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小规模学校开展“ 大思政课” 建设工作的实践研究
李仓
榆中县小康营学校 730116
引言
乡村教育振兴战略之下,小规模学校怎样开展好“ 大思政课” 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课题。乡村学校的教育资源虽少,却担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肩负着塑造学生价值观和精神品质的重大责任。大思政课理念的出现,为乡村教育开拓了新途径和空间,使课堂教育与乡土文化、社会实践、家校协同融为一体,小规模学校可以在有限条件下展现教育的创造性和生命力,促使思政教育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营造润物无声的育人氛围。本文旨在探究乡村小规模学校在大思政课创建过程中的独特价值和现实意义,为教育公平和乡村振兴提供思想上的智慧。
一、立足乡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
乡村小规模学校在开展“ 大思政课” 时要深入挖掘并利用本土文化资源,让课堂教育与乡土实际紧密相连,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内容。乡土文化是学生成长环境里最鲜活、最直接的精神资源,里面蕴含的历史积淀、生活智慧和道德规范会潜移默化地滋润学生的思想品格。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从本地的民俗习惯、生产实践、红色资源、地域历史以及民间故事中寻找教育元素,凭借这些鲜活的案例实施价值引导。这样能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容易产生认知共鸣和情感认同。乡土文化的加入可以打破传统课堂的单向灌输格局,建立起学生与生活、知识与经验之间的双向联系,使得思政教育回归生活语境,提升思想政治理论的现实说服力和生命力[1]。教师要把乡土文化变成课程资源,规划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的教学环节,让课堂不再只是课本里的抽象理论,而是充满生活气息和现实关怀的场所。例如,在劳动教育中加入农耕文化,在语文教学中引入乡土文学,在历史教学中联系地方史实,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学到知识,又能体会到文化的重要性。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乡土文化带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能加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促使他们在了解文化根脉时自觉承担社会责任,产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国家的忠诚。
二、整合教育资源,拓展育人空间
乡村小规模学校在大思政课建设中,要突破资源缺乏的困境,积极整合各种教育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范围。由于生源少,师资力量不足,单靠校内资源很难做到系统的思政教育,所以要在开放性和融合性上做文章,要主动联系区域教育资源,比如县域内的好学校、教育研究机构、图书馆、文化馆等,创建跨校交流机制,做到资源共享,增强教育的广度和深度。重视社会资源引入,利用乡村红色遗址、乡贤人物、产业基地、农业合作社等,将其转化为教育实践场所,让学生走出校园,在现实环境中体验社会运作规律与社会价值规范。教育资源整合不只是数量的增多,更是质量与价值的提升,使整合后的资源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思政教育目标[2]。信息化手段给小规模学校带来了新可能,网络课堂、远程教育平台、虚拟仿真教学等,能使学生接触到更为广阔的学识天地,打破地理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应当善用这些工具,把远程课程与本地教学结合起来,做到线上线下的互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探索精神。整合资源的过程是学校教育理念更新的过程,只有不断拓宽育人空间,学生才可能在广阔的平台上提升自己的思想和人格。
三、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习兴趣
在大思政课建设过程汇总,教学方式的更新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学生对于抽象的政治理论缺少直观的感受,所以教师要探寻更为鲜活、多样、互动的教学手段,学生在参与中领悟思想的魅力。情境教学、体验式教学、项目化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都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积极性[3]。教师可以规划一些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例子,将国家政策、社会热点与个人发展联系起来,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培养出自己的价值评判。拿社会责任来说,可以引领学生去关心乡村的环境保护问题,安排他们做垃圾分类的实际操作,使理论与行动紧密结合起来。课堂的活力来自互动,教师要营造平等、开放的交流氛围,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敢于质疑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要加大多媒体技术及新兴媒介的使用力度,如微课、短视频、虚拟现实、人工智能辅助教学等,增强课堂的直观性、趣味性,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可感可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在愉悦与探索中接受教育时,其对思想政治内容的内化程度才可能更明显。创新教学方式是教育者智慧的体现,也是大思政课的生命力。
四、凝聚多方合力,构建协同机制
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大思政课要长久发展下去,就需要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协同育人的机制。学校是育人的主战场,教师是落实的主力。然而,教育的效果不能仅靠校园独自完成,必须依靠多种力量联合起来。家庭教育是学生思想品格形成之基,家长应当培养正确的教育观念,全力配合学校开展思政教育活动,与学校形成一股合力,一同关注孩子的思想发展和人格塑造。社会环境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有着无形的影响,地方政府、社会组织、乡贤团体和企业单位都可以成为思政教育的助力者。政府部门可以出台扶持政策,为小规模学校大思政课建设提供资金和平台支撑。社会组织可以组织志愿活动,带领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乡贤人物可以分享自己的奋斗历程,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企业单位可以提供劳动实践和社会体验的机会,帮助学生理解劳动与社会的关系。协同机制的构建需创建稳固的交流途径与合作平台,确保各方在教育目标上达成共识,实现优势互补,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汇集社会力量,以促进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大型思政课不断深化,真正实现育人目标。
五、结束语
总之,“ 大思政课” 的理念使乡村小规模学校教育价值和现实意义被无限放大。建设过程要立足乡村特色、遵循教育规律、突出学生主体、加强资源融合、创新机制,让育人活动入脑入心。乡村小规模学校虽然条件艰苦,但独特的育人环境蕴含着巨大的潜力,在立德树人中能够创造出新的东西,要持续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参考文献
[1]李亭一,邹贤莲. “ 大思政课” 高质量实施的路径探索——基于重庆两江新区行远小学的实践 [J]. 教育视界, 2023, (09): 20-24.
[2]李庆东. “ 大思政课” 视阈下小学德育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J]. 天津教育, 2023, (07): 29-30.
[3]罗嫣才,顾润生. 办好大思政课,培育时代新人 [J]. 江苏教育, 2023,(01): 26-28.
基金项目:本文系兰州市2024 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一般课题“ 乡村小规模学校开展‘ 大思政课′ 建设工作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LZSZZX2024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