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群文视域:新诗“文体”教学思路探索

作者

张清华

浙江省淳安县第二中学 311700

【摘要】文体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究其原因,是因为传统语文的单篇教学很难满足文体教学所要求的宏观视野和比较阅读需要,因此,通过在群文阅读中实施比较阅读法,是解决文体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通过对统编版必修上第一单元第二课四首诗歌的教学设计讲解,以期探索出一条建立在群文比较视域之下的文体教学新路径,解决困扰一线教师的“文体教学难”问题。

【关键词】文体教学   群文阅读    比较阅读

文体教学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心所在,特别是在文学类文本的教学过程中。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可见,不同文体的不同艺术表现方式,是学生进行审美的前提所在,而不同艺术的表现方式,就是其文体区别。在高考命题中,也强调对于不同文体特点进行考查。如在2022年全国甲卷文学类文本《支队政委》中,就对纪实文学和小说两种不同的文体特征进行了比较考查。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鲜明的文体意识,引领学生把握文体的自身特点,思考不同文体之间在表现形式上的区别,理应成为教学的重点。

一、文体教学的现实困境与解决思路

1.文体教学的现实困境

现实教学中学生对文本文体特点的把握,一直是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例如在古文教学中,学生缺乏基本的文体意识,对策、论、表、说、记、铭、序、辩、传、疏等文体在写作目的和表现形式上缺乏理解,只是将其统称为“文言文”;而在文学类文本的教学中,也对散文、小说、戏剧、诗歌等不同文体的艺术特征缺乏基本的把握,更不用说对诸如散文诗、诗剧、纪实文学、诗化小说等复杂、边缘文体进行认识和把握了。

2.文体教学的解决思路

文体特征作为需要通过阅读众多文本才能把握的宏观通律,单篇教学自然不能完全把握其整体规律,而且作为特征,一定是建立在比较基础上的。而单篇教学的局限性,既无多篇文本特征归纳得其“同”,又无不同文本比较研其“异”,学生对于文体特征的把握,那自然是盲人摸象,不见全貌了。

因此,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想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贯彻“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教学思想,引导学生把握文本的文体特征,则必须跳出单篇文章教学之局限,运用群文比较阅读的教学策略。教师通过群文阅读的教学设计,在辨析“同异”的过程中,让学生对文体特征有一个精准而清晰的认识。以下笔者将以统编版必修上第一单元第二课“新诗教学”为例展开说明。

二、“新诗”文体整体教学设计的学情分析

新诗是学生在高中阶段系统性接触到的第一个新文体。与学生比较熟悉的古体诗歌相比,新诗在形式上更加自由,在意象上更加多变,在语言上也更加杂糅,导致很多学生并不能准确地把握新诗的文体特征,甚至会误以为只要将一篇现代文用诗行的形式断开,便是新诗。必修上第二课中的四首诗歌,诞生于不同时期,各具特点,代表了新诗的不同特征,也符合群文阅读和比较阅读的教学需要。

与一般用单元“青春”主题组织四篇课文的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不同,由于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认识“新诗”的文体特征,那么必须要通过与其他诗歌进行比较阅读,从而认识新诗。新诗之所以诞生,有两个因素,一是中国传统古体诗,是新诗的源头。新诗的诞生,既是对中国传统古体诗的继承,又是对中国传统古体诗的反叛。中国古体诗,自然是让学生理解新诗文体特征的一个隐性参照物。二是外国译诗成为新诗文体特征的另一个源头。新诗的诞生,还因为近代中国文学,受到了外国文学的影响和冲击,外国译诗逐步进入中国,是中国新诗的另一个参照物。

因此,在做第二课的具体教学设计时,笔者对四首诗歌进行了重新的编排,在教学目标上,将《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定位与引导学生思考新诗对于中国古体诗的“反叛”;《红烛》引导学生思考新诗对于中国古体诗的继承;《致云雀》引导学生思考外国译诗对于中国新诗的影响;《峨日朵雪山之侧》则引导学生综合前三首诗歌的教学目标,理解新诗作为集古今中外诗歌特点于一身的“集大成”特征。基于这四首新诗的文体特点进行比较阅读教学设计,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三、“新诗”文体教学的具体实施路径

1.在“反叛”中探索:《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学设计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与学生之前学过的传统诗歌不同,中国的传统诗歌在情感上向来讲究含蓄为美,意境上追求暗示朦胧,语言上追求典雅清丽,这种在情感上直接宣泄,在意境上追求清楚直白,并且口语入诗,在诗中直接“吆喝”的作品,与学生之前认知的诗歌有很大的不同,甚至会让学生引发“这也是诗”的疑惑。

将这样一首诗作为高中学生接触的第一首新诗,就是要告诉学生,诗歌不仅仅是含蓄暧昧,也可以是直接奔放,甚至是大鸣大放,这正是五四“狂飙”精神之所在,也是中国新诗发轫之起点,正所谓不破不立。中国新诗,正是从对中国传统诗歌的反叛中起家的。对于学生来说,此时的青春,此时的精神,也不应该是含蓄暧昧,反而是激情澎湃,大声喧哗的,因此,无论是从读者角度来说,还是从新诗文体风格来说,选择这样一首诗放在四首诗歌之首,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学生对于诗的认识,是极为合适的。

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笔者认为可以从前文所述的意象、情感、语言三个角度进行课堂设计。

首先与传统诗歌喜欢用春花秋月、夏雨冬雪等自然风景作为诗歌意象相比,这首诗将很多现代词汇,如“地球、太平洋、北冰洋”等地理名词作为意象直接入诗;其次在情感上,与传统诗歌大多含蓄婉约相比,这首诗歌在结尾处直接对“力”进行赞美,并通过排比句将诗歌气势如一浪高过一浪般的推向顶峰,读完让人激情澎湃,与讲究情感节制、含蓄、余音绕梁的传统诗完全不同。

以上是从意象、情感、语言三个角度对这首诗与传统诗歌进行比较的课堂设计,但是比较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在比较之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评价,提问学生思考如此“反叛”的探索,得失如何?而学生通过比较之后再思考这样的问题,就会明白,在对传统的反叛之后,新诗获得了新的生命,感受到了新的气息,但是也使得中国传统诗的美感消失殆尽,新诗虽然变“新”了,但是的确没有以前“美”了,因此,过了五四那个“狂飙突进”的年代,新诗必然要开始向传统诗进行回归。

2.在继承中回归:《红烛》教学设计

与第一首诗《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着重讲解新诗对古体诗的“反叛”相比,第二首诗《红烛》的教学重点,笔者认为应该落在对古体诗的继承之上。

这首诗在诗歌正文之前有一个引子:“蜡炬成灰泪始干”。笔者认为诗人在写诗的时候,就已经自觉的把自己的作品放置在古今千年的诗脉流变的角度下“召唤”读者阅读,也就是说,在做这首诗解读的时候,适合采用群文阅读和对比阅读的方式进行,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诗,也自然成了尾缀在这首诗之后的一个千年之外的,长长的“影子”。而李商隐的诗歌学生恰好也学过,因此,引发学生关注诗歌在形式上的差异,从而理解新诗对中国古体诗的继承,理应成为教学设计的起点。

引子中引用了“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一句诗,是因为闻一多在《红烛》里也使用了与这句相同的两个意象:“灰”与“泪”,却赋予了两个意象不同的文化内涵,因此,不妨从两个意象出发,引导学生对比“灰”与“泪”在闻诗与李诗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一步把握新诗与古体诗之间“剪不断”的文化传承。

首先,对于“灰”和“泪”意象的使用,都表达诗人对于抒情对象的一种深深地眷恋之情,这是闻一多对于古体诗常见意象的继承。但是在李诗中,这种眷恋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虽九死而犹未悔。而在闻一多的这首诗里,诗中有了矛盾,有了动摇,有了反思。诗歌中的“一误再误”,就对于自己“成灰”的命运有了一定的怀疑,但是这种怀疑、这种犹豫并没有多久,在之后的“不误,不误!”和“流罢!你怎能不流呢?”就已经体现出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变得斩钉截铁,掷地有声。红烛意象已经与古代截然不同,而是被诗人赋予了新意。

此外,诗人设置“引子”,还有什么创作意图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诗歌结构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学生初中阶段已经学过古体诗中的一种常见创作手法“兴”,那么就可以在这里提问,诗歌中的引子,是否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兴”的创作手法呢?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把握新诗与古体诗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而通过把握中国诗脉的千年流变,把握新诗的文体特征。

3.在对比中思辨:《致云雀》教学设计

在带领学生阅读两首中国现代新诗,把握新诗对于传统古体诗的“反叛”和继承之后,笔者进一步带领学生认识新诗的另一源头:外国译诗。正如前文所说,外国译诗的进入,给中国诗歌自身变革以契机,很多近代中国新诗的奠基者,如郭沫若、闻一多、徐志摩等人,都有着非常好的外语水平,其新诗写作,也是在对外国诗歌的翻译基础上进行探索的。因此,把握外国译诗对中国新诗的影响,也是我们认识新诗,明确新诗文体特征的关键路径。

高中语文部编版教材必修上的教师用书中指出:“雪莱的诗要复杂一点,最好能将原诗与译诗对照起来学习。原诗的形式特点还是比较明显的,它的韵律在英文中能更真切地体会到。”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跨学科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设计了。但是由于笔者所在的学校,学生的外语水平普遍不高,直接阅读英文原诗还是有较大的困难,于是笔者另辟蹊径,把这首诗作为西方诗歌的代表,与中国传统诗歌进行对比,引导学生理解新诗是如何在外国诗歌的催生之下,对中国传统诗歌进行“反叛”与创新的。

学生最大的直感就是这首诗歌很长,而且用了很多的博喻来描写云雀,这与中国古诗词中的咏物诗词就有很大不同,因为中国古诗中的咏物诗讲究含蓄,讲究节制,从来都是“尚短不尚长”,篇幅很短。而且古诗词中的咏物诗不会有如此大量使用博喻这种修辞手法的。

那么这种审美倾向是不是世界主流呢?教师再进一步的引导学生思考,并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世界其他国家诗歌的代表作。这时学生会发现,其实世界上大部分国家中的文学作品中,都有大量的博喻手法运用,如印度的两个大史诗:《摩柯婆罗多》和《罗摩衍那》,都有十万颂(一颂为两行),里面就有大量的博喻,描写一个少女的美貌,会像鲜花,像月亮,像宝石,这种手法在《荷马史诗》中也很常见,我们“不喜”博喻,反而是孤例。

4.在综合中定型:《峨日朵雪山之侧》教学设计

学生对新诗的两大源流:中国古体诗和外国译诗进行认识之后,教师需要在课程设计最后对新诗特点加以总结,而承担总结任务的便是这一课的第三首诗《峨日朵雪山之侧》。这首诗在创作时期上属于新诗风格的定型时期,因此,与前人在创作过程中试错、探索相比,正如王家新在《论昌耀诗歌的“重写”现象及“昌耀体”》一文所言,具有“新古典”艺术特征,显示出新诗在这一时期所体现出的创作成熟。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发掘诗歌对中国古体诗特点的融汇。这一融汇主要体现在语言之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嚣鸣、罅隙”等具有古文古韵的词汇,品味使用这些词汇营造出的文本整体的崇高感和历史感,感受作家在使用词汇背后所蕴含的打通千古文脉的努力,进而感受现代新诗在吸收传统诗歌养料之后形成的“新古典”特征。

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握诗歌对于外国诗传统的吸收。如果说这首诗对于中国传统的继承多体现在语言上,那么对于外国诗歌的吸收则多体现在意象的选择上。诗歌所吟咏的主要意象是“峨日朵雪峰”,而“峨日朵雪峰”是藏传佛教的神山。因此,全诗在氛围营造上具有非常浓厚的宗教气息,有非常强的神秘感,而这种神秘感的营造,与法国象征主义认为诗歌的本质是神秘的有相通之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品读全诗的意象,思考“铆钉”“雪豹”“蜘蛛”等意象所蕴含的神秘宗教氛围,以及其与中国传统诗歌对这些意象使用上的区别。

四、本次教学设计探究实践的一点启示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对四首诗歌文体特点的联读比较,从古今中外的角度,对新诗的前世今生进行了寻根溯源般的把握,对“何谓新诗”这一问题也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通过本次统编版必修上第一单元“新诗”文体教学设计的探究实践,使教师意识到文体特征的教学之所以难,其原因之一在于单篇教学无法满足文体这一宏观、系统概念所要求的整体考查需要,而通过群文的比较阅读法,则可以较好的解决这一难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M」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5月)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必修,上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8月)

「3」张光焱、李汉桥:从生命诗学视角解读闻一多的《红烛》「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3(9)

「4」王家新:论昌耀诗歌的“重写”现象及“昌耀体”「J」文学评论,2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