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应用
姚于莹莹
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高新区校区
引言
针对中专教育领域,德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构成,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社会急剧进步,竞争愈发剧烈,中专生承受着来自学习、就业及人际交往等多重压力的考验,此类压力或许会对他们的心理状态造成负面影响。
1. 心理健康教育在中专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性
在中等专业德育体系,心理健康教育是核心环节中的关键一环,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目标实现的基础保障手段,也是推动学生全面成长的根本支柱,此阶段中专生正经历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承受学业、职业规划及人际交往等多重压力的考验,鉴于青春期心理特征的介入,学生群体常遭遇焦虑、自卑、情绪失控等心理困扰,若这些心理困扰未获及时缓解,对学生人格健全造成干扰,减弱德育工作的实际成果,心理健康教育借助系统化的心理辅导、情绪调控训练及抗压能力提升,引导青年正确辨识并接纳自我形象,提高心理适应水平,稳固德育工作心理根基。
2. 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2.1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课程的融合
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学相结合,实现两者的相互补充,增强教育成效,在德育课程实施阶段,巧妙整合心理健康知识要点,在价值观培育的教学阶段,在德育课程中结合情绪调节与自我认知的教学,以“探索正确价值观”课程为对象,教师首先对主流价值观的内涵进行剖析,教师进而引导学生分析其价值观形成的心理根源,家庭及同伴关系如何影响个体的价值判断形成过程,使学生领会积极心态在树立正确价值观中的推动力。通过集体互动,学生彼此分享个人生活点滴,提高对价值观与心理健康关系的洞察力,实施案例教学途径,展示心理问题引起的价值观偏差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展开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是构建正确价值观的基石,学生掌握了德育相关内容,也提升心理健康能力,促进德育与心理教育的有机结合,更有助于学生全面潜能的挖掘。教学实施阶段,采用情景模拟及心理测试等互动形式,加强融合深度,于“责任担当”专题课程中,构建职场责任冲突的模拟场景,让学生实施多样化的应对方案,进而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逃避心理与责任感的缺失之间存在联系。实施心理量表,以评估学生的责任感与抗压能力,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将德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实施,实施“关爱他人”主题的班级交流活动,加入同理心培养模块,运用角色扮演,使学生体验他人情感,提升同理心水平,德育目标得以在心理体验中自然而然地实现。
2.2 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结合
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的日常行为准则相衔接,有助于学生内心深处认同并实施规范,学校在形成行为规范阶段,应结合学生的心理成长需求,校园文明规范包含,针对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普遍存在的矛盾现象,引入人际交往心理辅导环节,学生发生争吵或不文明行为场合,老师不只从行为规范层面对此进行纠正,也在心理层面引导学生探究情绪产生的缘由,引导他们学习换位思考与沟通技巧。以课间打闹现象为例,教师先行干预了这一举动,进而实施心理辅导,使学生认识到打闹行为可能背后是寻求关注或释放压力的心理需求,引导他们采取更为适宜的途径来满足需求,参与集体互动,学校可借助班会机会,实施“行为规范与心理健康”主题活动,运用角色扮演法揭示不同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让学生直观领悟良好行为背后的心理健康根基,引导学生自主塑造优良行为习惯,推动从外部制约迈向内心自律。学科教学与行为规范心理教育相结合,于语文课堂中,剖析人物交往的片段,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恰当行为所体现的共情心理;于数学小组协作阶段,强调团队协作中对差异的包容性,校园布局中潜藏着教育的力量,在走廊处设立“心灵倾诉墙”,为学生设立一个倾诉行为困惑的窗口,心理顾问定期进行反馈与辅导。形成“行为-心理”成长追踪系统,跟踪学生行为发展及心理演变,实施家校对话,让家长知晓学生在规范培养阶段的心理需求,实现家校教育合力,让行为规范成为学生心理自觉与习惯性行为的内在驱动力
2.3 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形成自我调控能力极为关键,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能更透彻地认识自我,进而提高自我调控水平,学校或许可以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讲座,辅导学生探索自我潜能,实施心理测评工具,引导学员掌握个人性格特征、学习模式与情绪状态。在时间管理知识的学习阶段,教师针对学生的心理特质,引导他们筹划恰当的学习安排,针对容易走神的学子,指导学生实施专注力训练方案,涉及此类如冥想、专注力游戏的活动,提高集中力,以考试焦虑情形为样本,教师传授学生情绪管理技巧,如深呼吸、积极暗示等技巧,指导学生自主调整心态,面对压力挑战,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避免焦虑对学习计划的干扰。引导学生制定目标并实施自我约束,定期进行自我审视与归纳,逐步增进自我管理技巧,促进心理成长与自我管理技能的稳步提升,学校可实施团队互助活动,通过团队互动,学生锻炼自我约束与协调能力,采取记录情绪日记的方式,学生能更深刻地认识到情绪的起伏,适时调整行动节拍,教师定期实施成长分享课,辅导学生梳理自我管理经验中的成败,增进责任意识与自我控制力,心理健康教育成为自我管理能力稳固的根基。
2.4 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结合
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文化相融合,有助于形成积极的心理教育环境,校园环境布置可采纳心理健康元素,于宣传栏中展示心理健康知识及积极心理品质的示范案例,于校园文化活动举办之机,举办校园文化活动时,可引入心理健康议题,校园文化节期间打造“心灵之园”活动空间,实施心理绘画解析和心理剧演出等互动。在心理剧表演阶段,学生们借助生活场景进行演绎,展现心理困扰的应对过程,引发观众情感上的共鸣,激发思考动力,学校或可增设心理健康类社团,社团成员将参与心理健康宣传活动的策划与实施,举办心理辅导讲座、派发心理卫生宣传单,在社团活动之场合,社员间互相学习心理知识调节技巧,将所获知识分享至全校师生,利用这些途径,使心理健康教育在校园文化中全面渗透,学生在无意识中受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滋养,推动心理健康的成长。
结束语
总之,中专德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不可忽视,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学、学生行为准则、自我管理技能训练及校园文化建设相配合,大幅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助力学生塑造积极进取的世界观与价值取向,为学生未来的学习与生活铸就牢固的根基,教育界的同仁,我们理应深刻领会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意义,持续发掘并实施更高效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给予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 佟晓彬. 教师在中专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承担的责任[J]. 现代交际 , 2013, (10): 208+207 .
[2] 胡冬玲 . 中专生心理健康教育浅谈 [J]. 职业时空 , 2012, 8(12): 93-94+97 .
[3] 杨婷, 方苏, 陈丽洁. 中专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的调查分析——以昆明地区为例 [J]. 大理学院学报 , 2012, 11 (05):10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