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哲学 ≥ 生活

作者

高向阳

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冢头镇高庄村为尔魂医院 467100

当我成功的发表了《复合哲学》、《关于“高能态药物”的探讨》、《论象》之后,我遇到一个哲学现象一学院派哲学和生活哲学如何处理的问题。尽管我在我的哲学论文《生活是哲学的权威》中对此也有过详细深刻的阐述,可总觉得意犹未尽、有必要再次给予补充。今天,当我回头看我走过的哲学轨迹时,我认为我在 5 岁的时候就已经进入“哲学思考”了。也许是天赋异禀,或许是人生的使命,我与别人不同一- 总是喜欢独处、不愿意被别人打扰,习惯一个人独自静静的思考- 思考眼睛看到的实物背后的“玄妙”-- 那个无见的“形而上",这个习惯我一直保留着,坚持着,直到现在,在我看来,今天哲学的薄发正是源于长期的厚积。我的状态即哲学,哲学就是我的状态这可以看做是从“人的状态”的层面去定义哲学,豁然顿悟,此时的“状态“与佛学中所说的" 本自具足”是相同的、相通的、一致的。如此原本很好,可现实中通过考试的“流程“考上大学哲学系,然后阅读哲学书籍、发表论文、著书立说,就成了“哲学家 "。仿佛实现哲学家的梦想、成为哲人一 - 上述的“流程“成为了规定的通用版本。这势必与我原有的“哲学状态”产生抵触,怎么办 ? 我该何去何从 ? 表达哲学一定要用论文的形式那 ?这是谁规定的 ? 规定的这个人懂哲学吗 ?……。诸多问题打乱了我的哲学思考,“哲学究竟来自何处“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是生活给予了哲学 ? 还是高校哲学系产生哲学 ? 研究哲学的人要明白这个问题,弄清楚二者的辩证逻辑。既要弄明白哲学的源头也要明白生活和高校哲学系的关系,决不能本末倒置、背本趋末。为了便于论述,我提出了“三之逻辑 ": 生活是哲学之宗 ; 学院是哲学之释 ; 创造是哲学之质。人是哲学的主体,贯穿于哲学的始终。

生活是哲学之宗。

生活是人特有的属性,动物的叫生存。人类按照自己的意识有目的的劳动进而满足自我的需求,这便是人与动物的区别。生活是什么 ?创造的活着 ; 活着的创造,这是我对生活的定义。生存仅仅只是本能生命的单一维度的满足,而生活则是“双重维度“的实”囊括了本能生命却又超越了、否定了、颠覆了本能生命的意义生命、价值生命、创造生命、不朽生命、永恒生命、觉生命、慧生命、灵生命……。这里提出问题:发表哲学论文一定要参考文献吗 ? 是谁规定的至少三个人的参考文献 ?我从开始发表哲学 , 文至今,几乎全部都是三个人的参考文献 -- 金景芳的《周易全解》; 高清海的《高清海哲学文存》; 王树人的《回归原创之思》。为什么 ? 一来满足哲学论文发表的需要,二来是因为我的哲学更多的的来源于我自己的生活。我在想 : 哲学史上第一个哲学他参考了什么文献 ? 当时的他没有文献可以参考,那他为什么能发表哲学文章 ?这是否与今天要求的参考文献有矛盾 ? 这个疑惑如何解决呢 ? 我们总不能糊里糊涂的、模棱两可的去思考哲学吧 ? 在我看来,从东西方第一个哲学家的诞生清楚的知道 -- 哲学于生活、参考生活、高于生活。生活是哲学之始、之师、之母、之宗、之因、之源、之初、之真、之态。半生的哲学思考与实践让我得出什么结论? 经典源于生活; 生活创造经典,这便是生活与经典的辩证逻辑。这一点从伏羲、老子、孔子、释迦牟尼、苏格拉底等不难发现,也正如那句古语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感受阳光雨露,触摸劳作泥土,体验酸甜苦辣,顿悟宇宙规律,经典瓜熟蒂落,正果水到渠成。

学院是哲学之释。

古今中外,一切学院哲学无外乎对经典或者别人的书籍的解读、发挥和延续,也有“创新”的元素。每个学院派研究者因为生活的“时空态”不同,所产生的结论也是千姿百态。这一点从人类哲学史上不难发现,派别林立、各持一端。人的肉体生命是有限的,对生活的体验、感悟必然有一定的“局限性”,继承前人的哲学智慧进而丰富自身是非常必要的,这一点学院派哲学值得肯定。哲学的传统不能割断也无法割断,点点滴滴汇江海,前赴后继向未来。但有一点需要厘清 : 相对于生活而言,学院派哲学只是生活的部分、元素而已,并非生活的全部。不能由此以点带面、以偏概全、忘乎所以、目中无人、自以为是、一手遮天,独断专行。我们可以这样的推理 : 学院派哲学无论是诠释经典还是解读非经典哲学,其共性是在别人的“生活”里思考。经典源于生活,生活创造经典。最终还是要回归生活本身,用生活去指导、审核、诠释经典。在看看我们今天的哲学状态,仿佛学院派哲学就是哲学的主流方向,它就是哲学的权威,几乎全部都是用论文的方式去表达哲学,这不免让我质疑和纠结。生活无法穷尽,创造不能终止,谁又能终极哲学呢?多彩多姿的生活又岂能是论文单一的面孔诉说。我们需要重新的审视哲学 : 哲学究竟来自何处 ? 回答是 - 来自生活。我们不能主次不分、本末倒置,生活才是哲学的初始状态、本真状态、应有状态。

创造是哲学之质。

哲学的本质是什么? 我们研究哲学的目的是什么? 哲学的初衷是什么 ? 通过我半生的实践和哲学思考,我得出这样的结论 : 哲学的本质是创造,哲学的目的是回归生活,哲学的初衷是指导生活、改变生活、服务生活。生活是哲学的始源也同时是哲学的终极目标,生活是哲学的“轴心”和“重心”。一句话 : 哲学为了生活,生活需要哲学。倘若离开生活的“轴心”,只是一味的文字游戏、理论重构、逻辑推理,必然背离了哲学的指向,严格来说- 那不是哲学。探究天地万物宇宙规律只是手段,借此达彼,化道成物、致用于人才是哲学的根本宗旨,也是创造的本性所在。

参考文献:

[1] 周易全解 . 金景芳 ; 吕绍纲 [M]. 吉林大学出版社,1889.6.

[2] 高清海哲学文存 [1- 6 卷 ][ 高清海 ]. 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6

[3]《回归原创之思》王树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年5 月第1 版。

作者简介 : 高向阳,男 (1970 一 ),汉族,大专。主要研究中西方哲学的融合与中西方医学的融合,擅长梅杰综合症和胃病的治疗。发表的文章有《易平思维》、《关于胃药“ 为尔魂” 的探讨》、《关于哲学中“ 哲学尺度” 的探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