需与学生年龄特点、成长需求相适配防止过度干预或消极缺位,社会资源引入要与学校教育意向相契合防止商业利益等因素对育人方向干扰,这种平衡体现在沟通机制灵活性上当某一方的参与发生偏差时,学校应及时协调调整,也体现在资源分配均衡性上确保家庭、社会资源投入能被合理利用,转化为实际育人效果,经过持续的动态调节让三方始终处于相互促进、相互制约良性状态。
(三)价值共生原则
“协同共治”的深层意义在于实行家校社价值共生使三方在育人过程中形成一同价值认同。学校需将自身的教育理念和家庭教育观念、社会价值导向相融合提炼出符合时代要求的育人共识,如尊重、责任、创新等核心素养培养,家长在参与协同过程中不仅仅是教育的配合者,也应是教育理念认同者与践行者,并经过与学校、社会的互动更新教育观念,而社会则需在带来育人资源时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与学校形成价值共振,这种价值共生并非抹杀各方差异而是在差异中探寻共性,让三方在一同价值追求下凝聚育人合力使学生在一致地价值导向中形成平稳的人格特质。
创新策略
二、基于“协同共治”理念的学校发挥家校社育人核心功能路径
(一)构建网络化沟通平台,畅通家校社互动渠道
沟通是协同共治的前提,传统的家长会、家访等单一沟通方法已难以满足多元主体的互动需求。构建网络化沟通平台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约束,达成学校、家长、社会的即时性、全方位交流使三方在信息共享中达成理解与共识,平台应具备信息发布、意见征集、问题反馈等功能,既让家长及时了解学校教育安排也让学校掌握学生在家庭、社会中的表现,为社会力量参与育人带来表达渠道形成信息流通的闭环 [1]。为此学校可搭建“家校社协同育人云平台”,平台应设置多个功能模块。学校经过“教学动态”板块每周发布课程安排、德育活动计划等内容,家长可在“家反馈”板块上传学生在家的学习状态跟行为表现,对于社区文化站、科技馆等社会机构则在“资源共享”板块发布合适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信息;平台还设有“三方议事厅”专栏每月围绕一种教育主题组织线上讨论,如“怎样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技能”,学校教师共享教学方法,家长提出困惑,社区教育工作者带来实践建议,一次,有家长在平台体现一部分学生沉迷网络游戏,学校立即联合社区开展“绿色上网”主题活动邀请民警讲解网络安全知识,社区带来课外活动场地,家长配合监督形成联动处理方案,这种网络化沟通让三方信息传递更高效能,问题处理更及时并为协同育人扫清信息壁垒。
(二)开发融合性实践课程,整合家校社教育资源
课程是育人的载体将家庭生活资源、社会实践资源和学校课程资源相融合,开发具有综合性、实践性融合课程能够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成长,促进家校社在课程实施中深度协作。这类课程突破传统课堂局限以项目式学习、主题式探究等模式,引导学生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而学校在课程开发中需发挥专业强项,协调家、社会提供相应支持使资源整合更具教育价值。实践中,学校可以以“家乡文化探秘”为主题开发融合课程,在此过程中学校教师负责设计课程框架,确定“家乡历史、传统工艺、民俗风情”三种探究单元;在“传统工艺”单元,学校邀请社区里的剪纸艺人担任校外辅导员,每周来校开展剪纸教学;家长则参与“家工艺传承”环节以及孩子一起探寻家中的老物件,记录相关真实经历在班级分享会上展示,课程实施中,学校组织学生走进社区的非遗展厅参观,家长自愿担任陪同志愿者协助教师管理学生;社区为课程带来展厅场地、讲解服务并联系当地的工艺传承人参与课程评价,学生经过亲手制作剪纸、采访传承人、整理家老物件的真实经历不仅仅加深对家乡文化的了解,而且还能增强实践能力和责任感,家长在参与过程中更清晰地认识到生活中的教育元素,社区文化资源也得到活化利用,三方在课程开发与实施中实行资源有机融合继而让教育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广阔空间。
(三)建立常态化协作机制,保障家校社协同实效
协同共治的长效性依赖于常态化协作机制建立经过制度设计明确三方参与协同方法、频率和责任,使协作从随机性行为转变为平稳的工作模式,这种机制应涵盖定期的协作会议、明确的分工制度、有效地评价反馈制度等确保学校能够有序统筹各方力量,家庭、社会能够有章可循地参与育人过程防止协同工作流于形式。为此学校可创建“家校社协同育人委员会”,成员涵盖园长、教师代表、家长代表、社区居委会成员及附近医院儿科医生。委员会每月召开一次例会讨论学生教育中的具体问题,根据制度安排,教师负责制定每月的教育主题、活动方案;家长代表协助组织亲子活动收集其他家长意见;社区带来活动场地帮助如利用社区广场开展户外游戏等,这种常态化的协作机制让三方有固定的沟通渠道、工作流程使协同育人变成日常工作的关键组成部分,保障协作持续性、实效性。
结语
总体而言,根据“协同共治”理念探索学校发挥家校社育人核心功能路径是对教育规律透彻把握与时代需求的积极回应。经过遵循权责明晰、动态平衡、价值共生原则借助沟通平台、课程开发、协作机制、队伍培育等策略创新,能够推动家校社形成目的一致、行动协同的育人共同体,这一过程需要持续的实践探索与调整完善让三方力量在互动中连续改进协作模式,最后构建起充盈活力、富有成效的协同育人生态为学生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带来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 鲁长风. 家校社育人共同体:概念特征、架构组成与推进路径[J].中华家教,2024(4):13- 21.
本文为泉港区家庭教育研究立项课题《学校在家校社协同育人中的核心功能与实践路径研究》(立项批准号:QGJT 2024- 08)结题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