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作者

多布杰次仁

西藏日喀则市水土保持监测中心 西藏日喀则市 857000

引言

水土资源作为生态系统的基础要素,其保持状况直接影响生态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随着人类活动强度不断加大,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威胁生态安全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生态学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运用系统分析、比较研究和案例归纳等方法,全面探讨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功能定位和实施策略。研究旨在揭示水土保持监督与生态保护的内在联系,构建科学有效的监督工作体系,为水土流失防治和生态修复提供决策参考。通过强化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将有效控制人为水土流失,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提升环境承载力,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格局奠定坚实基础。本研究对完善生态保护制度体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价值。

一、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的理论基础

(一)生态系统平衡理论

生态系统平衡理论为水土保持监督提供了科学依据。水土资源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载体,其稳定状态直接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水土保持监督通过控制人为干扰强度,维持土壤形成与侵蚀的动态平衡,保障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监督工作关注的重点包括植被覆盖、地形地貌、水文循环等关键生态要素的变化情况。通过预防性监督,可以及时发现和制止破坏性活动,避免生态系统失衡引发的连锁反应。生态系统平衡理论指导下的水土保持监督,强调对生态过程的整体性保护,而非单一要素的局部管控,体现了 "山水林田湖草沙 " 系统治理的现代理念。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确立了水土保持监督的价值目标。水土资源作为基础性自然资源,其可持续利用是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障。水土保持监督通过规范开发建设行为,平衡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关系,实现代际公平和区域协调。监督工作既要防止过度开发导致的水土流失,也要避免消极保护造成的资源闲置,寻求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最优平衡点。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监督工作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从长远利益出发评估开发活动的生态影响,为未来发展预留生态空间。这一理论视角下的水土保持监督,是推动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实践路径。

二、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的实施路径

(一)法律保障体系建设

完善的法律体系是水土保持监督的基础保障。健全水土保持法律法规,明确监督主体、对象和程序,为执法工作提供依据。制定配套实施细则和技术标准,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明确违法行为的处罚措施,提高法律威慑力。完善生态补偿机制,通过经济手段引导水土保持行为。推动法律与其他政策的衔接,形成制度合力。加强普法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水土保持法律意识。法律保障体系建设需要与时俱进,根据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调整完善,保持制度的适应性和有效性。强有力的法律保障能够规范各类开发建设活动,从根本上预防人为水土流失的发生。

(二)动态监测技术应用

先进的监测技术是提高监督效能的重要手段。利用遥感技术实现大范围、周期性监测,掌握区域水土流失动态。应用 GIS 系统进行空间分析和可视化表达,辅助监督决策。部署物联网传感器网络,实时监控重点区域的水土状况。采用无人机巡检,提高监督的精准性和灵活性。建立监测数据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和综合分析。开发智能预警系统,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动态监测技术的应用,使监督工作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从定性判断转向定量评估,大大提升了监督的科学性和时效性。随着技术进步,监测手段将更加多样化、智能化,为水土保持监督提供更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综合治理措施实施

综合治理是水土保持监督的核心内容。针对不同区域特点,采取差异化的防治措施。山区重点控制坡地开垦和森林砍伐,平原区加强农田保护和河道整治。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耕作措施相结合,形成综合防护体系。监督生产建设项目落实水土保持 " 三同时 " 制度,确保防治设施同步设计、施工和投产。推动小流域综合治理,实现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加强治理工程后期管护,确保长期发挥效益。

三、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的优化策略

(一)监督机制创新

创新监督机制是提升工作效能的关键。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打破条块分割,形成监管合力。推行网格化管理,落实属地责任,实现监督全覆盖。完善"双随机、一公开"制度,增强监督的公平性和威慑力。建立信用监管体系,将水土保持情况纳入企业信用评价。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提高监督的专业性和公信力。探索差异化监管模式,对重点区域和项目实行重点监督。监督机制创新需要立足实际,注重实效,通过制度优化解决工作中的难点堵点,构建更加高效、灵活的监督体系,适应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的需要。

(二)科技支撑强化

强化科技支撑是监督工作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加强水土保持科研攻关,解决关键技术难题。推动新技术、新装备的研发和应用,提升监督能力。建设智慧监管平台,实现监督工作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识别风险隐患,精准施策。开发移动监管终端,提高现场监督效率。加强技术培训,提升监督人员的技术应用能力。

(三)社会参与扩大

扩大社会参与是增强监督合力的有效举措。完善公众参与机制,拓宽参与渠道和方式。加强信息公开,保障公众知情权和监督权。发挥媒体监督作用,曝光违法行为,宣传先进典型。培育环保社会组织,开展专业监督和志愿服务。建立举报奖励制度,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水土保持意识。社会参与的扩大需要制度保障和文化引导,通过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的工作格局,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参与水土保持的良好氛围,汇聚生态保护的强大社会力量。

结束语

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构建的监督理论框架和实施路径,为水土保持工作的科学开展提供了系统指导。研究表明,通过完善法律体系、创新监督方式、强化科技支撑、扩大社会参与等措施,能够显著提升水土保持监督效能,有效遏制水土流失,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未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水土保持监督将向更加精细化、智能化、社会化的方向发展。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加大投入力度,完善体制机制,推动监督能力全面提升。社会各界应积极参与水土保持,形成保护合力。通过持续努力,必将构建起更加完善的水土保持预防监督体系,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国家生态安全提供坚实保障,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的创新发展和实践探索,将有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沈雪建 . 大力加强预防监督 依法防治人为水土流失 [A] 2005 中国水利发展报告 [C]. 中国水利学会 , 2005: 11.

[2] 鄂竟平. 全面推进 依法行政 努力开创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新局面 [J]. 中国水土保持 , 2004, (04): 5-7.

[3] 鄂竟平. 加强预防监督 开创水土保持工作新局面[J]. 中国水利 ,2004, (05): 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