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安全文化建设对提升全员安全意识的作用及推进策略
张冰
义马煤业集团青海义海能源有限责任公司 817099
摘要:矿山作业具有高风险、高强度的特点,安全生产成为保障矿工生命财产安全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安全文化建设是提升全员安全意识的根本路径,能够强化员工的安全行为规范与风险防控意识。本文从安全文化对员工意识塑造的机制出发,分析当前矿山安全文化建设中的问题,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推进策略,力求实现“以文化促安全”的管理目标。
关键词:矿山安全;安全文化;安全意识
在煤炭生产开采过程中时刻存在安全问题,直接决定了煤矿能否健康发展,也关系广大职工的生命安全和家庭幸福。安全意识是决定煤矿职工是否有安全行为的主要因素。
一、矿山安全文化对员工安全意识提升的作用机制
(一)安全价值观引导员工形成主动安全意识
安全价值观是矿山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直接影响员工对安全行为的态度和选择。在安全文化浓厚的企业中,员工更容易将“安全第一”内化为自我行为准则。当企业高层通过制度设计、行为示范、激励机制等方式传递安全理念,员工便会逐步树立以安全为前提的作业观念。通过不断的价值灌输与行为强化,安全意识从“要我安全”转变为“我要安全”。这种内生化的意识提升,有利于形成群体性安全氛围,增强员工在作业中的自我约束和风险判断能力,构建自发遵守规范的作业生态系统。
(二)安全行为规范强化员工操作过程中的风险防控能力
明确的安全行为标准和规范是员工安全意识转化为实践行为的关键路径。通过安全文化建设,将各类作业规程和行为要求制度化、常态化,使员工在实际操作中始终处于“有章可循”的状态。规范不仅仅是硬性约束,更通过培训、演练和考核等手段,融入员工的日常工作习惯中。当员工在复杂环境中形成标准化、流程化的应对机制,便能更有效识别危险源并采取正确应对措施,从而提升整体作业的安全系数。这种行为规范的深入实践,也是安全意识从理念向行为迁移的重要体现。
(三)安全文化氛围塑造群体安全认同与协同意识
企业内部的安全文化氛围对于塑造员工的集体认同感和协同合作意识具有深远影响。在浓厚安全氛围中成长的员工,更容易形成安全互助、互查的行为习惯。例如在井下作业时,员工之间会主动提醒对方佩戴防护装备、注意作业流程是否规范。这种基于文化认同的协同行为,比单一监督更具持续性和有效性。群体安全认同感的形成,还能促使员工主动参与安全建设,如提出安全隐患、改进作业流程等,使安全管理由“他律”向“自律”发展,形成从上至下全员参与的安全治理模式。
二、推进矿山安全文化建设的策略路径与实施要点
(一)构建以管理层为引领的安全文化领导机制
矿山安全文化建设的推进需要管理层在思想理念和行为方式上的率先垂范。高层管理者必须明确安全责任,将安全文化作为企业核心管理内容进行顶层设计,纳入战略规划和年度重点工作之中。在行为示范层面,管理者应深入现场、安全巡查、参与培训,通过身体力行向员工传达安全重于一切的管理意图。管理层还需在资源配置上优先保障安全文化建设的相关投入,如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培训、宣传、文化物资等,建立起制度保障与投入激励并行的安全管理体系。同时,通过设立安全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实施与评估各项文化活动,形成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的组织机制,确保安全文化理念在管理系统中有效落地。只有当管理层真正将安全作为价值取向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员工才会形成稳定的安全价值共识与行为自觉。
(二)加强安全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实现意识落地
系统性的安全教育培训是安全文化理念传递的核心载体。矿山企业应建立分层分类的培训体系,针对不同岗位、不同风险等级的员工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新入职员工需接受入职前安全教育,确保其掌握基本安全知识与自我保护技能;在岗员工应进行周期性复训与实操演练,使其在理论巩固的基础上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技术工种或特殊工种员工应通过仿真模拟、实景操作等方式强化实际操作中的安全防控能力。培训内容应注重案例教学,选取典型事故实例进行剖析,增强教育的警示性与现实性。在培训形式上,应引入信息化手段,如线上学习平台、虚拟现实模拟系统,提升学习的互动性与沉浸感。培训过程需设置反馈机制,对培训效果进行测评与跟踪,确保员工真正理解安全理念、掌握安全技能,使安全文化通过教育转化为员工的内在意识和稳定行为。
(三)推动班组安全文化建设形成基层文化根基
班组是矿山企业安全管理的最小单元,也是安全文化建设的前沿阵地。强化班组层面的安全文化建设,有助于实现安全管理的精细化与常态化。班组应设立专兼职安全员,负责日常安全宣传、隐患排查及行为规范监督,形成小范围高密度的安全管理网格。每班作业前应开展安全例会,由班组长组织进行任务讲解、安全风险提示及岗位责任再确认,使每位员工在进入作业区前均能获得明确的安全指引。结合实际情况,班组可以开展“岗位风险识别竞赛”“安全标语征集”等文化活动,增强员工参与感与归属感。企业应鼓励班组自发建设“安全角”“文化墙”“警示标识”等文化设施,营造安全主题鲜明、氛围浓厚的工作环境。通过将企业的安全理念细化为班组层面的具体措施,使安全文化真正“落地生根”,构建从班组辐射至全矿山的文化传播链条。
(四)建立激励与约束并重的安全文化考评机制
推动安全文化建设需形成评价与激励相结合的管理闭环。企业应制定科学的安全文化建设考核指标体系,涵盖管理行为、员工参与、培训成效、隐患整改及时率等多个维度,确保评估内容覆盖文化建设全过程。在考核方法上,应坚持定性与定量结合,既通过数据反映安全文化活动的覆盖率、参与率,也通过员工访谈、第三方评估等方式了解文化理念的实际渗透程度。建立与绩效挂钩的激励机制,将员工在安全文化活动中的表现与评优评先、绩效奖金、职务晋升等挂钩,激发全员参与的积极性。对表现突出的班组或个人应进行宣传表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同时,对违章作业、忽视安全文化教育的行为应严格问责,形成正向激励与负向约束的双重机制。通过考评与奖惩的持续运行,不仅能够提升安全文化建设的规范性与实效性,更有助于建立可持续的文化改进系统,使安全理念真正成为全员共识与自觉遵循的行为标准。
结束语:矿山安全文化建设是推动安全管理从制度层面向意识层面转变的重要桥梁。通过系统构建文化机制、深化教育培训、强化班组落实、完善激励考评体系,能够有效提升员工的安全责任感与执行力,促进全员安全意识由被动接受向主动践行转化,实现矿山企业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建设。
参考文献
[1]刘国强.矿山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现状及优化路径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23,43(02):112-116.
[2]胡慧敏,王正.安全文化建设在提升矿工安全意识中的作用分析[J].煤炭工程,2023,55(08):9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