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常见感染性疾病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规范与优化策略
侯颖
青海省妇女儿童医院 青海省西宁市 810000
1、引言
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身体各器官系统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中,生理功能尚未完全成熟,免疫系统也不完善,因此容易受到各种病原体侵袭,发生感染性疾病。抗菌药物在儿科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现象也较为普遍。这不仅可能导致治疗失败、药物不良反应增加,还会加速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规范儿科抗菌药物的使用,制定科学合理的优化策略,成为当前儿科临床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
2、儿科常见感染性疾病特点
2.1 病原体的多样性
儿科常见感染性疾病涉及多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上呼吸道感染中,病毒感染占比较大,如鼻病毒、流感病毒等;而肺炎则可能由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支原体等引起。不同年龄段儿童感染病原体的种类也存在差异,新生儿期易发生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引起的感染,婴幼儿期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感染较为常见。
2.2 临床表现的特殊性
儿童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往往不典型。例如,新生儿败血症可能仅表现为少吃、少哭、少动,缺乏成人常见的高热、寒战等症状;婴幼儿肺炎可能没有典型的咳嗽、咳痰,而是表现为呼吸急促、呛奶等。这给疾病的准确诊断和抗菌药物的合理选择带来了一定困难。
2.3 病情发展的快速性
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感染后病情发展迅速。例如,小儿化脓性脑膜炎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在短时间内引起严重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影响儿童的智力发育和生长。因此,及时准确地应用抗菌药物对控制病情发展至关重要。
3、儿科抗菌药物使用现状
3.1 过度使用现象普遍
在儿科临床实践中,抗菌药物过度使用较为突出。部分家长存在“ 用抗菌药物能快速治愈疾病” 的错误观念,要求医生使用抗菌药物;一些医生为了避免医疗纠纷,也会在诊断不明确时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例如,在普通感冒等病毒感染性疾病中,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时有发生 。
3.2 使用剂量和疗程不规范
儿童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与成人存在差异,抗菌药物的剂量需要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体表面积等进行精确计算。然而,临床上存在抗菌药物剂量过大或过小的情况,剂量过大可能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剂量过小则达不到治疗效果,还可能诱导细菌耐药。此外,抗菌药物疗程不规范,过早停药可能导致感染复发,过长使用则增加耐药和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
3.3 耐药问题日益严峻
由于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儿科领域耐药菌的检出率逐年上升。例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产超广谱β -内酰胺酶(ESBLs)的革兰阴性菌等耐药菌感染在儿童中逐渐增多,使得治疗难度加大,治疗费用增加,严重威胁儿童健康 。
4、儿科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规范
4.1 严格掌握用药指征
抗菌药物仅适用于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等敏感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或预防特定情况下的细菌感染。在使用抗菌药物前,应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以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C 反应蛋白、病原学检测等),明确感染病原体和诊断,避免无指征用药。对于病毒感染性疾病,除合并细菌感染外,一般不使用抗菌药物。
4.2 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根据感染部位、可能的病原体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抗菌药物。对于社区获得性感染,可根据当地病原菌流行特点和耐药情况经验性选用抗菌药物;对于医院获得性感染,应参考医院耐药监测数据。同时,要考虑药物的安全性,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如氨基糖苷类、
喹诺酮类等(除特殊情况外)。
4.3 规范给药剂量和疗程
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或相关指南推荐的剂量,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体表面积等准确计算给药剂量。给药途径应根据病情和药物特点选择,能口服给药的尽量选择口服,病情严重或不能口服给药时可采用静脉给药。抗菌药物的疗程应根据感染类型、病情严重程度等确定,一般在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 小时停药,但对于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等严重感染,疗程应适当延长。
4.4 联合用药的规范
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应严格掌握指征,一般用于病原菌未明的严重感染、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混合感染、需长期用药但易产生耐药性的感染等情况。联合用药时应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不合理的联合,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5、儿科抗菌药物使用的优化策略
5.1 加强医务人员培训
定期组织儿科医务人员参加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培训,内容包括抗菌药物的药理学知识、儿科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抗菌药物使用规范等。通过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认识和水平,更新用药观念,减少临床实践中的不合理用药行为 。
5.2 完善医院管理措施
医院应建立健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成立抗菌药物管理小组,加强对抗菌药物使用的监管。实施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根据药物的安全性、疗效、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和特殊使用三级,明确不同级别抗菌药物的使用权限和指征。定期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监测和分析,对不合理用药行为进行干预和反馈 。
5.3 加强医患沟通与健康宣教
医务人员应加强与患儿家长的沟通,耐心解释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抗菌药物的作用和使用原则,消除家长对疾病的恐惧和对抗菌药物的误解,纠正家长不合理的用药要求。同时,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公众健康宣教,如医院宣传栏、科普讲座、网络平台等,向家长普及感染性疾病防治知识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知识,提高家长的健康素养 。
5.4 推广病原学检测
提高病原学检测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鼓励在使用抗菌药物前进行病原学检查,如细菌培养、病毒核酸检测、支原体抗体检测等。通过病原学检测明确病原体,为精准选择抗菌药物提供依据,减少经验性用药的盲目性,提高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 。
5.5 开展抗菌药物使用评价
建立抗菌药物使用评价体系,定期对儿科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用药指征、药物选择、给药剂量、疗程、联合用药等方面。通过评价发现问题,及时制定改进措施,持续优化抗菌药物使用 。
小结
儿科常见感染性疾病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是保障儿童健康、减少耐药菌产生的关键。通过明确合理使用规范,包括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选择合适药物、规范剂量和疗程、合理联合用药等,可以有效提高儿科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遏制细菌耐药的发展,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未来,还需要不断加强相关研究和实践,进一步完善儿科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规范和策略。
参考文献
[1]张伟.儿科住院患儿抗菌药物使用现状调查及不合理用药分析[J].妇儿健康导刊,2025,4(11):186-189.
[2]周璇,徐秋香,王宏源,等.医院2022年儿科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2025,18(07):138-141.DOI:10.15887/j.cnki.13-1389/r.2025.07.040.
[3]钱小慧.南京市三级儿童医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24,35(08):1140-1142+1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