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之歌》艺术特征与演唱技巧分析
刘静怡
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长沙 410000
引言
朱塞佩·威尔第是19世纪意大利歌剧的集大成者,其晚年创作的《奥赛罗》被视为歌剧艺术的巅峰之作。剧中第四幕的咏叹调《杨柳之歌》以细腻的心理刻画,成为女高音咏叹调的经典范例。本文采用文本分析与演唱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探讨演唱者如何更好演唱这一选段。
一,威尔第与歌剧创作背景
(一)朱塞佩·威尔第生平及歌剧创作背景
朱塞佩·威尔第(Giuseppe Verdi,1813–1901),被誉为“意大利歌剧之王”。他出生于意大利北部帕尔马附近的勒朗科勒村,家境贫寒。幼年时跟随当地教堂管风琴师学习音乐,后得到赞助进入米兰音乐学院深造。威尔第的成名作是1842 年的《纳布科》,此后,他进入创作高峰期,写下《弄臣》(1851)、《游吟诗人》(1853)和《茶花女》(1853)等经典。1860 年代后,威尔第的创作更加成熟,而晚年两部莎士比亚题材歌剧则体现了他对人性与悲剧的深刻理解。他的音乐将意大利歌剧传统与现实主义结合。至今,《茶花女》《阿依达》等仍是全球歌剧院的保留剧目,彰显其不朽的艺术魅力。
(二)创作背景
威尔第歌剧《奥赛罗》中的咏叹调《杨柳之歌》("Canzone delSalice")创作于作曲家晚年(1887 年),是其与剧作家博伊托改编自莎士比亚同名悲剧的巅峰之作。该唱段出现在第四幕,奥赛罗因奸臣雅戈(Iago)的挑拨,误以为妻子黛丝德蒙娜(Desdemona)与副将卡西奥(Cassio)有染,决心杀死她。黛丝德蒙娜察觉丈夫的异常,但仍保持忠诚,向侍女爱米莉亚(Emilia)倾诉不安。当黛丝德蒙娜预感死亡临近时,在卧室中向侍女唱起这首充满宿命感的民谣式咏叹调。
二.演唱技巧分析
(一)咬字处理
意大利歌曲的咬字处理需要特别注意语言的音乐性,清晰度和情感表达,在演唱《杨柳之歌》时需注意元音饱满、辅音清晰的发音原则。曲中重复出现的"Sal-ce”等感叹句,需通过强咬字突出情感爆发点,ce 的咬字就尤为重要,需要加重字头的咬字。而婉转乐句则需保持语流连贯性,如黛丝德蒙娜催促艾米利亚的片段“Af-fret-ta-ti,frapo-cogiungeO-tel-lo”需采用接近朗诵的咬字方式,辅音果断、元音轻化,以体现人物紧张心理。
(二)演唱时气息的控制:均匀平稳
《杨柳之歌》是一首近乎生命绝唱的叙咏调,女主人公黛丝德蒙娜借讲述芭芭拉的悲剧故事,隐晦地映射自己内心的哀伤。演唱时,气息需保持深沉而稳定的支撑,同时稍加控制,使呼气均匀绵长,以“以气驭声”的方式传递出哀婉凄楚的意境。为了达到这一效果,在练习中美需以深气息支撑为基础,通过腹式呼吸保持稳定气压,同时采用" 嘶声练习" 控制均匀缓慢的呼气;声音要始终聚焦于高位置面罩共鸣,可先用哼鸣和半声找到眉心振动感,再逐步收窄、减轻音量,确保声带闭合不漏气。
(二)演唱时气息的控制:均匀平稳
威尔第在《奥赛罗》的《杨柳之歌》中,通过精密的力度布局强化戏剧张力。在诠释这首充满悲剧色彩的叙咏调时,演唱者需要塑造出深沉而富有层次的声音表现。特别是在反复出现的" 杨柳" 这一乐句中,每一次再现都需要通过不同的声音力度处理,形成鲜明的动态对比,从而深化音乐的情感表达。开篇以#f 小调的pp 极弱音起始,钢琴分解和弦如同低语,两次“Sal-ce”旋律重复中逐步累积情感;转而进入宣叙调过渡段时,力度突增至mf,半音阶上行伴奏与“奥泰罗快要回来了”的急促咬字形成紧迫感。
三.歌曲《杨柳之歌》情感把握
(一)咏叹调歌剧演唱的诉说感
威尔第歌剧《奥赛罗》中黛丝德蒙娜的咏叹调《杨柳之歌》展现了声乐艺术中诉说感的精髓。这首作品通过独特的音乐语言,塑造出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独白场景。演唱者需要准确把握叙述者与剧中人的双重身份,将芭芭拉的悲剧故事娓娓道来,同时表达出黛丝德蒙娜的哀伤。
作品以" 杨柳" 意象贯穿始终,演唱时要特别注意三个"Salce"(杨柳)乐句的处理。每一次重复都需要运用不同的音色和力度变化,从最初的清晰明亮逐渐转为暗哑低沉,以此展现情感的递进。过渡乐句中的装饰音要唱得自然流畅,如同说话时的语气转折。优秀的演唱者懂得将乐谱标记与个人理解相结合,既要遵循作曲家的意图,又要注入真实的感情。从叙述的平稳开始,到情绪逐渐激动,最后归于平静,让听众感受到一个完整的情感历程。
(三)演唱时情感的表达
《杨柳之歌》的音乐结构巧妙地展现了黛丝德蒙娜情感发展的五个阶段。开篇处,柔和的力度与小调色彩共同勾勒出哀婉的基调,简约的伴奏织体衬托着主人公压抑的悲恸。演唱者需以平稳的叙述语气,展现一位贵族女性突遭挚爱丈夫当众羞辱后的隐忍与心碎。音乐发展至第三段时,力度渐强的处理将情绪推向高潮。此处演唱需适当加强力度与速度,通过声音张力的变化揭示角色内心积郁的真实情感。
第四段的戏剧性转折尤为显著,频繁出现的bB 离调音制造出尖锐的不协和音响,这种超现实的音乐语言生动刻画了黛丝德蒙娜濒临崩溃时产生的幻觉。演唱者需以飘忽不定的音色表现角色听到的敲门声与哭泣声,暗示其最后希望的破灭。演唱" 祝你,晚安" 时需以极致克制的表现暗示诀别之意,而钢琴的柱式和弦则如丧钟般预示死亡临近。最后爆发的告别段落,演唱者要释放全部情感能量,在震音伴奏的推动下完成全曲最强烈的情感宣泄,将之前积蓄的悲怆彻底释放。
结语
《杨柳之歌》作为威尔第歌剧艺术的精华之作,通过精妙的音乐设计与深刻的人性刻画,展现了黛丝德蒙娜纯洁灵魂与残酷命运的矛盾。演唱者需以扎实的声乐功底为基础,通过精准的咬字、稳定的气息和细腻的力度变化,传递角色的复杂情感。同时,对作品情感阶段的分析表明,成功的演绎需要演唱者深入理解角色心理,威尔第在这首咏叹调中实现了“歌唱”与“诉说”的完美统一,为后世声乐艺术树立了标杆。
参考文献
[1] 李明洙 . 咏叹调“ 杨柳之歌” 的艺术特征及演唱方法研究 [J]. 黄 河 之 声 ,2025,(09):136-139.DOI:10.19340/j.cnki.hhzs.2025.09.035.
[2] 宋沛月 . 咏叹调《杨柳之歌》人物塑造及演唱分析 [D]. 山东艺术学院 ,2023.DOI:10.27281/d.cnki.gsdyc.2023.000179.
[3] 姚建蓉. 如何唱好《杨柳之歌》[D]. 中央音乐学院,2011
[4] 张桂芝 . 威尔第歌剧《奥赛罗》中黛丝德蒙娜的人物及其唱段分析 [D]. 首都师范大学 ,2006.
[5] 王冰 . 探究《杨柳之歌》中黛丝特蒙娜的角色塑造 [D].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3.DOI:10.27064/d.cnki.ghasu.2023.000606.
[6] 谷裕 . 歌剧《奥赛罗》中咏叹调《杨柳之歌》的演唱处理与表演分析 [J]. 北方音乐 ,2020,(16):96-97.
[7] 杨雪雁 . 歌剧《奥赛罗》中女主角主要唱段的剖析与演唱 技 巧 [J]. 黄 河 之 声 ,2018,(16):46-47.DOI:10.19340/j.cnki.hhzs.2018.16.034.
[8] 王晓玫 . 歌剧《奥赛罗》咏叹调《杨柳之歌》的音乐分 析 [J]. 人 文 天 下 ,2015,(18):67-69.DOI:10.16737/j.cnki.rwtx81281190.2015.18.019.
[9] 章丹琦 . 浅析威尔第晚期歌剧咏叙调的风格特点与演唱技 巧 —— 以《 杨 柳 之 歌》 为 例 [J]. 黄 河 之 声 ,2020,(24):81-87.DOI:10.19340/j.cnki.hhzs.2020.24.026.
[10] 赵宏宇 . 黛斯特蒙娜咏叹调《杨柳之歌》的艺术特点与 演 唱 研 究 [D]. 河 北 师 范 大 学 ,2023.DOI:10.27110/d.cnki.ghsfu.2023.000642.
作者简介:刘静怡 女 2005 年 4 月 汉 本科生在读 音乐表演(声乐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