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和深度学习,探讨对课程标准的分解
张智
观宇高中地理工作室
一、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聚焦于四大维度,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以及地理实践力。这四项素养具有如下优势:(1)紧密联系地理学核心概念,如空间、尺度、人地关系和综合分析,彰显学科本质特性;(2)突破传统知识与技能体系的限制,体现创新特质;(3)从价值观、思维方式和实践能力三个维度搭建素养框架,体系设计科学合理;(4)突出地理实践力的重要性,强调野外考察、实地调研等实践性学习方式,契合国家推动劳动教育与研学旅行的政策导向,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学习兴趣。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对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融合与升华。它不仅注重知识掌握,更强调在真实情境中运用地理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
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需要依赖高效的教学与学习方式。教师应结合学习内容和学生认知特点,吸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探究学习等已有成果,并融入地理学科的特性,创新教学方案。
针对当前地理教学中存在浅显化、碎片化和形式化的问题,推动深度学习成为课堂改进的重点。深度教学要求教师根据学科本质、教学目标及学生年龄特征,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突破表层的知识记忆,深入领会知识背后的学科逻辑与意义结构。其关键在于“以思维为引领设计课堂”,促进知识的逐步深化,达成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提升。
三、课程标准的分解
科学拆解课程标准,是实现深度学习教学设计的基础。"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的核心环节在于课程标准的拆解,教师只有亲身参与拆解过程,才能全面领会课程标准,合理拆解才能贯彻课程要求,同时推动教师从"基于教材的教学"迈向"基于标准的教学",助力专业发展。
将上位、整体性的课程标准转化为下位、具体的学习目标,就是课程标准拆解,这使抽象的要求变得可操作、可评估。广义而言,它涵盖"基于标准的课程与教学设计"整个流程;狭义来说,则专指把课程内容标准细化为学习目标,这是教材编写等工作的首要步骤。
课程标准展现的是学习预期成果,属于较高级别的学习目标,拆解的本质即为目标具体化,主要针对内容标准,为教学与评估提供依据。课程标准阐释着重于目标维度与学习领域,拆解则集中于目标的明确表述。作为一项专业活动,课程标准拆解需结合学情等,剖析并补全学习目标要素,引导教学内容选择与活动设计,推动国家课程校本化的落实。教师掌握拆解技术,能够系统思考教学问题,确保教学目标等的一致性。另外,课程标准拆解为教师带来校本教研的机会,教师在拆解过程中整合资源、协同合作、展开交流,提升课程理解力与教学设计能力,达成从"经验教学"向"专业教学"的转变。
四、课程标准分解的方法
课程标准与学习目标之间的对应关系主要包括三种:一对一、一对多以及多对一。一对一:当某条内容标准已经足够具体时,可直接转化为学习目标。例如,“识别常见的天气系统”可以直接作为学习目标使用。一对多:当标准较为概括时,需要将其拆解为多个具体目标。如“说明工业的区位因素”可以细化为“列举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分析不同工业类型主导区位因素的差异”“评价某地工业布局的合理性”等。多对一:
从多条标准中提取共同要素,整合成一个新的目标。例如,将“分析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说明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合并为“综合分析城市扩张对区域生态系统的压力”。
相应地,分解策略包含替代、拆解与组合三种方式。替代策略适用于一对一的情况,可直接采用或替换关键词形成目标;拆解策略用于一对多,将概括性标准细化为多个可操作的行为指标;组合策略则用于多对一,实现跨标准的目标整合。
分解的本质是从抽象到具体、由模糊到清晰的过程,通常包括四个步骤:
1. 提取关键词:从标准中找出核心名词(应知)和行为动词(应会)。例如,在“说明工业的区位因素”中“说明”是行为动词,“区位因素”是核心概念。
2. 解析关键词:扩展“说明”所涉及的认知层次(如解释、比较、判断),明确“区位因素”的内涵(如原料、能源、市场、交通、政策等)。
3. 建立关联:结合学生的经验和专业理解,将动词与名词相匹配,形成具体的学习任务。
4. 规范表述目标:按照“行为条件+行为动词+核心概念+表现程度”的格式写出清晰的学习目
更系统的分解可参照六步法:
1. 分析语法结构,确定核心概念;
2. 拓展核心概念,明确其内涵与外延
3. 扩展行为动词,界定所需的认知水平(参考布鲁姆分类);
4. 确定行为条件,说明在何种情境或工具支持下完成任务;
5. 明确表现程度,规定完成任务的质量或准确率要求;
6. 整合以上要素,写出完整的学习目标。
五、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分解的一些思考
1. 通过科学分解,实现课程标准要求的最小
课程标准的分解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容易导致标准内涵的偏移或要求的降低,即所谓的“标准衰减”。虽然完全消除衰减颇具难度,但借助科学的分解方法,可将其影响控制到最低限度。
2. 融合“预设”与“生成”并行推进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中心,若教学过程过度依赖预设目标,则可能限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以及课堂动态生成的空间。因此,课程标准的分解不仅是静态目标的确立,更是寻求“预设”与“生成”之间平衡点的过程。
3. 杜绝学习要求的一刀切
“以人为本”“推动每个学生的成长”是新课程的核心思想。因此,在分解课程标准时,既要确立全体学生需达成的基础要求,彰显共同根基,也应关注个体差异,设计分层目标以满足不同需求。
综上所述,基于核心素养的地理教学,必须以深度学习理念为支撑,通过对课程标准的科学分解,将教学目标具体化、操作化和可评价化。这一过程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操作,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路径。唯有如此,才能切实完成从知识灌输向素养培养的转变,提升地理教育的品质与育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