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和策略

作者

齐英

潍坊学院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民族精神的根脉与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将其定义为“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与现代化冲击,大量珍贵的非遗项目面临传承断代、记录缺失乃至消亡的风险。如何有效保护和传承非遗,已成为全球性的文化课题。

在这一背景下,作为社会记忆保存机构、知识服务中心与文化传播枢纽的图书馆,其角色正经历深刻转型。图书馆不仅收藏图书文献,也日益关注文化资源的保存与传播。凭借其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专业的信息组织管理技术、广泛的公众服务网络以及日益成熟的数字化能力,图书馆在非遗的记录、保存、研究、传播与教育等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理应成为非遗保护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一、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图书馆系统性地、高水平地参与非遗保护,其价值远超图书馆服务本身的拓展,具有多重意义:

1. 筑牢民族文化记忆根基,保障文化基因存续。

图书馆以其专业的信息组织、长期保存能力,成为保存非遗“文化记忆”最稳定、最可靠的“基因库”。系统化的记录、整理和数字化保存,为濒危非遗项目留下了不可再生的珍贵档案,为后世留存了理解民族历史、文化脉络和精神世界的核心依据,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防止文化断裂的关键屏障。

2. 赋能活态传承,激发非遗内生动力。

图书馆不仅是“保存者”,更可成为“赋能者”和“连接者”。通过为传承人提供文献支持、技艺记录、成果展示、信息传播等服务,直接支持其传承实践。通过搭建社区交流平台、举办面向公众的体验活动,图书馆能有效弥合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距离,提升社会认知度和认同感,吸引潜在传承群体,为非遗的活态传承注入源头活水。

3. 促进文化资源活化利用,服务当代社会发展。

滋养文化创新:图书馆汇集的丰富非遗资源,是当代文艺创作、设计创意、文化产业发展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和素材宝库。

推动文旅融合:图书馆的非遗数字资源、研究成果、主题展览、研学路线设计等,可直接服务于地方文化旅游发展,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

助力乡村振兴与社区营造:在乡村地区,图书馆(分馆、服务点)通过挖掘、展示、传播当地特色非遗,有助于增强社区文化认同和凝聚力,提升乡村文化自信,成为乡土文化振兴的重要支点。

4.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彰显图书馆时代价值。

深度参与非遗保护,极大地拓展了图书馆的服务内涵和外延,使其从传统的文献服务提供者,转型为文化记忆的守护者、地方知识的中心、文化体验的枢纽。这显著提升了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了其社会吸引力和影响力,是图书馆在数字时代证明自身独特价值、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

5. 贡献全球文化多样性保护“中国智慧”:中国拥有极其丰富的非遗资源。图书馆通过科学、系统、符合伦理的方式参与保护,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不仅是对本国文化的守护,也是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保护文化多样性理念的积极践行。

二、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策略

充分发挥图书馆在非遗保护中的潜能,需从多个维度协同推进:1. 强化顶层设计,构建国家级或区域性非遗资源中心。

明确战略定位:国家层面(如文旅部、国家图书馆)应明确图书馆在非遗保护体系中的法定职责、功能定位和发展路径。

建设资源中心网络:依托国家图书馆、省级图书馆,联合专业机构,建设国家级、区域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与数字资源中心”,负责统筹规划、标准制定、资源汇聚、长期保存和共享服务。

制定统一标准规范:由国家中心牵头,联合相关领域专家,制定涵盖非遗资源采集、描述元数据、数字化加工、长期保存、数据交换等方面的统一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确保资源的互操作性和可持续利用。

2. 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引进与培养并重:图书馆应积极引进具有人类学、民俗学、民族学、艺术学等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同时,与高校、研究机构合作,设立图书馆学与非遗保护交叉的培训项目、工作坊、实习基地。

建立长效培训机制:将非遗保护专业知识与技能纳入图书馆员继续教育核心内容,开展系统性、分层次的培训。

建立专家顾问团:聘请非遗研究专家、代表性传承人担任图书馆顾问,为项目策划、资源评估、活动开展提供专业指导。

3. 深化技术赋能,推动智慧保护。

拥抱前沿技术:积极应用 VR/AR/MR 技术打造非遗沉浸式体验空间;利用AI 进行非遗知识图谱构建、智能语义检索、濒危性智能评估、辅助翻译(民族语言非遗资料);探索区块链技术用于非遗数字资源的版权确权、溯源与授权管理。

建设智慧服务平台:整合各类非遗数字资源,运用大数据分析用户需求,建设集资源检索、在线展览、虚拟体验、知识学习、互动交流、活动预约等于一体的智慧化非遗服务平台。

强化技术标准应用:在资源中心建设中,严格遵循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元数据方案,确保数据的规范性和未来兼容性。

4. 构建多元协作网络与参与机制。

深化跨界协同:建立由政府主管部门、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非遗保护中心、高校研究机构、传承人协会等共同参与的常态化协作机制,明确各方职责,共享信息、资源、人才和技术,策划联合项目。

确立社区主体地位:将“社区驱动”理念贯穿始终。在项目立项、资源采集、内容阐释、活动设计等环节,充分尊重非遗持有社区(群体、传承人)的知情权、同意权、参与权和阐释权,建立基于互信和平等的伙伴关系。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探索与企业、基金会、志愿者组织合作,拓展资金来源,引入社会力量参与资源建设、技术开发、活动执行等。

5. 完善政策法规与长效保障机制。

健全法律法规:推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及其实施条例修订中,或在图书馆专门立法中,明确图书馆在非遗保护中的法律地位、权利义务、工作范畴和保障措施。特别要厘清数字化采集、保存、传播中的版权归属、授权模式、合理使用边界等关键法律问题。

保障经费投入:各级政府应将图书馆参与非遗保护所需经费纳入公共文化服务财政预算,设立专项经费。鼓励图书馆积极申报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艺术基金、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等各类相关项目。

纳入绩效评估:将图书馆在非遗资源建设、服务创新、社会影响等方面的成效,纳入评估定级、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形成正向激励。

图书馆深度参与非遗保护,其意义不仅在于保存一份份文化档案,更在于守护民族的精神家园,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服务于当代人的精神需求和社会发展。这是时代赋予图书馆的光荣使命,也是图书馆实现自身转型、提升核心价值的历史机遇。推动图书馆成为非遗保护体系中充满活力、专业高效的“文化中枢”,需要政府、学界、业界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大力支持与协同努力。唯有如此,承载着民族智慧与情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在图书馆构建的“记忆宫殿”中得到妥善安放,并在时代的脉搏中生生不息,焕发永恒的光彩。

参考文献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Z]. 2003.

2. 国际图书馆协会和机构联合会(IFLA). 图书馆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作用:良好实践指南[Z].

3. 柯平 , 等 . 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2, 38(5): 4- 12.

4. 张斌, 张瑜. 我国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J]. 图书馆论坛 , 2020, 40(10): 1-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