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社会工作的本土实践:林长制背景下‘ 绿色守护者’志愿队伍的培育机制
解淑芹
安徽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省合肥 230031
一、引言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林长制作为我国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的重要制度创新,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生态治理新格局。生态社会工作作为连接政策与基层民众的桥梁,通过培育“ 绿色守护者” 志愿队伍,促进居民参与森林资源保护,体现了社会工作服务生态环境的新探索。
二、理论框架
(一)生态社会工作理论
生态社会工作(Eco-SocialWork)是近年来社会工作领域对环境议题回应的重要发展方向,强调社会工作专业不仅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应当介入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过程[1]。在林长制政策实施背景下,生态社会工作不仅可作为政策与居民之间的沟通桥梁,也通过实践项目如志愿服务、环保教育等方式,赋能普通居民成为生态保护的行动者。
(二)志愿服务管理理论
志愿服务管理理论关注志愿者的参与动机、培训机制、角色认同、激励方式以及团队协作等维度,强调通过科学的组织与管理提升志愿服务的持续性和效果。在生态社会工作实践中,志愿服务成为实现公众参与生态保护的重要形式,因此对志愿者的有效培育至关重要。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选择
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与问卷调查法相结合的方式,兼顾实践探索与量化分析的需要。行动研究强调研究者在实际场域中参与并推动社会工作介入过程,通过持续的反思与调整提升干预效果,适用于对“ 绿色守护者”志愿服务项目的动态跟踪与优化。
(二)研究对象与范围
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参与林长制背景下“ 绿色守护者” 项目的各类志愿者群体,涵盖青少年志愿者、社区居民志愿者及生态科普讲解志愿者等。研究区域选取安徽省某林业重点县(市)作为样本地,该地已初步建立起林长制下的多元参与生态保护机制,具备较强的代表性与实践基础。
(三)数据收集与分析
数据收集包括定性与定量两类。定性部分通过参与观察、项目文件分析、志愿者深度访谈等方式,了解志愿队伍的组织流程与实际挑战;定量部分则通过发放问卷,收集志愿者的基础信息、参与动机、培训反馈与生态意识变化等数据。数据分析方面,定性资料将通过主题分析法归纳社会工作介入模式,定量数据则采用SPSS 等工具进行描述统计与相关分析,挖掘影响志愿服务成效的关键因素,为后续政策与实务提供实证支持。
四、林长制背景下的生态社会工作介入路径
(一)林长制中的社会参与空间与制度接口
林长制作为我国推动森林资源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制度创新,在政策设计中预留了较为宽广的社会参与空间[2]。除了由各级林长承担行政管理职责外,政策文件鼓励公众、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参与森林保护、资源监管和生态宣传等事务,体现了“ 政府主导、多元参与” 的治理理念。这一制度接口为社会工作专业的介入提供了现实路径[3]。
(二)社会工作如何识别本土生态议题与服务机会
生态社会工作的实务路径强调从社区实际出发,识别具有本土性、可介入性的生态议题。在林长制实施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可通过社区调研、居民访谈、与林业技术人员沟通等方式,发现诸如古树名木保护、森林防火宣传、生态科普教育等适合社区参与的议题[4]。关注生态议题背后的社会问题,如生态资源认知缺失、村庄绿化管理缺位、环保行动意识薄弱等,从中寻找服务切入口[5]。
(三)与政府、林业部门、社区组织的协同机制
生态社会工作的有效推进离不开多方协作。在林长制框架下,社会工作者需积极对接林业主管部门与政府相关职能科室,获取政策支持与资源协同,同时也要与基层社区组织保持紧密合作,确保项目在地化实施。协同机制的建立可通过联席会议、合作协议、资源共享平台等形式实现,推动“ 绿色守护者” 志愿服务项目纳入乡镇林长制日常管理体系,提升其制度保障水平。
五、“ 绿色守护者” 志愿队伍的培育机制
(一)志愿者招募与分类管理
基于林长制推动全民参与森林资源保护的政策导向,志愿者招募以社区动员、学校合作、线上宣传等多种方式开展,确保覆盖不同年龄和背景的参与者。根据服务对象的特点和能力水平,志愿者被分为青少年志愿者、社区居民生态巡护员、生态讲解志愿者等不同角色,以实现任务的专业分工与队伍的有序运作[6]。在分类管理方面,建立了基本信息档案、服务记录、行为规范等制度,通过积分激励、荣誉评选等手段强化志愿者的责任意识和服务动力,为后续培训和组织发展打下基础。
(二)培训体系构建
培训内容围绕生态环境知识、林业基础政策、志愿服务技能、公众宣传技巧等多个方面设置,兼顾知识普及与实践能力提升。课程形式则采用专题讲座、实地教学、角色扮演、线上课程等多样化方式,增强培训的趣味性与实用性。特别是在青年志愿者群体中,培训注重互动性与启发性,如设计森林认知游戏、古树保护实地考察等活动,激发青少年参与热情[7]。培训结束后,还会通过测评、展示汇报等形式巩固学习成果。
(三)组织赋能路径
依托社会工作专业方法,通过小组辅导、团队建设、个案支持等手段增强志愿者的角色认同与情感联结。注重志愿者的参与体验和成长路径,为不同阶段的志愿者提供晋升通道,如从普通志愿者到核心骨干、讲解员、社区生态助理等角色转换,增强其长期参与意愿[8]。组织还需与政府、社区、学校建立稳定合作关系,整合外部资源,为志愿队伍提供制度支持和实践平台,推动绿色志愿服务向机制化、专业化、群众化发展。
六、结论
本研究表明,生态社会工作在林长制背景下,通过构建合理的志愿者招募、分类管理与培训体系,有效培育了“ 绿色守护者” 志愿队伍,增强了居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和实践能力。社会工作专业介入促进了志愿队伍的组织化发展与制度保障,推动了政府、社区与公众的多方协同,实现了生态治理的社会共治。未来,应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拓展志愿服务内容,提升志愿者的专业化水平,促进生态社会工作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作用,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参考文献
[1]李晓凤,万叶风,李永娇.绿色社会工作的本土理念及实践体系探究[J].中国社会工作,2023(22):27-29.
[2]汤皓然,罗桥.社会工作者参与环境治理的实践路径[J].中国社会工作,2023(28):30-31.
[3] 张欣悦, 杨永迪. 林长制扩散后运行成效探析[J]. 现代农业科技,2025(7):85-88.
[4] 黄雅婷, 王见, 向磊, 等. 林长制省级政策分析[J]. 林业经济问题,2023,43(2):187-199.
[5]范永庆.新疆林长制"一长一站一员"网格化管理初探[J].现代园艺,2024,47(11):177-179.
[6] 黄雅婷, 王见. 林长制研究进展及推行现状[J]. 林草政策研究,2022,2(4):55-59.
[7]周志荣,丁国栋, 雍明波.林长制对森林资源保护的影响[J]. 花卉,2023(12):154-156.
[8]韦绍华.林长制实施中森林资源保护责任制的实践探索[J].江西农业,2025(7):163-165.
项目名称林 制治理结构研究项目编号 :2 0 2 2 A H 0 5 2 7 1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