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混凝土坝裂缝监测数据融合及预警模型构建

作者

祁佳轩

中国水利水电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青海省西宁市 810007

作为水利设施的关键构件,混凝土坝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其安全属性更是重中之重。混凝土坝中频发的病害之一便是裂缝,其由多种因素引起,像是温度的起伏波动、坝体应力的具体分布、基础是否变形等都包含在内。裂缝生成对大坝外观及耐久性带来挑战,存在对大坝整体安全构成风险的可能,引发溃坝等灾难性后果。因此,有必要实时监测混凝土坝裂缝状况,开发精准高效的预警模型,实时监测与预警模型构建对大坝安全稳定及水利效益提升具有深远影响。常规裂缝检测多依赖人工巡检及简易设备测量,该监测手段在实时性、全面性与精确度上存在固有局限。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与传感器技术快速发展,混凝土坝监测技术正迈向多元化与智能化新阶段,物理传感器(如应变计、位移传感器)、视觉监控系统及无人机巡查技术等监测途径多样。然而,面对多源异质数据如何实现高效融合与价值信息提取,实施多源监测数据集成的预警模型开发,实现对裂缝状态的准确预测和及时预警,成为研究领域的焦点与关键所在。

一、混凝土坝裂缝监测数据来源及特点

1.物理传感器监测数据

物理传感器是混凝土坝监测的首选工具,像是应变计、位移传感器、温度感应器等监测设备都包含在内。应变计可以测量坝体在不同工况下的应变变化,反映坝体应力状态;位移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坝体各部位的位移情况,评估坝体是否存在异常形变;传感器实时捕捉坝体表中温度波动,温度的急剧波动常是裂缝形成的核心诱因,这类数据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实时性,通常仅限于特定物理量的局部信息反映,描述大坝整体状态存在很大局限。

2.视觉监测数据

视频监控系统由大坝各处安装的摄像头构成,对大坝表面进行实时监控。系统可直接抓取大坝表面图像数据,迅速捕捉裂缝生成位置及其形态演变轨迹。视觉监测数据蕴藏丰富的空间与纹理信息,显著提高了裂缝定位与趋势分析的分辨效率。但视觉监测数据易受环境干扰要素的干扰作用,图像数据解析面临重大挑战,采用复杂图像处理及计算机视觉技术对特征进行精准提取与识别。

3.无人机巡检数据

混凝土坝监控领域因无人机巡检技术的引入而获得新的视角与手段。实施低空飞行的无人机,能够获取大坝整体及局部的高清晰度图像与视频内容,弥补了地面视觉监测系统视域局限的不足。同时,无人机作业展现出卓越的机动性与广阔的监控视野,迅速对大坝进行整体性检验。然而,无人机巡检数据稳定性受飞行姿态及风速等外部要素制约,数据稳定性与一致性需进一步强化。

二、混凝土坝裂缝监测数据融合方法

1.数据预处理

在开展数据融合工作前,多源数据预处理阶段不可或缺,有利于高效处理噪声干扰并妥善处理数据缺失等难题。就物理传感器所采集的数据而言,普遍采用滤波算法,此类成熟的滤波技术,有效消除噪声扰动,从而提升数据一致性。同时,借助插值方法可以精准填补数据缺失值,维持数据完整度。采集自视觉监测与无人机巡检的数据源,初期实施图像细节增强与噪声去除,可以显著增强图像质量与实用性。此外,通过特定算法对裂缝的显著特征进行筛选,能够使数据更贴合后续分析需求。

2.基于特征级的数据融合

对多个数据源各自提取的特征进行后续融合处理,将提取的特征进行融合,主要涉及混凝土坝裂缝监测的数据集。接着,通过主成分分析(PCA)等途径,对物理传感器获取的应力、应变等物理属性及视觉、无人机巡检得到的裂缝形态属性进行降维与综合处理。在实际应用情境中,应力与应变数据及裂缝形态数据间可能呈现出复杂的关联性及高维特性,解析任务面临成本与难度的双重挑战。因此,可以实施主成分分析,对高维特征数据实施主成分提取,简化至少数几个关键维度。这些主成分集中了原始数据的核心内容,明显降低维度,减少计算密集性,提升数据处理效能,有效遏制维度灾难引发的模型性能退化。此外,融合特征向量对大坝裂缝的整体信息呈现更为周全,为后续预警模型奠定坚实的数据基石,增强预警模型的精确性及可靠性。

3.决策级数据融合

决策级融合是在各个数据源独立作出决策的基础上,借助融合算法进行评估。在混凝土坝裂缝监测中,独立构建模型(物理传感器数据回归分析,视觉监测数据深度学习)以分析各类监测数据,进而得出裂缝状态的决策结论。同时,模型利用物理传感器数据,分析裂缝扩展与应力应变等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以判断裂缝状态。借助强大的图像辨识功能,深度学习模型对视觉监控数据实施分析并作出决策,通过Dempster-Shafer 证据理论及类似决策融合技术对所得结果进行整合。采用构筑基本概率分配函数的途径,综合多数据源决策素材,实现决策结果的精确性与可靠性,显著减少单一数据源决策的不确定性及偏颇性,进一步增强裂缝监测的判断精度与可信度,让监测结果更贴近实际情况,为大坝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三、裂缝预警模型构建

1.模型选取

对混凝土坝裂缝复杂性及多因素耦合现象进行考量,采用 LSTM 神经网络构建预警系统模型。LSTM 型循环神经网络具有较强的特殊性,针对时间序列数据长短期依赖问题的处理效果显著。对于长期累积效应明显及动态变化复杂的混凝土坝裂缝监测数据,更能展现出良好的适配能力。

2.模型训练与优化

将融合数据划分为训练集、验证集及测试集。其中,参数优化依赖训练集数据,以 LSTM 模型为对象,实现模型对裂缝数据与发展态势间映射关系;验证集充当训练阶段性能监控的参照,减少模型对训练数据的过度依赖;模型性能的终极验证需借助测试集。在训练过程中,实施随机梯度下降等优化方案以调整模型参数,追求预测误差的降低。因此,建议采用L1 与L2 正则化技术对模型复杂度实时控制,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

3.模型评估指标

为全面评估预警模型的性能,综合运用多参数评价标准对预警模型效能进行深入分析。标准化的评估量度体系涉及均方误差(MSE)、平均绝对误差(MAE)、决定系数(R²)及召回率等,平方误差均值揭示了预测值与真实值间误差平方的平均数值,直接反映了模型预测的精确性;MAE衡量了预测值与真实值误差的平均绝对量,以反映误差的整体水平,可以直接反映误差大小;评估模型适配数据之R²值;敏感度在裂缝预警模型中,由召回率进行体现,模型对裂缝预警的实际发生匹配率。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混凝土坝裂缝监测现象进行研究,探讨了多源异质监测数据的融合途径,构建了基于 LSTM 的裂缝早期预警模型。然而,多种因素对混凝土坝裂缝的形成产生影响,后续有必要继续深化对多因素综合效应的剖析,对数据融合算法及预警模型架构实施改进与精炼,强化模型对复杂工况的适应性及预测的精确度。此外,在虚拟现实、大数据等新兴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需着力研究新技术与现有监测预警方法的整合路径,实现混凝土坝裂缝监测与安全管理的技术升级。

参考文献:

[1]杨艳萍,殷保合,雷阳,等.混凝土坝裂缝智能识别与扩展风险动态评估研究进展[J].水利学报,2022,53(9):1245-1259.

[2]朱国胜,肖洋,姚尧.基于大数据特征分析与深度置信网络的水坝裂缝灾害动态预警模型[J].应用数学和力学,2023,44(3):343-359.

[3]江权,程展林,胡亚安,等.基于改进卷积神经网络的水工混凝土表面裂缝图像识别方法[J].水利水运工程学报,2021,(6):9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