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数字化赋能下“小学数学 + 劳动”跨学科实践路径探索
郭媚蓉
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实验小学
引言
教育数字化以数字技术为根基,优化教学过程、重构教育形态,推动教育向更具包容性和创新性方向发展,“小学数学 + 劳动”跨学科实践突出数学知识和劳动活动的相互渗透,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在劳动场景中具象化。劳动过程中的问题经过数学方法得以处理,此举对于增强学生知识应用技能、培育劳动意识具有关键意义,进而有助于打破传统学科教学封闭性,形成更具生命力教育形态。
一、教育数字化赋能下“小学数学 + 劳动”跨学科实践作用
(一)促进知识与实践的动态转化
教育数字化搭建起知识传递与实践应用的桥梁,从而使小学数学抽象逻辑和劳动教育的具象操作形成动态互动,数字工具可将数学中的数量关系、空间形态等内容转化为可操作的劳动任务要素,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感知数学的实用价值。劳动中产生的实际问题能经过数字平台高速转化为数学探究课题推动知识从课本走向生活,这种动态转化并非单向迁移而是在数字环境中形成的循环互动,使知识不再是孤立的符号,劳动也不再是单纯地体力活动,二者在数字化场景中相互赋予意义,让学生体会到知识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本质。
(二)重构学生的学习体验方式
传统教学中的数学学习常局限于纸面演算,劳动教育则多停留在技能模仿,二者割裂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教育数字化经过虚拟仿真、互动游戏等模式为“小学数学 + 劳动”跨学科实践创造沉浸式体验环境 [1]。学生可在数字空间中模拟劳动场景中的测量、分配等数学任务,经过即时反馈调整操作,在实体劳动后借助数字工具复盘过程中的数学逻辑,形成对知识的深度理解,这种体验方法突破时间和空间约束,将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参与,使学生在探索中感受数学和劳动内在联系并培育其自主学习意识、技能。
(三)培育综合思维与素养的协同发展
数学思维的严谨性和劳动素养实践性在教育数字化赋能下实行协同共进,数字技术支撑下的跨学科实践要求学生同时运用数学分析、推理技能、劳动规划、执行能力,在处理复杂问题过程中形成综合思维。面对劳动任务中的资源分配问题,学生需先经过数学计算确定最优方案再结合劳动实际调整策略,这一过程既锻炼学生逻辑思维又强化责任意识,数字平台对过程记录和分析还能协助学生发现自身在思维方法和实践技能上的短板,促进数学素养和劳动素养的均衡发展。
二、教育数字化赋能下“小学数学 + 劳动”跨学科实践路径
(一)依托数字工具构建“测量- 劳动”融合场景
数学测量知识与劳动中的计量需求具有天然的契合性,教育数字化可经过数字测量工具将二者紧密联结,从理论层面看,数字工具能突破传统测量工具局限进而达成实时数据采集、动态单位转换与可视化呈现,使长度、重量、时间等数学概念在劳动场景中获得更丰富的表现模式。学生在理解测量原理根基上借助数字工具感知量变动规律,可深化对“量的计量”这一数学知识理解以及增强劳动中的精准操作意识[2]。
以小学数学“吨的认识”为例,教师利用数字称重 APP 与虚拟农场平台设计跨学科实践活动,一开始在虚拟农场中呈现“收获农作物”的劳动场景,学生需根据任务要求确定运输农作物车辆载重量,经过数字平台,学生可查看各类农作物虚拟重量数据,结合“吨与千克的换算”知识来计算一辆载重 2 吨货车能运输多少袋 50 千克的小麦。在校园劳动实践中,学生运用带有数字显示的弹簧秤称量实际农作物(如蔬菜、书本等)并将测量效果录入数字平台,与虚拟场景中的计算效果实行对比,数字工具会自动生成重量对比图表来让学生直观看到虚拟计算与实际测量差异,思索误差引发的原因,如包装重量、测量工具精度等,进而在调整中深化学生对“吨”的实际意义理解以及体会劳动中精准计量关键性。
(二)借助数字平台打造“统计- 劳动”探究任务
统计知识的重点在于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而劳动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信息为统计学习带来真实素材,教育数字化平台能实行数据的自动化处理与共享,使学生从繁琐的计算中解放出现,聚焦于数据背后的劳动逻辑。从理论上讲,这种融合不仅仅让统计方法有用武之地更让劳动活动成效评估有科学依据,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审视劳动过程,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观念和劳动反思技能。
以小学数学“条形统计图”为例,教师围绕“校园垃圾分类”劳动设计跨学科任务,在数字平台上创建班级垃圾分类数据收集模块,学生每天在劳动课后将各种类别垃圾收集重量(如可回收物、厨余垃圾等)录入平台,平台自动将数据转化为动态条形统计图,学生经过观察图表发现垃圾产量变动规律,如周三可回收物较多可能与课外活动有关,周末厨余垃圾量减少因无人在校用餐。学生根据这些发现需结合劳动体验分析原因并提出改进垃圾分类提议,比如在课外活动后扩大可回收物收集点。数字平台还支撑小组数据共享,各小组对比分析数据差异并讨论各种收集方法对垃圾分类成效的影响,使条形统计图变成劳动改进的“导航仪”,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统计的实用价值以及强化劳动中的责任意识。
(三)利用数字资源创设“几何- 劳动”创作情境
几何图形的认识与劳动中的设计、制作活动密切相关,教育数字化资源(如三维建模软件、图形拼接工具等)能将抽象的几何概念转化为可设计的劳动作品,进而为学生带来创造空间。从理论而言,这种融合既锻炼学生空间想象技能又增强劳动中的创新思维,使几何知识变成劳动创作的“脚手架”,劳动成果变成几何应用的“展示台”。
以小学数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为例,教师借助数字三维建模工具开展“制作收纳盒”劳动实践,学生在数字平台上先学习长方体棱长、表面积等知识,而后根据劳动任务设计一种能装下 10 本数学课本收纳盒,在软件中绘制长方体模型,经过调整长、宽、高数值,观察模型容积改变以及结合课本实际尺寸(长约 26 厘米、宽约 18 厘米、厚约 1 厘米)计算出合适的长宽高比例,数字工具会实时显示模型表面积数据并引导学生思索怎样在满足容积要求的前提下节省材料,渗透“优化”的数学思想。学生在完成数字设计后还要运用纸板等材料制作实体收纳盒,过程中需对照数字模型调整切割、折叠的角度,确保各面垂直、棱长对应,数字平台支撑作品拍照上传和互评,学生经过对比数字模型和实体作品差异,在深化对长方体特征理解的同时感受几何知识在劳动创作中的根本作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形成数学素养。
结语
综上所述,教育数字化赋能下的“小学数学 + 劳动”跨学科实践为打破学科壁垒、培育综合素养带来有效路径,经过数字技术支撑,数学知识在劳动中获得内涵,劳动活动因数学方法而变得高效能,二者融合在丰富教学形态的同时促进学生认知和实践技能协同发展。教师在将来需持续探索数字技术和教育的深度融合点,让跨学科实践更具生命力,为学生的充分成长铺就更广阔道路。
参考文献:
[1] 禹倩霞 .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方法的研究 [J]. 新课程,2022(43):27- 29.
[2] 茹新 . 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小学数学跨学科融合教学策略探究 [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5(13):18-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