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对分 +BOPPPS”模式下的高校舞蹈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杨青
西安外事学院 人文艺术学院 陕西西安 453003
一、引言
当前,数字化背景下的高校传统舞蹈教学模式正经历深刻变革。传统舞蹈教育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示范和学生模仿为主,但是在保持良好舞蹈技能传承的同时,也面临学生创造思维和独立表达能力培养等问题。学生在传统课堂教学环境下常年处于被动式接受,往往缺乏主动学习和深度思考,因而难以强化艺术理解以及个性化表达。同时,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实践不同环节的教学需求也愈加多元化,亟需积极探索更为科学有效的舞蹈教学模式。
“对分 +BOPPPS”融合模式的出现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和现实路径,这种融合模式注重把对分课堂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观点和 BOPPPS 模式注重教学结构化的优点相互融合,在保持教学整体性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理论分析探究这种模式在舞蹈教学中的运行机制,有益于丰富舞蹈教育学科的理论架构,更为高校舞蹈课堂教学革新赋予了明晰的操作指南,促使舞蹈教育朝着科学化和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二、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对分课堂与BOPPPS 模式的理论探讨
对分课堂作为一种创新教学模式,注重重新分配课堂时间和师生角色。胡洁人等学者提出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即‘讲授’ ‘吸收’— —‘讨论’的基本模型”能够实现对学生进行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其精髓旨在打破传统课堂模式中教师单向灌输状态,时间上的“对分”给学生留有自主学习的空间 [1]。陈立范等人在医学教育中的研究发现: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中,对分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把一堂课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老师讲,另一部分是学生学习讨论,给予学生一定的权利和自由,进行交互式学习 [2]。相比之下,BOPPPS 模式则更加结构化。田爱玲关于思政课教学的研究中提到“BOPPPS 模型因其有效的教学结构而闻名,由导入、教学目标、前测、参与式学习、后测和总结组成一个完整课堂 [3]。”牛朝晖等人也曾提及“BOPPPS 教学模式将教学过程分为六个部分,并且称之为有效教学模式 [4]。”两种模式在教学理念上具有深度契合性,对分课堂注重学习过程中的角色转换,BOPPPS 模式提供结构化教学框架,两者结合能够保证教学的系统性,而且在最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主动学习性。
2.2 舞蹈教育教学的理论基础
舞蹈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过程在体现技能传授的同时,还需不断深化审美体验和情感表达。从教育心理学视角分析,舞蹈学习具有多重认知参与的特性,要求学习者在身体协调、音乐感知、情感表达等多个维度全面提升。孙力等在混合式实习模式研究中指出,BOPPPS 模型通过结构化的教学设计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这种参与式学习有益于学生的主动探索和深度思考,这一观点为舞蹈教育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了重要启示 [5]。高荣贵在课程教学研究中指出,OBE-CDIO 理念以学生为教学核心,并将学生学习成果作为教学目标,这种新型教育理念为舞蹈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并凸显了学习成果导向和学生主体地位在艺术教育中的核心价值[6]。
三、融合模式的理论构建
3.1“对分+BOPPPS”融合模式的理论逻辑研究
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来看,“对分 +BOPPPS”融合模式体现了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需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必须利用自己的已有经验与认知结构积极同化新的知识。对分课堂的三个阶段,即讲授——吸收——讨论,正好符合建构主义的要求。教师讲授为学生提供基本的信息,吸收环节是每个学生个人化知识建构的过程,讨论是对社会化知识的建构。BOPPPS 模式的 6 个要素为这个过程提供了结构化框架。“对分 +BOPPPS”模式中,导入唤起以前的知识,目标指向学习方向,前测了解学生的起点,参与式学习推动主动建构,后测了解建构情况,总结实现内化。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也为模式融合提供了价值指向,人本主义重视教育要考虑学习者的全面性和个性化需求,分课堂给学生留出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这是对学习者主体性的承认,而参与式学习是 BOPPPS 模式的一部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符合学习者成长需求,两种模式的结合在理论上实现了结构化教学设计与个性化学习体验的有机统一。
3.2 舞蹈课堂教学特性分析
舞蹈教学实践中的技艺融合等特征对教学模式的环节设计上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舞蹈学习期间,学生既要学习动作技术,又要理解音乐意义,还要学会表达情绪,这种多方面学习特点,要求教学模式务必兼顾认识、技能和情感三个层面的考量。传统舞蹈教学模式依赖教师的动作示范和学生模仿,容易忽视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创造力差异化特性,而“对分 +BOPPPS”融合模式在实践中则针对这一特征进行设计:在讲课部分,教师在动作展示时需要解释动作包含的意义及表达;在接纳环节,学生应根据自身身体情况与领悟水平,完成动作的内化过程;在商讨阶段,教师需要更多鼓励学生进行动作感悟和创作灵感分享。这种融合模式在保障舞蹈技能传承的同时,为学生的创造性表达提供了契机。
3.3 融合模式的理论架构设计
基于上述理论分析,“对分 +BOPPPS”融合模式理论构架呈现双螺旋结构。外层螺旋以 BOPPPS 的六要素为基础,形成教学活动的结构化序列;内层螺旋以对分课堂的三个阶段为基础,实现师生角色转换。具体来说,导入和目标是教师主讲阶段,前测后参与式学习是学生主讲阶段,最后的后测与总结是师生共讲阶段。这样的结构设计的核心要素包含:目标导向性确保一切教学活动以获得学习成果为目的;过程完整性要求从输入到输出学习链条的完整;角色互补性达到师导生能的有机结合;反馈及时性借助多次检测实现改进提升等。这种理论架构为舞蹈课堂教学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和操作架构指导。
四、教学实践路径的理论设计
4.1 教学流程的理论重构
4.1.1 教学环节的整合机制
“对分 +BOPPPS”融合模式教学环节整合往往需要逐步加深,并把 BOPPPS 教学结构和对分课堂的时间分配结合以达到动态循环。舞蹈课堂导入往往采用音乐、视频和文化介绍来激发学生兴趣;目标设定则对课程技能要求和表达目标提出要求;前测环节则是对学生基础能力和理解程度的综合考量,这三个步骤共同构成教师主导的讲解阶段,为学生后续学习提供坚实的基础。参与式学习环节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占据主要地位,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动作练习和创意开发,后测和总结阶段则要求师生共同参与,通过展示和评价来优化教学实践。这种环节整合的核心在于保持连贯性与层次性,确保各环节的实践定位与转换逻辑。
4.1.2 师生互动的理论基础
师生互动在融合模式中通过权力转移和角色转换达到动态平衡。基于对话教学理论,师生互动应遵循平等、双向和建构性。在舞蹈课堂讲授阶段,教师是知识传授者和技能示范者,为学生后续自主学习提供支持和帮助;在舞蹈吸收阶段学生是主体,教师是观察者和帮助者给与学生指导和鼓励;讨论阶段则实现师生融合,强调师生共建学习,积极参与知识创造和问题解决。这种互动背后的理念就是建构主义的社会互动观,强调学习是社会化过程,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知识得以验证、修正和完善。互动质量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学习效果,要求课堂氛围要达到师生互信和开放包容。
4.2 关键环节的理论阐释
融合模式下的关键环节设计体现了认知科学和教育心理学相关原理。精讲环节的内容选取遵循认知负荷理论,教师要在有限时间内传递关键信息,避免认知负载。舞蹈教学中,精讲环节应注重动作要领、文化内涵和内容表达,为学生后续学习提供方向指引。留白阶段的自主学习计划基于元认知理论,要求学生通过自我监测和自我调节管理学习过程。讨论环节基于社会建构主义核心理念,通过同伴互助、师生对话和集体反思等形式促进知识的社会化建构,其成效取决于问题设计的开放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以及教师引导的艺术性等。
4.3 评价体系的理论建构
融合模式下舞蹈教学评价体系构建需体现多元智能理论与发展性评价理论的主要观点。融合模式下舞蹈教学评价体系突破了传统单一技能评价模式,形成涵盖认识领悟、技艺掌控、创作表现和协作学习等诸多方面。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既关注学生在学习中参与的广泛性、思考深度以及协作的友好程度,又要注重学生技艺表现和创作结果;评价主体的多样化则体现出民主化评价,涵盖教师评价、伙伴评价和自我评价三个方面,构建立体化的评价网络。评价准则的制订既要重视共性又要重视个性化,既要重视基本的技艺需求和表达规范,又要重视学生依照自身实际情况和创作想法表现出的差异化学习成果,这种评价体系的核心目标最终目标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持续进步。
五、完善策略与理论价值
5.1 理论预判与优化策略研
“对分 +BOPPPS”融合模式在舞蹈课堂教学应用时可能会面临多重挑战。这种挑战一方面体现在教师适应性层面,传统舞蹈教学通常采用“示范——模仿”的路径,教师对于“对分 +BOPPPS”融合模式下的角色改变、时间安排以及合理互动可能存在认知不足和技术操作难题。这要求教师要从单纯的技能讲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与合作伙伴,同时还要求教师需具备更强的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管理方法。另一方面,“对分+BOPPPS”融合模式下的学生接受度问题也成为另一大难题,对于习惯于被动接受学习的学生,往往会抵触自主学习和主动讨论,而舞蹈学习的特殊性使动作掌握不熟练的学生在参与讨论中极易产生挫败感,另外教学资源配置问题往往也需要更多的教学空间、弹性的时间安排和必要的技术支持来达成深度融合。针对这些潜在问题,应从全局系统性层面考量,一方面建立教师培训机制,通过知识学习、观摩体会和实践反思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另一方面也应构建学生适应支持体系,通过渐进式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意识;同时还要不断完善教学资源保障机制,为融合模式的深度实践提供必要支持。
5.2 理论贡献与发展前景
“对分 +BOPPPS”融合模式为舞蹈教育理论发展提供实践指导,突破了传统舞蹈教学理念中以技能为主导和以教师为中心的局限,构建了舞蹈技能培养和舞蹈能力发展并行、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并重的新模式,并在此理论体系基础上实现了结构化教学设计与个性化学习体验的有机结合,为舞蹈教育由经验传承转为科学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持。“对分 +BOPPPS”融合模式在舞蹈教育领域的应用还对音乐、美术、戏剧等其他艺术类课程的教育教学实践有着借鉴意义。艺术教育通常会面临技能培养和创造力发展之间的协调难题,融合模式给出一种可供仿照的范例。在数字化教学环境不断发展的条件下,融合模式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以及人工智能辅助教学等方面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六、结语
本研究通过理论分析和文献探讨,揭示了“对分 +BOPPPS”融合模式在高校舞蹈课堂教学中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这种融合实践把对分课堂下的学生主体性原则和BOPPPS 模式下结构设计进行统筹,积极构建了技艺技能传承和创新能力培养并行的舞蹈课堂教学理论框架,为传统的舞蹈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更为艺术教育领域不断探索个性化的教学路径提供了新思路。但是当前研究仍存在教学实践不足、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学适应性问题,在未来研究中,应积极关注融合模式在数字化教学环境中的发展潜力以及更大范畴的艺术教育改革实践中的推广意义和持续创新。
参考文献
1. 胡洁人 , 李柳醒 . “对分课堂”推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现路径——以《女性权利的法律保护》课程为例 [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57(05):129-138.
2. 陈立范, 宋如意, 董鸽. 基于BOPPPS 和对分课堂模式的医用高等数学炼金之法[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 2023, 21(04):48-50.
3. 田爱玲. 传媒类高校基于BOPPPS 模型的思政课混合教学设计探究——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为例 [J]. 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 , 2023, (01):28-32.
4. 牛朝晖 , 娄震 . BOPPPS 教学模式在成人教育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J]. 中国成人育 , 2017, (16):97-99.
5. 孙力 , 郭嘉昊 . 基于 BOPPPS 模型的高职院校混合式实习模式研究 [J]. 高等职教育探索 , 2024, 23(06):35-42.
6. 高荣贵 . 基于 OBE-CDIO 理念的《Hadoop 大数据平台构建》课程“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J]. 内蒙古石油化工 , 2021, 47(08):52-54.
作者简介:杨青(1988.7-),女,汉族,河南省新乡市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舞蹈教育
课题或基金:2024 年度陕西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山脉勾勒文脉——三秦民俗舞蹈‘原境舞台化’范式建构研究”(项目编号:SYE2024003);2023 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对分 +BOPPPS’教学模式下的舞蹈课程教学质量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3B15);陕西省教育厅2022 年度一般专项科研计划项目(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以舞承礼’实践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2JK0166)研究成果;2025年陕西省体育局常规课题“关于陕西省公共体育项目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结合的研究--非遗活化视域下陕西体育传承与公共体育服务融合研究”(项目编号:20251220)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