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教学随笔

作者

周露露

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兴工街第四小学 110021

在笔者二十余年的从业生涯里,我国从未停止过对基础教育和教学过程的改革,皆因青少年的成长质量决定一代人的素质,伴随的便是我们基层教师的基础教育方式和育人模式也在不断地进行探索与改进。

最新一次的教改探索,即教育部于 2023 年 5 月 9 日发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后简称《方案》)中,明确了指导思想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加强机制创新,指导、发动各地和学校深化育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更新教育理念,转变育人方式,坚决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切实提高育人水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笔者对此《方案》的理解分为如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其一,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而在当前在小学教育中,并没有设置独立的历史课程,在思想政治课程中,讲述中国人民百年抗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民族复兴的篇幅相对仍然较短。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课的部分课程中,有必要适当加入一些历史细节。比如在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 9 课《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中,笔者认为有必要加入更多的前因后果。比如,从临床医学的角度来说,人体的疼痛感分十级,而烧伤痛高达九级,是怎样坚强的意志与信念支撑着他;从身份转换角度来说,邱少云从一个被抓壮丁充入国民党军士兵,最后反而成为一名伟大的革命战士,这其中他是如何感受到解放军的人民军队的信仰,而历史上亦有众多类似身份转换的英雄人物。也是希望借此让学生们了解当前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希望学生们能够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热爱家庭、热爱祖国、热爱学习。

其二,《方案》中提出“示范带动广大教师变革教与学方式,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克服单纯教师讲学生听、教知识学知识等现象,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

经过多年的教学探索与改革,教育目标早已不再是早年间的以灌输知识为主,辅以死记硬背、机械训练、题海战术等传统学习方式。在教学活动中,要更多的采用学生中心教学法,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从以教为主走向以学为主。

比如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 17 课《古诗三首》一课,在以往的古诗词课文中,教材的配图对诗中的情景展现的更为细致,而本课中教材的配图却更为朦胧,不过这刚好给学生提供了主动学习的空间。笔者在古诗词的教学当中,习惯于介绍古诗的背景资料,以及用图画或想象创设古诗的情境,在与作者的共情中欣赏古诗,从而情不自禁的学习与背诵,比如此课中《望天门山》一诗便有很大的拓展空间。此诗背景为 25 岁的李白第一次离开家乡,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踏上旅途,途径天门山时,一种豁然开朗的心境油然而生,有感而发写下此诗。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一方面拜托美术老师在美术课上依学生自己的理解与想象,绘画出诗中美景,另一方面将李白的另一首诗《行路难》拿来与之对比,让学生比较两首诗中的不同情感,以及李白的心境变化,进行小组讨论与交流。有学生会列举出更多李白的诗词加以对比,对此行为则应大大加以鼓励,激起学生对古诗词,对语文的兴趣。此外,如有条件,亦可组织观看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让学生感受“鲜活的”古诗,更有兴趣学习。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关心学生的考试成绩,更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兴趣。有条件的,还要多设立一些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奖励。新课标下的教学,主张教学过程中的交往、互动,需要学生更多的积极思考、主动参与、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在 2001 年 5 月29 日《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就已明确指出:“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笔者也希望通过自身对学生的影响,在学生心里埋下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种子。

其三,《方案》中提到“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布局战略要求,针对讲得多做得少,学生对科学技术缺乏内在兴趣等问题,深化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强化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科学素养。”

笔者认为,数学作为科学的基础,数学课也承担着激发学生探索创新欲望、培养对科学的兴趣的任务,在数学教材的一些章节中,可以加入一些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以数学三年级上第三章《测量》为例,在讲解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及习题之后,其实可以用几个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进行思考。比如如何估测一幢楼的高度,有同学会先估测一层楼的高度,有同学会想用楼在地面上的影子等等;比如如何测量地图上沈阳到北京的高铁长度,面对这种化曲为直的情境该如何处理;比如如何测量一张纸的厚度,除了使用累积法还有没有其他方法。依笔者自身经验,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和各类问题进行思考和解决,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途径之一。

其四,笔者在担任班主任工作的过程中,心理健康工作的难度不亚于教学工作。某种意义上,心理健康是1,德智体美劳是1 后面的0,它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也是素质教育的归宿。

在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 年)》答记者问中便有介绍,近年来,心理健康问题逐步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社会性难题。我国同样也不例外,这些心理健康问题已逐渐从成人、职业群体扩展延伸至大中小学生群体,并呈现“低龄化”发展趋势。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前全社会的共识。

在多年担任班主任工作的过程中,笔者会观察学生在校的情况。通过认真观察学生的性格是否开朗,是否活泼主动、好奇心强;跟父母的关系是否融洽,能不能主动与父母、老师沟通,同学关系是否良好;学生的是非观念及自觉性的发展情况;学习欲望是否强烈,精力是否充沛,在学校是否善于交友等等细节,来观察学生的心理状况。

在小学低年级升至高年级的过程中,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加,笔者会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来释放学业的压力。比如重视体育活动,让学生在运动中自然的释放压力;引导学生练笔与写日记,与自己的内心对话,记录自己心灵的轨迹;引导学生与人谈心,遇到问题寻求他人帮助等等。

以上四点源于笔者近期的思考,尚有诸多不成熟之处,笔者在之后的教学工作中亦会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更新与深入,我们见证了教育领域的诸多变革与创新。教育教学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教育事业不断前进的重要动力。通过教育教学的创新,我们能够打破传统教育的束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教育事业古老而伟大,教育也是民族振兴与社会进步的基石。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肩负着培养未来社会栋梁的重任。无论面临多少困难和挑战,我们都要坚守教育初心,牢记教育使命,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