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家国情怀素养的历史人物教学策略
李婕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第二中学
摘要:家国情怀作为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起着凝魂聚气的作用。历史人物教学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教学历史的必备载体。本文将分析历史人物教学如何落实学生家国情怀的教学策略,从而达到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关键词:家国情怀;历史人物;教学策略
一、家国情怀素养的内涵
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更好地完成党和国家对于高质量人才的要求,新课标提出了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史料实证五大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而新课标对家国情怀素养解释为“是探究和学习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宗旨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历史学科的学习,真正构建起对国家历史传统的认识,并且能够在此基础上形成对民族、家乡、国家的归属感、认同感、更要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1]习总书记也曾指出:“家国情怀是每个人对自己人民和国家所流露出的深情大爱。”
二、历史人物教学培育家国情怀的意义
(一)树立正确的国家观
国家观是家国情怀素养的核心组成部分。所谓的国家观简单来说就是指个体对国家及同国家有关的重大事件的根本观点和看法,[2]这种国家观在行为上表现为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逐渐产生对祖国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展现一个一个典型历史人物的事迹,引导学生能够从历史人物相关事迹中认识到个人与国家休戚相关的关系。并且在情感认同的基础上,在行为上能够表现为自觉维护党和国家的利益,维护国家的安全,坚决同危害国家的利益的人做斗争。
(二)立正确的文化观
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是家国情怀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各个时期的历史人物的思想、作品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明白中华上下五千年优秀文化来历及发展历程,进而树立文化自觉。并在此基础上能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自觉抵制腐朽文化,自觉地尊重世界其他国家、民族文化。利用历史人物来讲解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价值,这能更加凸显历史课程的历史味。
(三)培养合格时代新人
时代新人要承担重任,需要有优良的综合素养。在培养时代新人的过程中要坚定方向指引,注重“六个下功夫”: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3]
三、教学策略
(一)坚持课本主体性,对课本内容进行充分挖掘
教材是历史教学中最主要、最核心的教学资源,是教师教学的媒介和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信息载体和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资源,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必须对教材中历史人物的教学资源进行深入挖掘,教师首先要把教材资源用好、用活。
历史课本上的历史人物不胜枚举,教育资源饱含着家国情怀。 据《中外史纲上》统计,历史人物共有 251 人,对于课本上出现的历史人物,老师们需要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要考虑的问题是学生目前的接受能力,这是关乎成败的关键;其次是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而这些典型的历史人物大部分都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过的,选择这样的历史人物,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过于注重具体知识的讲授,也可以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而疏于家国情怀的陶冶的情况,从简到难都能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
首先,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大多是典型的历史人物。在教学中讲述这些历史人物,更容易使学生形成国家认同,国家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这对当今中国的发展至关重要。所以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点,借助古代政治史上的历史人物。其次,在近代中国历史中,大多数典型历史人物都紧扣时代主题。在现代史的讲述中,教师要避免学生产生一些比较偏激的想法,因为高一学生的情感发展还不成熟,感性思维还占据主导地位,老师们可以通过历史人物的讲解让学生们更好地体会到先辈们的艰辛努力。同时,结合有关史实论述引导学生自己得出近代中国被侵略的本质,真正做到以史为鉴,不为仇恨执著,而是面向世界。
其次,老师教授中国现代史时要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为主线,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角色,引导他们理解社会主义理论的必然性、科学性和树立四种自信。而历史的长河过程中并不都是单纯的杰出角色,有的历史角色是负面的,也是争论大的历史角色。所以,应当如何运用负面的和争议的历史角色?老师运用反面人物,可以采取比较的方法。比如岳飞和秦桧,一个奋勇杀敌,一个卖国求荣,让同学们通过这两个人的鲜明反差在做人的道理上加以反省。教师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对历史角色进行客观、公平的评估。比如李鸿章,他签署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但也为挽救危亡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二)引入乡土化资源
龚丽娟认为民风民俗、历史人物和历史遗迹等均属于乡土资源范畴。[4]而本文主要挖掘与地方历史人物有关乡土资源。对于高中生来讲,本土的历史人物有着特有的地域亲和力。将这样的历史人物引入课堂,一方面易于激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上课积极性,另一方面易于拉近学生和历史人物的距离,给学生真实感和亲切感,更能激发出学生对祖国的爱国之情,因此,对于引乡土人物进课堂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重要的素材。中学生也有意愿和兴趣去了解当地的历史名人。云南历史人物众多,有郑和、龙云、卢汉、李根源、朱培德、周保中、罗炳辉、曾泽生、聂耳、唐继尧等。不过,要在高中历史课堂中融入本土历史人物,老师们还需在课下做足准备工作。首先,教师需要在课下收集各历史时期的乡土人物,可以通过文献记载、历史人物传记、遗址遗迹等多种途径进行收集。而内容展示的形式也可以有图文并茂、史料化、视频化等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并且,老师要以学生为本。教师要达到家国情怀的目的,还需要对课标、新教材等进行认真的研究,对课件进行认真的打磨,真正把当地的历史人物融入到高中的历史课堂中去,以此来陶冶学生的情怀。
(三) 善用课堂生成问题,陶冶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的培育,需要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和反思中逐渐养成。在教育学中,“生成”不仅是主体的自我生成、个体的社会生成,还包括个人的整体生成。对于每个人来说,“生成”都是一个必经的过程,但每个人的生成过程又各有不同。在教育中,教师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利用学生提出的生成性问题进行家国情怀教育。比如在设计《辛亥革命》时,教材辅助系统的史料阅读中提到了林觉民。关于林觉民的这一教学片段可以从《与妻书》开始讲起,这封信既展现了林觉民与妻子陈意映的深情与厚爱,又体现了林觉民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牺牲精神。他深知国家的困境,也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因此义无反顾地投身于革命事业中,最终为国捐躯。
结语
简言之,开发历史人物教学资源对学生的家国情怀培养是可以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的。历史教师要积极开发历史人物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历史思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陈雪莹,关婧雯.青年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J]. 世纪桥,2018(10):59-61.
[3]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35,57,196-200.
[4]龚丽娟.开发乡土史课程资源,增强历史教学有效性[J].教材建设,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