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案例分析报告的翻译硕士专业毕业论文:问题与思考

作者

马腾 马跃

西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 陕西西安 710122 永宁上游高级中学 宁夏银川 750100

一、引言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学位 [2020]20 号)(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指出,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是主动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路径,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1]。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需要,培养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1]。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教研[2023]2 号)进一步指出,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都是国家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都应把研究生的坚实基础理论、系统专门知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重点[2]。二者的不同在于,前者(学术学位)依托一级学科培养并按门类授予学位,重在面向知识创新发展需要,培养具备较高学术素养、较强原创精神、扎实科研能力的学术创新型人才。后者按专业学位类别培养并授予学位,重在面向行业产业发展需要,培养具备扎实系统专业基础、较强实践能力、较高职业素养的实践创新型人才[2]。分类制订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和规范、评阅标准和规则及核查办法。优化交叉学科、专业学位论文评审和抽检评议要素(指标体系)。鼓励对专业学位实行多元学位论文或实践成果考核方式(专题研究类论文、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报告、产品设计 / 作品创作、方案设计等),明确写作规范,建立行业产业专家参与的评审机制。随后,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 MTI [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MTI]教指委)下发《翻译专业学位类别硕士学位论文基本要求(试行)》([2024]4号,以下简称《要求》)。《要求》指出,学位论文工作作为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承担专业工作的全面训练,也是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环节。学位论文类型推荐采用案例分析报告或调研报告等撰写[3]。其他形式论文或

创新成果,各培养单位可以自行探索并制定相应标准,暂不编制统一的规范标准。值得注意的是,有关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形式,发生了三次明显的变化。根据国务院学位办 2007 年颁发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学位办[2007]78 号,以下简称《培养方案》),学位论文可以采用项目、实验报告和研究论文三种形式[4]。MTI 教指委于 2013 年又将三种论文形式修订为实习报告、实践报告、实验报告、调研报告、研究论文五种[5]33。2023 年的《要求》则聚焦于案例分析报告或调研报告。其他形式论文或创新成果,各培养单位可以自行探索并制定相应标准,暂不编制统一的规范标准[3]。也就是说,案例分析或案例分析报告已成为各培养单位学位论文的主流。因此,基于探讨基于案例分析报告的翻译硕士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对提升翻译硕士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基于案例分析报告的翻译硕士毕业论文概述

根据《要求》,案例分析报告的评价集中于5 个一级指标(选题、应用性、创新性、专业性、规范性)、12 个二级指标。就MTI 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会、论文送审意见反馈、预答辩和答辩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选题方面

1. 选题范围过窄或过宽。

试看以下选题:“中英翻译策略研究”、“人工智能对翻译行业的影响”、“文化差异在翻译中的体现”、“一带一路政策文件中‘合作一词的三种英译对比”、“某校2024级翻译硕士生实习报告的误译统计”“‌《哈利·波特》中‘魔杖’一词在简体与繁体译本中的差异‌”。前三个选题过于宽泛,难以在有限篇幅内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此类选题无疑致使论文内容浮于表面,后三个则过于局限于某一狭小领域,导致研究深度有余但广度不足。

具体而言。选题一未限定文本类型、理论框架或历史时期,涵盖文学、科技、法律等所有领域,难以深入分析。如果聚焦某一细分领域,将其修正为“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中医术语英译策略”似乎可以接受。选题二涉及技术、伦理、就业等多个维度,需开展跨学科研究,远远超出了单篇论文的可承载范围。如果将其修改为“ChatGPT 在文学翻译中的语义准确性评估——以< 三体> 英译本为例”,是不是更好呢?至于选题三,其中的文化差异概念过于泛化,缺乏具体文化要素(如宗教、习俗)或文本载体,比较而言,“《红楼梦》饮食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对比研究”明显要好一些。再看后三个,选题四仅仅分析单个词汇,缺乏理论支撑或延展性结论。若拓展为“政治文本中高频动词的翻译规范研究——以‘一带一路’白皮书为例”则更好。选题五的样本仅局限于单一班级,其结论要么无普适性,要么遭质疑。若调整为“翻译硕士专业学生常见误译类型分析——基于三所高校的实践报告”会怎么样呢?选题六的研究对象过于微观,难以形成学术讨论价值。因此,有必要扩展为“奇幻文学专有名词的本地化翻译策略——以《哈利·波特》系列两岸三地译本为例”。

2. 选题缺乏创新性

经常发现学生选题时未能充分挖掘新颖的研究视角或在文献的探索性研究过程中未关注到翻译领域的新趋势、新问题,导致选题陈旧,重复前人研究成果,缺乏对翻译实践与理论发展的新贡献等突出问题。此类问题具体变现在三个方面。

1)重复性理论套用

譬如,“归化与异化策略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以《傲慢与偏见》为例”。归化/ 异化是翻译的基础理论,该选题未提出新视角或结合当下翻译需求(如数字阅读习惯、跨媒介传播等),仅重复验证已知结论‌。倘若能够结合技术变革,修改为“交互式数字阅读场景下的文学翻译策略调整——基于XXX 小说的多译本对比”,似乎更有新意。

2)同质化文化差异分析

最常见的有“中英谚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研究”。‌谚语翻译是典型文化负载词案例,但该选题未限定文本类型(如影视字幕、游戏本地化)或引入新的研究方法(如语料库分析),与既有研究结论趋同‌。若修正为“弹幕文化对字幕翻译策略的影响——以B 站英美剧字幕为例”则会大不相同。

3)技术工具应用流于表面

试看“Trados 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该选题仅仅描述基础操作(如创建记忆库),未结合具体领域(如医疗术语管理)或分析技术对译员决策链的重构作用‌。倘若修改为“CAT 工具术语库协同机制对法律文本翻译一致性的实证研究——以XXX 律所项目为例”,效果会大不一样‌。

3. 选题与实践结合不紧密

尽管案例分析报告强调实践基础,但仍存在部分选题虽看似基于案例,实际与翻译实践脱节,未能有效针对具体翻译项目或译者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展开研究。此类选题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集中于一下三个方面。

1)文本类型与策略错位

以“政府公文翻译的文学化表达研究”为例,该选题忽视了公文的严谨性特征,置纽马克文本分类理论匹配策略于不顾,盲目套用文学翻译技巧(如将政策术语译为比喻性表达等),从而导致译文违背目标文本的功能‌。

2)脱离真实应用场景

又如“跨境电商产品描述翻译策略研究”。该选题仅分析语言转换,未调研目标市场消费者偏好(如文化禁忌、审美差异)或平台算法对关键词检索的要求‌。若修改为“东南亚市场跨境电商文案本地化策略基于SHEIN 产品页的A/B 测试数据”,会怎么样呢?

3)评估机制脱离行业标准

再如“某小说译本质量自我评估报告”。该选题只依赖译者主观评价,未采用第三方专业审校、读者反馈或错误率量化统计,声称“译文准确率达98%”却无验证标准‌。试比较以下选题:“医学翻译质量多维评估模型构建——结合专业审校、临床医生问卷及术语一致性检测”‌。

(二)研究方法运用方面

1. 研究方法单一

许多论文仅依赖于传统的文献综述和简单的文本对比分析方法,缺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的能力,如未能结合实证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访谈等)深入了解翻译过程参与者(同伴、导师等)的主观感受与看法,从而影响研究结论的全面性与可靠性。如某法律文本翻译报告中,仅使用描述性分析法对译文进行表层语言特征的对比分析和错误标注(如术语一致性、句式结构等),未能深入探讨法律文本特有的规约性特征对翻译策略的影响。从而导致分析仅停留于表面现象。换言之,如果作者能够构建“理论- 文本- 功能”三维分析框架,即基于理论维度,运用纽马克文本类型理论区分法律条文(信息型)与判决书(表达型)的不同翻译要求;基于文本维度,建立法律术语概念网络图,可视化核心术语的体系化转换过程;基于功能维度,引入Sarcevic 的法律翻译功能观,评估译文在司法实践中的可执行性,案例分析报告在方法论层面就会更具说服力。

又如影视字幕翻译案例分析,报告仅通过译者自己主观评价译文“流畅度”,未设计李克特量表问卷测量不同年龄段观众对文化负载词处理方式——归化/ 异化策略——的接受阈值,未使用Translog 11.0 记录译者的注视轨迹,分析文化专有项处理的认知耗时分布,也未通过

EyeTribe 眼动仪采集观众观看字幕时的注视热点图,通过实证方法来验证其翻译效果。

再如商务合同翻译的案例分析报告,通常全程机械套用韦努蒂的归化- 异化二元框架理论,忽视合同文本特有的法律效力对等需求、INCOTERMS(《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术语的特殊性和国际贸易实务中的风险划分需求。如果能够提出或采用“法律+ 商业”复合分析模型,即在法律层面,运用Garzone 的功能对等原则确保条款法律效力;在商业层面,建立术语管理系统(TMS)追踪买卖双方谈判中的术语演变;在技术层面,使用SDL Trados 的QA 功能检测条款表述的严谨性,则无疑是理论工具的组合创新。

2. 研究方法运用不规范

此类问题通常涉及研究方法操作流程不规范、参数设置不合理等,导致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受到质疑。具体表现为理论框架与案例脱节、数据采集程序缺失、方法表述模糊。

以某会议交替传译报告为例。虽引用释意理论,但未建立理论要素与案例细节的映射关系。如分析“脱离语言外壳”时,未标注源语中的概念密度区域(如 2 分钟内出现5 个专业术语)。对此,必须制定规范方案,明确规范要求,即明确理论模型中的“三角模式”(理论要素-操作指标-案例对应点)如何指导案例中的“源语理解——意义重构—译语表达”三阶段。

又如某法庭口译语料库案例分析,对录音转写的完整性(如是否包含副语言信息)、录音设备的信噪比参数(建议≥60dB)不加说明,亦不在附件中提供原始语料的存档证明,导致转写文本丢失 30% 的修正性重复语句。对此,较妥的做法是,建立“四维质量控制系统”在设备维度,明确录音设备参数(如是否使用Zoom H6 录音笔[ 采样率96kHz/24bit]);在转写维度,明确是否采用 HIAT 标注系统记录副语言特征;在伦理维度,明示是否附具IRB 批准文件及发言人知情同意书或授权书等;在存储维度,说明原始音频是否按PHONODATA 标准加密存档,以确保数据采集程序清晰完整、合乎规范。

再如某口译访谈研究,仅笼统声明“采用定性分析法”,但未说明具体是扎根理论编码、主题分析还是话语分析,亦未说明如何从数百页的转录文本中提炼出特定数量的核心主题,从而导致论证链条断裂。若要规避此类问题,须明确实施标准,即详细展示“三级编码证据链”节点设置过程:1)用Nvivo12 创建自由节点(如“文化冲突”出现频次);2)建立树状节点关联(如“价值观差异→翻译策略调整”);3)生成理论饱和度检验报告(如第n 次访谈无新增编码), 以揭示访谈文本的开放式编码- 轴向编码步骤,做到方法表述透明、规范。

(三)案例分析深度与广度方面

此类问题主要为分析深度不够、分析广度不足。一方面,对案例进行分析时,仅停留于表面现象的描述,未能深入探究案例背后所蕴含的翻译理论、文化因素、社会影响等深层次原因,使得论文缺乏学术深度和理论支撑。另一方面,分析案例时过于聚焦于某几个特定方面,忽视了案例与外部环境、其他相关翻译案例等的关联性,未能从更广泛的视角审视案例,从而限制了论文的视野和研究价值。换言之,“典范的”案例分析必须具备“重要性”和“完整性”,兼顾“不同视角”,注重包含“充分的证据”,并且具有“吸引力”[6]185-9。

(四)理论与实践结合方面

此类问题主要表现为理论阐述空洞和实践总结未能升华到理论层面。部分论文虽然提及了一些翻译理论,但只是简单罗列,并未将其与案例分析有机结合起来,无法运用理论对案例中的翻译现象进行有效解释和指导,导致理论阐述显得空洞无物。与之相反,有些论文虽然对案例的实践过程和结果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总结,但却未能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翻译理论或规律,使得实践成果无法为翻译理论的发展做出贡献。

(五)论文写作规范和诚信方面

规范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格式、语言表达、参考文献引用。

第一种不规范集中于部分论文要么三大件(论文的前件、正件、后件)的子件不全,要么存在字体、字号、行距、页码编排等基本格式不符合学校或学科的相关规定,影响论文的整体美观度和规范性。第二种不规范多见于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语法错误、用词不当、语句不通顺等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降低了论文的可读性和学术性。第三种不规范表现在部分论文的文献文内引用体例与文末参考文献体例不一,如引用格式错误、未按照学术规范标注出处、过度引用或无任何文献引用、单一文末参考文献条目所含信息不全等。

诚信问题属于学术伦理的背离与否,部分地与规范问题相关。主要表现在同一术语出现文际文间的不同表达、正文相关观点和语言表达带有明显的网络痕迹和/ 或跟踪链接,但文内、文末均未注明出处;文内文献引用张冠李戴、弄虚作假;文献文内引用体例时为MLA,时为APA,时为Chicago Manu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