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视频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任洪琴
茂县七一民族中学 四川省阿坝州 623200
引言:古诗词是初中语文里很重要的内容,里面有很多文化和情感。但是古诗词的话很短,意思很深,学生学的时候觉得没趣、难理解,不容易感受到里面的味道。微视频有直观、生动、时间短的特点,把它用到古诗词教学里,能把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的画面和声音,让学生更爱学,也能帮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现在,微视频在初中语文教学里用得还不够多,这篇文章结合具体的教学例子,研究微视频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里的用法。
一、借助微视频激发学习兴趣,让课堂“ 活” 起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的东西有兴趣,才会主动去学。教古诗词的时候,以前的方法大多是老师讲、学生背,学生很容易觉得无聊。微视频里有图像、声音、动画这些东西,能造出有意思的教学场景,把学生带到古诗词描写的画面里。学生看微视频,能直接感受到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就会有很强的想学的想法,然后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让本来沉闷的课堂变得热闹起来。
教《社戏》的时候,《社戏》虽然是小说,但是里面有很多民俗文化,和古诗词里常写的生活场景差不多。老师可以做一段微视频,展示江南水乡的自然景色、孩子们坐船去看社戏的热闹样子,再配上轻快的民间音乐。视频里,流水哗哗响、船是老样子的、孩子们笑声很欢快,能让学生好像真的到了那里,感受到文中写的乡村生活的美好。学生看了微视频,对《社戏》的背景和氛围有了直接的感受,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在课堂上会更主动地参与讨论,说自己的感受,课堂气氛变得很活跃。
二、运用微视频突破教学难点,让知识“ 易懂” 起来
教古诗词的时候,有很多难点,比如理解诗词里的意象、把握情感、知道历史背景这些。这些内容比较抽象,只靠老师嘴里讲,学生很难真的理解。微视频能把这些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通过展示画面、再现情景、解析细节,帮学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直接了解古诗词的创作背景,理解意象里含有的情感,这样就能攻克教学难点,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知识。
《桃花源记》是一篇有理想色彩的文言文,文中写的桃花源是一个和外面隔开、安静祥和的理想社会,让学生理解它的象征意义和作者的情感是教学的难点。老师做微视频,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展示东晋时期战争多、老百姓生活不好的社会情况,让学生知道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第二部分用动画再现桃花源里人们的生活场景——土地肥沃、房子整齐、人们生活安乐、对人热情;第三部分对比现实社会和桃花源的不同,解释桃花源象征的美好理想。
学生看了微视频,对东晋的社会情况有了直接的认识,能理解作者为什么向往桃花源这样的社会。同时,通过动画里生动的画面,学生感受到桃花源的美好,进而体会到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本来抽象的象征意义和作者情感,通过微视频变得具体好懂,学生轻松突破了教学难点,对《桃花源记》理解得更深刻。
教《大自然的语言》时,“ 物候” 这个词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老师做微视频,用动画演示植物的生长枯萎、动物的迁移繁殖和季节变化的关系,比如春天桃树开花、燕子飞回来,秋天枫叶变红、大雁往南飞这些。视频里还配上简单的解释,说明这些自然现象就是“ 物候” ,以及物候对种庄稼的意义。学生看了微视频,直接看到物候现象的样子和作用,轻松理解了“ 物候” 的意思,突破了这个教学难点。
三、利用微视频拓展教学资源,让视野“ 开阔” 起来
课本里的古诗词数量有限,要让学生全面了解古诗词的魅力,需要增加教学资源。微视频可以作为增加教学资源的重要工具,它能收集整理不同的和古诗词相关的内容,比如同一主题的不同诗词、诗人的生平故事、对诗词的不同理解等。把这些微视频用到教学里,能让教学内容更丰富,让学生学到更多和古诗词有关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加深对学的内容的理解和延伸。
学完《桃花源记》后,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 理想社会” 的文学作品,老师收集整理了相关的微视频。比如,做介绍《诗经・硕鼠》里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微视频,视频里讲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和《桃花源记》里对理想社会的描写做对比;还有介绍西方乌托邦思想的短微视频,让学生知道不同文化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学生看了这些微视频,学到更多和这个主题相关的文学知识,视野变得开阔,对《桃花源记》的主题理解也更深入全面。
四、结语
微视频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里有很重要的用处。用微视频能让学生更爱学,让课堂变得生动热闹;用微视频能突破教学难点,让抽象的知识变得好懂;用微视频能增加教学资源,让学生的视野更开阔。以后教学中,老师应该合理用微视频,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新的用法,充分发挥微视频的好处,提高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质量,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提高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相军. 微课在初中语文革命传统作品教学的应用研究[D]. 中央民族大学, 2023.
[2]田倩. 微课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设计及应用研究[D]. 山东体育学院,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