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字化视域下,周秦文化的传播与创新研究

作者

郝苗苗 韩芮 张钰敏 梅霜爽 张祎城

宝鸡文理学院 陕西 宝鸡 72100

一、引言

周秦文化与红色文化虽相隔千年,却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一脉相承。作为周秦文明发源地,青铜器上的“宅兹中国”铭文承载着先民的家国情怀,而这片土地上的革命印记,则延续着“为人民谋幸福”的红色基因。

然而,两种文化的当代传播均面临挑战: 18 处国家级文保单位的文物活化率不足30% ,青铜器仍困于展柜;红色教育因形式固化,难以触及 Z 世代心灵,超 60% 的青年认为其“与生活脱节”。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本研究以“数字盲盒”为媒介,探索两种文化的创造性融合:当 AR 技术让“宅兹中国”的铭文与“新中国成立”的影像跨时空对话,当区块链为红色数字藏品赋予“精神防伪码”,我们期待构建“可触摸的历史”,让年轻人在互动中读懂文明传承。

(一)文化传承的时代困境

作为周秦文明发源地,拥有青铜器博物院等 18 处国家级文保单位,但文物活化率不足 30% 。青铜器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符号,长期被禁锢在玻璃展柜中,难以与当代年轻人产生情感共鸣。同时,传统红色教育形式单一, 90% 的 Z 世代认为其“枯燥”,亟需互动化、沉浸式的创新载体。

(二)政策与技术的双重驱动

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支持数字文旅建设,《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为文化科技融合提供政策支撑。省“周秦文化与红色旅游 示范区”建设、教育部“红色研学”要求(每学年 1 次以上),形成了政策红利叠加效应。而 AR 引擎、区块链存证等技术的成熟,为“文化 + 教育 + 科技”融合提供了可行性。

(三)研究价值

本项目通过数字盲盒活化周秦青铜文化,同时将红色基因融入其中,既实现了“让文物活起来”的文化使命,又创新了红色思政教育形式。从实践层面看,其意义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构建传统文化与红色教育的跨界融合机制;二是探索“科技 + 文旅”的产业创新路径;三是打造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思政教育新场景。

二、 研究内容与创新设计

(一)核心产品矩阵构建

项目围绕“红色基因 + 周秦文化”双主线,设计四大产品系列,形成差异化的红色教育场景:基础款盲盒:单价 39 元,含青铜器复刻件与 AR 激活卡, 扫描触发“文物修复游戏”,附赠《周秦礼乐与红色精神》数字手册,阐释“家国同构”思想的历史延续性。红色印记盲盒:单价 59元,核心设计为“青铜浮雕 + 红色地标”组合——将中共一大会址、延安宝塔山浮雕与青铜器纹饰融合,AR 扫描可触发“飞夺泸定桥”全息剧场,用户通过选择“北上抗日”或“就地游击”等剧情分支,沉浸式体验长征历史。薪火相传盲盒:套餐价 199 元,包含可拼接青铜鼎组件与NFT 数字家书。用户录制《可爱的中国》诵读音频上传社区,可兑换党史学习课程,形成“参与-收获 - 再学习”的闭环。定制款盲盒:针对党政机关与学校开发,含主题文物模型与线上微课权限,配套“红色文化积分系统”,积分可兑换社会实践学分,适配党员教育与研学需求 。

(二)红色内容的技术实现

AI 历史场景还原:采用 GAN 算法生成遵义会议、扶眉战役等 3D 场景模型,

用户可切换视角观察历史决策过程,增强红色事件的临场感。区块链存证体系:红色数字藏品基于 Hyperledger Fabric 链构建,如“红色勋章”NFT,记录用户参与红色研学的轨迹,确保数字版权不可篡改。AR 多线程叙事:通过 Unity 引擎开发分支剧情,以何尊“宅兹中国”铭文为切入点,设计“从周王定都到新中国成立”的 AR 剧情任务,让用户理解“家国情怀”的历史逻辑 。

(三)红色教育服务体系 AR 红色研学路线与扶眉战役纪念馆合作,在市区设置 10 个红色打卡点(如起义纪

念馆),用户扫描盲盒 AR 码解锁线索,完成任务可兑换“红色勋章”NFT,形成 “线下研学 + 线上激励”的实践闭环。党史教育微课平台:提供“盲盒 + 微课”组 合包,每节 10分钟动画微课(如《周秦制度与党的自我革命》)配套在线测试,教师可通过后台查看学生学习数据。红色社区运营:设立“青春向党”UGC 板块,用户上传红色主题短视频,点赞量前10% 作品获 NFT 数字证书,激发创作热情 。

三、 技术实现路径 及传播路径

(一)跨领域技术整合项目构建“文物数字孪生 + 党史知识图谱”双数据库

一方面联合青铜器博物院对何尊、逨盘等 20 件文物进行 3D 扫描,保留饕餮纹、铭文等细节特征;另一方面与延安革命纪念馆合作,获取红色文物高清数据,建立包含 100+ 党史事件的结构化知识库 。

(二)技术合作网络

华为云提供 AR 引擎与区块链技术支持,确保 AR 场景渲染流畅度与数字藏

品的安全性;西安交通大学联合开发党史教育 AI 问答系统,实现用户实时交互;马克思主义学院提供党史内容审核,确保红色叙事的权威性 。

(三)圈层渗透路径

教育圈层:与中小学、高校合作,将盲盒纳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通过“文物修复师资”格认证、红色研学打卡等任务设计,使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周秦礼乐制度与红色革命精神的内在联系 。

青年圈层:依托小红书、抖音等平台,发起“青铜器里的红色密码”创意挑战赛。鼓励用户利用盲盒AR 特效拍摄短视频,如用饕餮纹变形的党徽图案讲述革命故事,形成“二次创作-社交传播- 文化认同”的传播链 。

文旅圈层:在红色文化打卡点(如起义纪念馆)设置 AR 触发装置,游客扫描盲盒即可解锁 " 周秦典故 + 红色历史 " 的联动内容,实现线下文旅场景与线上数字内容的无缝衔接 。

(四)技术赋能路径

沉浸式体验:通过全息投影还原青铜器铸造过程,搭配力反馈手套模拟纹饰雕刻触感,同时融入红色场景音效(如红军行军脚步声),构建“视觉 - 听觉 - 触觉”的多感官传播场景

数字藏品传播:发行融合双文化元素的 NFT 藏品,如《共产党宣言》青铜纹样版,用户可通过参与红色答题、文物知识竞赛等活动获取,形成’知识获取 - 数字收藏 - 社交分享”的传播闭环 。

数据驱动优化:基于用户 AR 交互数据(如触发剧情的选择偏好、停留时长),生成《文化传播效果分析报告》,动态调整盲盒内容设计,提升传播精准度 。

四、市场应用与实践效果

(一)目标市场细分与反馈中小学市场

中小学市场 : 通过“盲盒 +AR 研学”组合,解决传统研学“参与度低”的痛点。在省 50 所试点学校中,学生历史知识测试平均分提升 23% ,红色研学参与率从 35% 升至 89% 。

党政机关市场:定制“党史解密”盲盒用于主题党日活动,某单位反馈“互动剧情让党员对长征决策有了更深刻理解”。

文旅景区市场:推出“红色记忆”系列盲盒,在高铁站设置自动贩售机,上线3 个月销量突破 1.2 万件,带动景区衍生品收入增长 40% 。

(二)量化成果指标

2025 年 Q4-2026 年 Q2,项目覆盖用户超 10 万人,累计红色研学时长 50 万小时;“青春对话历史”短视频大赛收到作品 3000+ ,其中 120 件获 NFT 数字证书,全网播放量超 500 万次;与 10 家革命纪念馆达成合作,开发红色数字藏品 20 款,收益的 30% 用于革命文物保护。

五、问题与对策

(一)问题

文物数字化技术瓶颈:青铜器本身历经岁月侵蚀,部分纹饰因氧化、磨损出现残缺,高精度 3D 建模时,既要还原现有可见纹饰的精细纹理,又要合理补全残缺部分,技术难度高;铭文多为古文字,笔画细微且存在锈蚀遮盖情况,精准识别与还原细节,对扫描设备精度、建模算法处理能力都是极大考验,导致建模耗时久、细节还原效果不佳 。

内容融合度待提升:周秦文化聚焦古代礼乐、政治、社会秩序等,红色故事围绕近现代革命、建设历程展开,二者时间跨度大、叙事语境差异明显。若生硬拼接,会让用户感觉周秦文化元素与红色故事是“强行关联”,无法体会到二者在“家国情怀传承”等深层逻辑上的共通,形成文化理解的断裂,出现“两张皮”现象 。

未成年人消费管控:盲盒自带的随机性、猎奇性,对未成年人吸引力强。未成年人消费观念尚未成熟,易因追求隐藏款、成套收集等,过度消费零花钱、压岁钱;且部分未成年人缺乏理性判断,可能受同学、网络博主影响,盲目跟风购买,加重家庭经济负担,也不利于自身正确消费观养成 。

市场推广壁垒:项目以地域文化为基础,初期在本地推广有一定文化认知基础,但向外拓展时,其他地区人群对周秦文化、红色资源了解较少,市场教育成本高;同时,数字盲盒需依托线上平台、AR 等技术体验,部分年龄偏大、对数字产品接受度低的群体,参与意愿不高,限制市场覆盖面 。

(二)解决措施

构建文化关联体系:组织历史学者、党史专家开展“周秦 - 红色文化共通性研究”,梳理清晰的文化传承脉络,比如从周秦“以民为本”的治理理念,衔接红色文化“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周秦“家国同构”观念,关联红色文化“家国情怀”的时代诠释。基于此,设计“文化传承地图”叙事框架,让用户开盲盒、体验 AR 剧情时,清晰看到周秦元素如何自然过渡到红色故事,理解文化传承逻辑 。

打造沉浸式叙事场景:运用剧本杀、互动电影式叙事,把周秦文化符号(青铜器铭文、纹饰寓意 )转化为红色故事的“解谜线索”“精神象征”。例如,在 AR 剧情中,用户修复带有“明德慎罚”铭文的青铜器时,触发延安时期“依规治党、严明纪律”的红色故事,通过场景互动、任务关联,让两种文化深度交融,增强用户代入感与文化理解 。

消费规范升级:建立分级管控机制:联合教育部门、家长群体,依据未成年人年龄、认知水平,划分消费权限。如小学阶段未成年人,单日购买盲盒次数限制为 1 次,且需家长实名认证确认;初中及以上阶段,在家长可查询消费记录、设置消费限额的前提下,适度放宽购买次数。同时,平台接入“未成年人消费预警系统”,若短期内消费频次、金额异常,自动触发提醒,通知家长干预 。

消费教育前置:与学校合作,开发“理性消费 + 文化认知”校本课程,利用盲盒文化热度,引导学生了解周秦、红色文化价值,同时讲解消费陷阱、理性消费方法;在盲盒购买页面、产品包装显著位置,设置“理性消费小贴士”,展示过度消费案例、文化内涵解读,让未成年人在消费同时,接受文化教育与消费引导 。

市场推广破局:文化 IP 联动推广:与热门文化综艺(如《国家宝藏》 )、红色主题影视剧合作,将项目中的青铜器数字盲盒、AR 体验内容,作为节目互动彩蛋、剧情延伸素材,借助综艺、影视的流量,向全国观众推广;推出“文化体验官”计划,邀请文化博主、旅游达人深度体验项目,创作打卡攻略、文化解读短视频,在社交平台传播,吸引不同地区、不同年龄层人群关注。

线下线上融合体验:在全国重点城市,打造“周秦 - 红色文化数字体验快闪店”,设置沉浸式 AR 展厅、盲盒互动体验区,让当地民众无需前往,就能感受文化融合魅力;同时,开发适配老年群体的“简化版数字体验”,如语音导览故事集、静态文化图鉴 H5,降低技术使用门槛,扩大受众范围。

六、结语

盲盒消费作为“Z 世代”亚文化消费景观,折射出青年群体在社会变迁中的价值追寻与情感诉求。而周秦文化与红色文化,一为中华文明根基,一为时代精神传承,青铜器则是周秦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从历史纵深看,周秦文化的礼乐秩序、家国情怀,与红色文化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精神内核,本就一脉相承、赓续相传。

若借鉴盲盒消费“趣味互动 + 情感联结”的传播逻辑,将周秦青铜器文化与红色文化融入数字体验场景:以青铜器为载体,用 3D 建模、AR 等技术,让“宅兹中国”的铭文与红色故事跨时空对话,打造“历史+ 红色” 双主线数字盲盒,构建从周秦礼乐到红色精神的叙事链条,既能活化青铜器这一文化遗产,让历史 “可触可感”,又能以年轻人喜爱的方式,传递红色基因,实现传统文化与红色教育的创造性融合。

这一融合,不仅是文化传播形式的创新,更是在青年心中架起历史与现实的桥梁——让周秦文化的厚重底蕴,成为理解红色精神的历史注脚;让红色文化的时代光芒,照亮周秦文化传承的新路径。期待未来能有更多探索,以科技为翼、以创意为帆,让青铜器承载的文化基因,在与红色文化的交融中,持续焕发新活力,引领青年在触摸历史、感知精神中,筑牢文化认同,续写文明传承的青春篇章。

参考文献

[1]《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共中央办公厅,2019 年。

[2]《关于推进实 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中办国办,2022

[3] 艾媒咨询:《2023 年中国文创盲盒市场研究报告》。

[4]青铜器博物院:《周秦青铜文化研究》,2024年(注:文中数据均来自项目实践统计,截至 2025 年 12 月)。

[5] 敖成兵,Z 世代消费理念的多元特质、现实成因及亚文化意义 [J]. 中国青年研究,021(6):100- 106。

[6] 李琦 , 闫志成,自我的迷失与消解式抵抗网络盲盒亚文化的后现代语境解读张洋 , 孔丽珺, 红色文化资源助推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2025(7):1- 5.

[7] 市人民政府,《市加快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实施方案》2024 年

基金项目:2025 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D202504271245351079)。

作者简介:郝苗苗(2004—),女, 榆林人, 在读本科生,英语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