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质雷达的地基基础缺陷检测精度优化研究
徐国中
保定精诚冶勘工程检测有限责任公司 河北省保定市 071000
地基基础作为建筑物的核心组成部分,其质量好坏直接关乎建筑物稳定性和安全性。在工程项目实施期间,若地基基础存在缺陷,会致使建筑物出现不均匀沉降、开裂甚至倾塌等严重后果,对生命财产构成威胁。地质雷达作为一种无损检测技术,借助其高效、迅速、无破坏等优势,在地基基础缺陷检测领域得到广泛运用。受地质条件复杂程度、设备参数设定及探测方法选用等多因素制约,地质雷达检测在实际操作中存在检测精度欠佳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在工程中的可靠应用。因此,准确探得地基基础缺陷以及其位置、规模等相关信息,对保障工程安全有重大意义。
一、地质雷达检测地基基础缺陷的原理
当前,地质雷达借助发射天线朝地下浅层发射高频电磁波。当电磁波在介质内传播,碰到不同介质分界面时,某些电磁波会产生反射的效应,接收天线把反射波接收后进行记录。因各类介质,就电磁波传播到地基基础存在缺陷(如空洞、疏松区、钢筋锈蚀等)的那个部位而言,会在缺陷的界面产生反射作用,由此造就特征可辨的雷达反射波信号。通过对这些反射波信号进行分析处理,像是反射波的时间延迟、幅度极值、相位变化等特征参数,可推断地基基础内部结构的具体情况,以及缺陷所在之处、规模大小等信息。比方说,在部分岩溶地带,地基中普遍存在着溶洞、溶蚀裂隙等复杂地质格局,电磁波传播时会造成强烈的反射与散射结果,会对地基基础缺陷检测构成极大阻碍。
二、影响地质雷达地基基础缺陷检测精度的因素
1.地质条件因素
检测精度受地基介质复杂程度这一关键因素影响。当前,各地区的地基介质呈现出多样性,成分及结构展现出较大差异,此类介质的电磁特性存在极大不确定性。比方说,像是松散状砂土、黏性土质、含大量岩石碎块的混合土壤以及存在地下水的饱和土壤等不同介质,其介电常数、电导率等电磁参数呈现出较大的变化范围,使得电磁波在此类介质中传播时,传播的速度水平、衰减的程度量级以及反射的特性状态各不相同。
2.设备参数因素
地质雷达工作频率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设备参数。不同频率电磁波在地下介质中的穿透深度、分辨率存在差异。其中,高频率电磁波可实现高分辨率,能够探测出小尺寸的目标体,但在穿透深度上存在局限;低频率电磁波呈现出较大的穿透深度,但其分辨率欠佳,难以发现微小的缺损。当实际进行检测时,如果工作频率选择不科学,可能无法对特定深度范围的缺陷进行有效探测,就算最终探测到缺陷,但也难以精准判断其实际尺寸和形状。
3.检测方法因素
数据采集方法合理性对检测精度的影响十分显著。采样间隔超出合理范围,会让采集的数据不能完整体现反射波的波形轮廓,造成部分核心信息丢失;采样点数量短缺,会造成数据分辨程度的下降,导致反射波信号细小变化难以捕获。在测量作业阶段,天线与被测对象表面接触的状态、天线移动的快慢以及测量轨迹的规划等,也会干扰数据的质量。如果天线与地面的接触未达良好状态,容易造成电磁波发射和接收效率下滑;如果天线移动速度超出合理范围,将会造成部分反射波信号漏检;如果测量路线安排不合理,难以做到全面覆盖检测区域,造成对某些位置缺陷的漏检。
三、基于多方面因素的检测精度优化策略
1.针对地质条件的优化措施
在实施大规模检测操作前,对检测区域实施详细地质勘察十分必要。依靠钻探、原位测试等普通地质勘察方法,收集到地基介质的类型、分布模式、物理力学属性以及地下水水位等数据,有助于进一步剖析该区域可能存在的地质构造与潜在缺陷种类。借助地质勘测得出的结果,采用反演计算的方式得到介电常数与电导率等地基介质电磁参数,有利于准确把握电磁波在地下的传播速度,以此提升缺陷深度计算精准度。考虑到地质条件呈现多变状态,可采用多路径、多参数联合检测模式,结合地质雷达,连同高密度电阻率法、浅层地震反射法等地球物理方法,地质雷达聚焦探测目标体所处位置及其形状。此外,高密度电阻率法能高效探查地下介质的电性分布情况,浅层地震反射法可实现对地下介质波速变化的有效探测。通过多种方法相互确认及添补,能够减弱单一方法的局限性,提高复杂地质条件下地基基础缺陷检测的准确性。
2.基于设备参数调整的优化方法
就设备参数的选择而言,基于勘察获取的地基介质特性,再结合预期探测深度、目标体大小,可以科学选定地质雷达的工作频率。从检测浅部的小缺陷情况来看,建议选择较高频率的天线(例如500MHz-2GHz)以得到高分辨率; 若进行深部较 大目标探测, 可以采用低频 天线( 100MHz-200MHz )保障穿透深度。想要实现发射功率设置的有效优化,需要借助现场试验找出合适的发射功率,使得电磁波在满足既定穿透深度的阶段,抑制强干扰信号的生成。同时,采用逐个递增发射功率并留意测量结果的方式,找出信号清晰、无明显干扰现象时所对应的发射功率值,要保证天线性能达良好水平,周期性对天线实施校准与查核。此外,要保障天线方向图、增益、极化特性等参数合乎设备的需求。如处于复杂地质情况,可考虑采用广角天线等具有特定性能的天线,提高信号的发射和接收效率,减少信号畸变。
3.检测方法与流程优化策略
在数据采集阶段,要合理选定采样参数值。按照所需探查的最小缺陷尺寸与探测深度,选择合适的采样间隔设定和采样点数量标准。具体来说,采样间隔应充分小,达到完整记录反射波波形细节这一要求;采样点数需实现准确体现信号特征的目标。在实际操作实施阶段,可依据相关标准规范,或借助模拟试验明确参数值,测量过程中,想要保障天线跟地面形成良好耦合,可以利用垫衬、涂抹专用耦合剂等手段,消除天线跟地面之间的空气间隙,减少信号反射引发的损耗,对天线移动速度加以控制,实现均匀缓慢,建议将速度维持在 0.2m/s 至 0.5m/s 范围,并对测量轨迹做合理规划,做到对检测区域全面、无空隙的覆盖。同时,尅采用网格状、重叠状等测量轨迹,相邻测量线间距依目标体尺寸与检测精度要求而定,一般不超过探测深度的 1/10 到 1/5 。在数据处理与分析过程中,建议采用科学的信号处理计算算法,起始时开展基带滤波,去除低频跟高频的噪声干扰项,保留信号里的有用频率成分;之后展开迭代反褶积算法操作,消除掉多次反射波和别的干扰信号,增进信号的分辨清晰度。以合成孔径聚焦技术(SAFT)对雷达图像做成像相关处理为例,经对不同位置接收信号做加权叠加操作,既有助于提高图像的质量层级,也有利于突显缺陷特质。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分析地质条件、设备参数、检测方法等多种因素对检测精度造成的影响,有针对性地提出从地质条件处理、设备参数调整以及检测流程升级等多方面的高精度检测策略。同时,在未来研究和实际应用实践中,还可进一步把新兴的信号处理技术(如深度学习算法等)与新型传感器技术结合运用,不断增进地质雷达检测技术性能及精度,向更宽泛的工程领域提供更具效率、精准度的地基基础缺陷检测方案,从而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更好带动工程检测技术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君,王忠友,王智宏.地质雷达探测方法及其在工程检测中的应用[J].地球物理学进展,2021,36(02):722-731.
[2]李录明,罗泽文,雍道才.基于地质雷达不同频率天线的公路隐蔽缺陷探测[J].现代隧道技术,2022,59(03):171-177.
[3]王庆良,韩文峰,谢定义.地质雷达探测地下空洞的探测效果与精度分析[J].岩土工程学报,2020,42(08):1493-1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