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班主任对抑郁症学生的德育干预策略与实践路径研究
汪培琼
安溪陈利职业中专学校 362400
引言
初中班主任做为学生在学校的主要管理者和引导者,对患有抑郁症的学生进行教育起着无可取代的作用。尤其是在教育中德育是其核心部分,它不仅关系到学生品德的形成,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情感关怀和价值引领来对抑郁症学生进行心理支持和成长动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本研究从初中班主任工作实践出发,探讨了德育视角下抑郁症学生干预的策略和实践路径,旨在为促进特殊学生教育质量的提高和“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完成提供新的思路。
一、情感支持策略——建立信任关系以减轻负面情绪
情感支持为班主任针对抑郁症学生进行德育干预提供了依据,其核心是通过不断地共情和陪伴来突破学生心理防线、构建安全信任联结。初中生正值自我意识发展关键期,抑郁症学生通常具有敏感,自卑和疏离的特征,班主任需要以一种“非评判性的”的方式积极接近。比如可以利用课间和午休这些碎片化的时间,通过“闲聊”的方式切入沟通,由学生关心的动漫和体育话题开始,逐渐向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转变。当学生表达“感觉自己一事无成”时,避免直接否定或说教,而是用“我发现你上一次主动帮助学生们搬书时实际上你是非常热情的”等具体事例,从而也就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被看见、被接纳[1]。
为了舒缓负面情绪,班主任可以建立“情绪树洞”式的沟通渠道,比如建立匿名信箱,开设独家聊天账号等,让学生用文字的方式吐露自己的焦虑和无奈。针对情绪波动较大的学生,可教授简单的情绪调节方法,如“五分钟深呼吸法”“写情绪日记”: 指导学生在感到压抑时,你可以选择闭上眼睛,深呼吸几次直到 10, 然后慢慢地呼气,或者在日记里写下“今天给我带来了些许放松”,这样可以帮助你释放内心的压力。同时,需营造包容的班级氛围,通过主题班会分享“情绪管理的小故事”,引导全班同学理解“抑郁并不意味着软弱”, 避免歧视性语言,当抑郁症学生出现迟到、作业拖延等情况时,以“你近来有什么难处吗?大家不妨一起来思考”代替批评,也就让学生在被理解的环境中逐渐卸下心理负担。由此可见,这种基于情感联结的支持,能让抑郁症学生感受到“有的人甘愿站到我一边”, 从而额可以有效的为后续干预奠定心理基础。
二、认知引导策略——矫正认知偏差、建立积极心态
抑郁症的学生经常表现出“非黑即白也”和“灾难化”的认知误区,例如一次考试失败后就错误地认为“自己总是学坏的”, 因此班主任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指导来帮助学生重新建立理性的认知。可采用“案例解析加反思”的方式,结合学生日常表现进行认知纠偏:当学生因小组活动中被同学指出不足而陷入自我否定时,引导其客观分析“这一次的观点代表了大家的观点吗?有可能彼此只就事论事吗?”, 并列举“上一次,你所提计划得到了团队的接受”等成功经历,也就能够有效的打破“我无能为力”的绝对化思维。
引入“ABC 理论”简易版进行认知教育也尤为有效:用生活化的例子解释“事件(A)本身不会直接导致情绪(C),中间的想法(B)才是关键”——比如“被老师批评”(A),若认为“老师讨厌我”(B)会产生难过情绪(C),若认为“老师希望我进步”(B)则会产生动力(C)。
让学生尝试用表格记录“引发负面情绪的事件、当时的想法、可能的其他想法”,班主任定期查阅并批注,从而可以帮助其发现认知中的不合理之处[2]。
三、行为塑造策略——鼓励社会参与、增强适应能力
抑郁症学生常常会因为自我封闭而加重心理困扰,班主任需要通过梯度化行为引导促使学生逐渐参与到社会互动中,并在实际工作中增强适应能力。前期可以以低难度,小规模的参与为切入点,比如安排患有抑郁症的同学做“班级的植物管理员”, 负责为窗台上的绿植浇水并记录长势。这一任务难度低、责任明确,既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对于集体是有帮助的”, 又能通过与植物的互动获得微小的成就感,以此可以有效的为后续参与更复杂的活动积累信心。
当中学生渐渐适应了之后,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参加到小组合作的任务中去,比如班级黑板报的制作和学习小组讨论。尤其是班主任需提前与小组其他成员沟通,分配给抑郁症学生“收集图片素材”“抄写段落”等具体角色,也就可以避免其因任务模糊而退缩。尤其是在合作过程中,及时用“你所找到的这张照片非常贴合主题”等话语肯定其贡献,能够强化其参与感。由此可见,对于社交恐惧较明显的学生,可设计“角色扮演”活动:在班会课上模拟“主动打招呼”“拒绝不合理的请求”等场景,从而让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练习社交技能,再逐步迁移到真实情境中。[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班主任针对抑郁症学生进行德育干预不仅是履行全员育人责任之表现,更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之重要环节。尤其是班主任可以通过采用情感支持、认知引导等多种策略,并结合“确定--介入-- 固化”的实践方法,将德育理念融入到抑郁症学生的日常教育中,从而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并重建对成长的信心。今后,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素养培训仍需要进一步强化,促进家校社协同干预机制不断完善,也就可以使德育在点亮抑郁症学生发展道路上发挥真正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穗洁 . 做个坚强的女孩——班主任德育创新工作案例 [J].时代报告:学术版 , 2013(02X):1.
[2] 黄海珍 . 以爱之名 ——" 小德川流 " 一例谈—— 小记一个轻度抑郁症学生的快乐唤醒 [J]. 学生·家长·社会:学校教育 ,2019(9):2.
[3] 李明 . 走出迷津 , 重展笑颜——中学生抑郁症的心理辅导案例分析[C]// 第六届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 ;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