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现代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创新实践和发展趋势展望

作者

李超锋

新疆瑞昶设计院有限公司 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引言

森林作为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生态平衡、提供生态服务、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林业病虫害的频繁发生严重威胁着森林资源的安全与健康。病虫害不仅会导致林木生长受阻、木材质量下降,还可能引发森林生态系统的退化,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生态破坏。因此,深入研究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与方法,对于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1 加强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目的

做好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对保障林业资源健康、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相关工作人员切实强化林业病虫害防治,不仅能确保林木健康生长,增加木材和森林副产品的产出,丰富物质资源,还能发挥林木过滤灰尘、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等多元生态功能。此外,持续优化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广应用高效技术,助力林业建设在社会发展新阶段摆脱病虫害困扰,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2 现代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创新

2.1 生物信息素的使用

生物信息素是借助昆虫自身产生的信息素来防治害虫,其中,性信息素诱杀为常用办法之一。针对林业鳞翅目害虫,可在高发林区放置诱盆,盆中加入洗衣粉或肥皂液,然后将性信息素诱芯置于诱盆中央,使其高出液体表面约2cm,以吸引同种类异性个体进行交尾,进而诱捕并杀死它们,从而降低害虫虫口基数。这种方法需要依据目标害虫种类选择合适的性信息素诱芯,并在害虫成虫发生期开始使用。诱盆放置密度为每亩1—2 个,应置于林缘、林间通道等害虫活动频繁的区域。此外,需定期查看诱虫情况,及时清理液体和虫体,并根据诱芯有效期,每30 天变换1 次诱盆位置,以提高诱捕效果。

2.2 化学防治技术的优化

传统农药由于其内在特性,往往会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大量化学物质在环境中难以降解,导致土壤、水源等受到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而且传统农药对非靶标生物,如有益昆虫、鸟类以及其他野生动物等,会造成严重的伤害甚至导致其死亡。为了突破这一困境,科研人员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深入探究害虫的生理机制以及其所处的生态环境。他们仔细分析害虫的新陈代谢过程、神经系统运作以及与环境的交互关系等方面。基于这些研究,积极寻找那些能够对害虫产生高效杀伤力的化学成分,同时确保这些成分对周围环境和其他生物的影响微乎其微。这些新型农药在作用机制上展现出了高度的精准性。它们不再像传统农药那样无差别地攻击,而是特异性地靶向害虫的特定生理过程。比如,有的新型农药能够精准地干扰害虫体内特定酶系统的正常运行,破坏其生理代谢的关键环节,使害虫无法正常生存。还有的可以调节害虫的激素平衡,打乱其生长发育的节奏,从而达到高效杀虫的目的。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有效地控制林业病虫害,还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对周边环境和非靶标生物的危害,为维护生态系统的和谐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3 物理防治技术的改进

2.3.1 诱捕技术

诱捕技术的改进为林业病虫害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根据害虫的趋光性、趋化性等特性,有针对性地设置诱捕器。例如,黑光灯利用害虫对特定波长光线的趋向性,能够吸引多种夜行性害虫。在林区合理布置黑光灯,可以大量诱捕害虫,减少害虫的数量。此外,还可以根据不同害虫对化学物质的喜好,在诱捕器中添加特定的诱剂,进一步提高诱捕效率。这种诱捕技术不仅简单易行,而且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2.3.2 高温处理

高温处理在防治病虫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种子和木材等林业相关物品,高温处理是一种有效的消毒方式。在一定的高温条件下,种子和木材中携带的病虫害难以存活。例如,对种子进行高温烘干处理,可以杀死潜伏在种子内部的病菌和虫卵,确保种子的健康。对于木材,高温处理可以有效防止木材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受到病虫害的侵害。这种物理防治方法操作简便,不依赖化学药剂,是一种安全可靠的病虫害防治手段。

2.4 病虫害监测系统

病虫害监测系统是信息技术在林业病虫害防治中应用的重要体现。利用物联网技术和各种传感器,可以构建起一个覆盖整个林区的监测网络。这些传感器可以实时采集林区内的温度、湿度、光照强度、害虫数量、病菌浓度等多种数据。例如,通过在树木上安装特定的害虫监测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害虫的活动情况,包括害虫的种类、数量以及活动规律等。这些数据会通过无线网络实时传输到监测中心,工作人员可以在监测中心对这些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和处理。一旦发现病虫害的发生有异常情况,比如害虫数量突然增多或者病菌浓度超标,就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为林业病虫害的防治赢得宝贵的时间,提高防治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3 未来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发展趋势

3.1 综合防治体系的完善

生物防治通过利用天敌昆虫、微生物等天然的控制因素来调节害虫数量,具有环境友好的优势。物理防治,如诱捕、高温处理等手段可作为辅助措施,减少害虫的滋生。化学防治在必要时能快速有效地控制病虫害,但要合理使用以降低其负面影响。信息技术则在监测、预警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如通过传感器实时采集数据,分析病虫害的发生趋势。将这些技术手段有机结合,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补充。例如,在生物防治效果不佳的局部区域,可适度采用精准化学防治。这样的综合防治体系能够更全面、高效地应对林业病虫害问题,从根本上提高防治效果,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健康。

3.2 绿色环保技术的进一步推广

生物防治技术方面,加大对天敌昆虫的繁育和释放技术的研发投入,比如,筛选出更具针对性和高效性的天敌种类,并优化其释放的时间、数量和环境条件等。物理防治技术也需要不断改进,像诱捕器的设计可以更加多样化和智能化,根据不同害虫的特性调整诱捕的波长、气味等参数。通过广泛宣传和培训,让林业工作者和林农充分认识到绿色环保技术的优势,提高他们使用这些技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对采用绿色环保技术进行病虫害防治的企业和个人给予补贴或奖励,鼓励更多人参与到绿色防治的实践中来,从而减少化学农药的依赖,推动林业病虫害防治向可持续方向发展。

结束语

现代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创新与实践为林业病虫害的有效防治提供了有力保障。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技术的改进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然而,林业病虫害防治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需要不断完善综合防治体系,推广绿色环保技术,发展智能化防治技术。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参考文献

[1]朱容静.林业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研究[J].种子科技,2022,40(11):112-114.

[2]高启元.林业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与管理措施探讨[J].江西农业,2023(2):100-101.

[3]王俊梅.林业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与防治效果分析[J].农村科学实验,2022(24):149-151.

[4]王建平.林业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与管理探讨[J].花卉,2021(6):263-264.

[5]李燕.林业病虫害防控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农村科技,2022(12):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