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教学融合的实践研究

作者

唐升阳

湖南省邵阳市邵阳县河伯乡中心学校石塘小学

引言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在真实情境中培养学生的统计素养与概率意识。传统课堂中,教师多依赖板书与口头讲解,学生对数据收集、整理与概率 往往停留在浅层。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统计与概率”教学提供了全新的可能,利用动态演示、数据可视化与交互平台,能够帮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知识内涵,提升学习效果。如何将信息技术有效嵌入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单元的课堂,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教学中的价值

1.增强数据呈现的直观性

信息技术能够将复杂的数据以图像化方式呈现,帮助学生迅速理解数据的分布和变化。在教学“条形统计图”的课堂中,教师使用“雨课堂”平台输入学生调查的课外阅读数据,系统立即生成可视化图表,柱形的高低差异清晰展示出阅读量的差距。学生通过对比不同年级组的统计结果,直观认识到数据背后的规律。在“扇形统计图”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利用“WPS 表格”快速将班级饮食习惯的调查数据转化为动态饼图,学生在观察颜色区域比例时能够更快地建立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联系。通过这种方式,抽象的数据内容以动态图像形式呈现,显著提升了课堂直观性。

2.提升学习过程的交互性

信息技术的介入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实现更高程度的互动。在“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课堂上,教师利用“希沃白板”软件设计实时投票活动,让学生通过平板提交调查数据,平台即时汇总并在大屏幕显示。学生在观看全班数据的过程中积极讨论不同数据来源的可靠性,课堂气氛活跃。在“掷硬币实验”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运用“几何画板”的随机生成工具,让学生在小组中操作平板模拟多次实验,每组数据实时上传后,教师将结果自动汇总生成全班实验图表。学生在对比实验结果时能够快速发现频率与概率之间的联系,形成深度的互动体验。

3.促进统计思维与概率意识形成

信息技术的支持让学生能够在虚拟环境中体验大量重复实验,从而更快形成统计思维。在“掷骰子”的教学中,教师借助“虚拟实验室”软件设置不同次数的掷骰子模拟,学生观察到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各点数出现的频率逐渐接近理论概率。在“随机抽签”的任务中,学生使用“极域电子教室”的实验工具进行反复抽样,结果在投影屏幕上形成动态曲线,学生能够直观发现频率曲线的稳定性。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对概率的理解由感性逐渐过渡到理性,统计思维在互动与观察中得到培育。

二、信息技术与“统计与概率”教学的实践路径

1.基于情境创设的课堂设计

信息技术能够帮助教师将抽象的统计与概率问题转化为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场景。在“收集与整理数据”的课堂上,教师利用“雨课堂”平台设计“校园运动项目调查”的情境,学生通过手机端完成投票问卷,系统自动生成数据表格。教师利用“希沃白板”将实时汇总的运动项目偏好以柱状图形式展示,学生在对比不同项目的参与人数时,能够更清晰理解统计图表的意义。在“概率初步认识”的教学中,教师使用“虚拟实验室”

软件模拟天气预测情境,让学生通过输入随机变量观察预测结果与现实差异,学生在互动操作中体会概率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2.基于任务驱动的学习组织

任务驱动模式通过信息技术工具实现学习活动的层层推进。在“条形统计图”的课堂中,教师布置“记录一周饮食习惯”的任务,学生在家中使用“WPS 表格”录入调查数据并上传至共享平台,课堂上系统将全班数据自动合并生成图表。学生围绕图表进行小组讨论,比较各类饮食习惯比例,教师引导学生提炼出健康饮食的规律。在“掷硬币实验”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利用“几何画板”的随机数生成工具布置“百次投掷”的模拟实验,每个小组将实验结果实时上传,平台即时生成频率曲线,学生在分析曲线稳定性时完成任务要求并深化对概率的理解。

3.基于评价反馈的过程优化

信息技术能够在教学评价中提供即时、可视化的数据支持。在“扇形统计图”的课堂中,教师通过“希沃易课堂”布置随堂练习,学生在平板上独立完成数据分析题,系统自动批改并生成全班掌握情况的统计图。教师根据平台反馈及时调整讲解内容,针对错误率较高的环节进行再次演示。在“掷骰子概率”的教学中,教师利用“雨课堂”布置在线测验,学生完成模拟实验后提交结果,系统生成频率与理论概率对比图,教师根据学生的操作记录与结果曲线,识别学生思维偏差并给出个性化指导。

结论

信息技术的融入为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单元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教学资源与方式。直观的数据可视化让学生能够在动态图像中理解抽象的统计关系,交互性的课堂形式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参与与合作探究,虚拟实验环境为概率学习提供了超越课堂限制的重复试验条件。课堂实践表明,利用“雨课堂”“希沃白板”“虚拟实验室”等软件进行教学设计,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概率直觉。学生通过在真实情境中完成任务,逐步养成发现问题、整理数据、分析结果的学习习惯,统计思维与概率意识在探究过程中得到自然生成。教师通过信息技术平台的评价反馈功能,能够实现教学的精准调控与个性化指导,推动课堂效率与质量的提升。教学改革的成效取决于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合理选择与深度整合。单纯依赖软件的展示功能难以发挥教学潜力,只有在情境创设、任务驱动和过程评价的有机结合下,才能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深度融合。未来的探索方向在于丰富数字化教学资源,提升教师对技术的应用素养,推动更多基于真实问题的数据驱动型课堂形成常态。

参考文献

[1] 王建国. 信息技术支持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 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2(10): 45-48.

[2] 李晓梅. 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探析[J]. 基础教育研究, 2023(6): 72-75.

[3] 张志强. 信息化环境下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路径[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1(12): 88-90.

[4] 刘芳. 智慧课堂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探索[J]. 小学教学参考, 2022(15): 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