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让教育回归温度

作者

王海婧

《时代教育》记者

受访者:黄兰(加拿大青少年国际象棋俱乐部 CCYC 创办人、清华硕士、教育工作者、华裔母亲)

记者:黄老师,作为 CCYC 的创办人,您从母亲身份出发,一步步将一个兴趣班发展为拥有上万服务人次的系统机构。回看这段旅程,您最初的动力是什么?

黄兰:最初很简单——就是一个母亲的焦虑和不甘。不够自信,我意识到孩子不是“差”,而是缺少一个合适的出口。一次偶然的接触,他爱上了国际象棋。从那以后我就开始琢磨:如果更多的孩子,也能找到适合他们的“棋盘”,是不是就不会在传统框架中迷

失自己?

我自己走过弯路,知道逼出来的孩子,心是空的。所以我们做教学设计时,不是只看“比赛得奖”,而是从家长视角反推:怎样的节奏、怎样的反馈、怎样的鼓励,能让孩子“愿意坚持下去”。

我们很多课程结业证书不是“成绩优异”,而是“坚持到最后”“进步最大”“最爱思考奖”——教育,不该只奖励第一,而应该表扬“一直在努力的人”。我们的老师让孩子回答问题,就算答错了,也只会说:good try(很好的尝试)

记者:从家庭兴趣延伸到组织系统教学,您是怎么完成这种跨越的?

黄兰:一开始只是身边几个家长看我儿子下棋很好,取得了一些成绩,找我请教怎么培养下国际象棋,让我介绍老师 。后来机缘巧合,在我儿子的教练鼓励下,我开了国际象棋培训班,慢慢的口碑越来越好,服务对象也从自家小区扩展到整个多伦多,从一两个班发展到六个校区几十个班,到了疫情以后,我们增加了网课,学生就来自加拿大各个省份甚至美国、欧洲。在整个过程中我意识到,如果没有结构化体系,没有师资保障、课程分级、家长沟通,那只是“热闹”,不是“教育”。 我的课程设计、办教练培训、裁判培训、给家长培训讲座、建赛事体系,一点点搭起来。

记者:CCYC 目前已经取得哪些成绩?能具体介绍一下吗?

黄兰:我们目前累计服务人次过万,获得了三十多个全国冠军、六十多个省级冠军、几十个孩子入选国家队;常规学生分布在加拿大、美东、美西、欧洲、亚洲。我们组织的线上免费比赛,周二周六坚持四年未断,目前注册人数已超 1600 人 我们还推动学校参与加拿大校际象棋锦标赛,。

在教学层面,我们除了给一些学校提供课外班的国际象棋课程,还独创的和我们这边的私校,比如 Century Private School 建立了国际象棋课程合作,正式进入课堂体系,在学校的数学课时段,每周上一节我们的国际象棋课程,培训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记者:很多家长会担心“我家孩子没基础、学不会”,CCYC是怎么破除这种焦虑的?

黄兰:我自己就是家长,我太理解这种“怕跟不上”的感觉。所以我们从设计之初,就按“分层 + 弹性 + 陪伴”来构建体系。

比如我们为零基础学员设计的是“大师启蒙零基础”,每节课都有课件、互动、练习,强调“先感兴趣再学规则”。而对于进阶孩子,我们有专属班、竞赛班、战术复盘、心理辅导,甚至模拟赛制。每个孩子都能在自己节奏中前进。

记者:您在采访中反复提到“以家长的同理心办教育”,能详细谈谈吗?

黄兰:家长不是投资人,而是陪跑者。太多家长是从“焦虑”出发选课,却忘了问:我的孩子喜欢吗?他准备好了吗?

记者:CCYC 作为机构,您如何保证品质?特别是在您亲力亲为这么多年的情况下?

黄兰:说实话,我不是“甩手掌柜”。很多人不知道,我们每一期新班我都亲自参与课程设置;大部分赛事我都亲自组织并有时担任裁判,我本人也学习了国际象棋裁判课程,并取得国家级裁判资格;家长找我咨询我几乎每天会回复上百条;课程内容更新、教练反馈机制、成绩跟踪我都有专人管理并亲自审核。

我相信教育不是靠营销,而是靠“口碑循环”。很多家长都是通过朋友介绍来的,因为他们感受到这里不仅是课堂,更是一群人“共同陪孩子长大”的地方。

记者:从央视童星、清华高材生,到国企项目经理再到如今的教育创办者,您怎么看待这些身份的转换?

黄兰:我很感恩这些经历。央视让我学会表达,清华教会我自律,工作训练了我项目管理能力。但最重要的,是当了母亲后,我终于理解“教育”不是在台上演讲,而是在台下陪伴。

所以我把这些经验都投入到 CCYC,比如我用产品思维去设计课程闭环,用项目管理来安排赛事流程,用媒体表达能力去建立品牌认同感。但归根结底,我是一个在棋盘边守着孩子的母亲。

记者:如果用一句话总结您办教育的初心,会是什么?

黄兰:我希望孩子们记住的不是“我上过什么课”,而是“我在这里被尊重过,被看见过”。教育应该是点燃,不是压制;是种子,不是模板。

【扩展段落】

在 CCYC 的发展过程中,我还特别注重“家庭陪伴”与“社区归属”的构建。我们鼓励家长成为孩子成长的合作者,而不是评判者。CCYC 设有“家庭棋局日”“亲子联赛”“家长复盘会”,让家长与孩子一起成长。这种亲密、协作式的教育模式,也成为很多华人家庭建立亲子关系的新尝试。

在多伦多疫情封控期间,我带领 CCYC 迅速上线线上课程,开发了 AI 辅助评估模块,为孩子们提供了系统、完整的居家成长解决方案。我和教练们共同打磨内容,也因此赢得了家长的极高信任度。

我始终相信:每个孩子的成长节奏都不一样,而我们能做的,是不放弃任何一个仍在路上的孩子。

【记者后记】

她曾是电视里的孩子,今天是成千上万孩子的灯塔。她把母亲的敏感变成教育的同理,把国际象棋变成千百家庭的“平衡点”。或许正如她所说:“我们不是要让孩子赢得世界,而是愿意陪他们走好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