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背景下武警部队院校通信保障课程的“ 四阶段一体化” 教学模式探索
王青
四川成都武警警官学院
一、引言
在智能化技术加速渗透军事领域的背景下,武警部队遂行跨区域反恐、维稳等多样化任务时,对通信保障的实时性、抗干扰性及协同效能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传统通信保障课程教学普遍存在理论讲授与实装操作脱节、训练场景单一固化、考核评价滞后于实战需求等问题,导致学员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应急处置能力与跨区域协同通信水平难以满足现代作战要求。与此同时,虚拟仿真、大数据分析、智能装备等技术的成熟为军事教育创新提供了新路径。本研究针对上述矛盾,提出“ 四阶段一体化” 教学模式,通过构建智能教学场景、深化实装操作训练、实施动态能力评价及迭代优化教学资源,推动武警院校通信保障课程向“ 教、学、做、评” 深度融合转型,为培养适应智能化战争的复合型通信人才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范式。
二、“ 四阶段一体化” 教学模式的构建
“ 四阶段一体化” 教学模式以“ 教、学、做、评” 为核心逻辑,通过智能化技术与传统军事教育的深度融合,构建起覆盖理论传授、实践操作、能力评估与资源优化的闭环体系。该模式以武警部队跨区域作战通信保障需求为牵引,将虚拟仿真、智能装备、大数据分析等前沿技术嵌入教学全流程,旨在破解传统教学中“ 理论抽象化、实践碎片化、评价滞后化” 的痛点。其核心在于通过技术赋能实现“ 场景重构—能力内化—动态反馈—迭代优化” 的螺旋式提升,使学员在沉浸式、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快速掌握复杂电磁环境下的应急通信保障技能,并形成适应智能化战争的决策思维。
在“ 教” 与“ 学” 的融合阶段,智能教学系统通过虚拟仿真技术构建高逼真通信场景,如跨区域反恐作战中的多节点协同通信、极端环境下的装备应急配置等。教师依托系统预设的“ 任务链” (如“ 20 分钟内建立覆盖50 平方公里的加密通信网” ),引导学员在虚拟环境中完成装备选型、参数配置、干扰排除等操作,同时结合实时数据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例如,系统可模拟敌方电磁压制,强制学员切换至抗干扰通信模式,并记录其响应时间与操作准确率,为后续个性化辅导提供依据。这种“ 任务驱动+场景沉浸” 的方式,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具象化操作,显著提升了学员对通信保障流程的认知深度。
“ 做” 与“ 评” 的协同阶段则聚焦于实践能力的强化与动态评估。学员在智能装备操作平台上进行真实装备的拆装、调试与故障排除训练,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采集操作数据(如设备连接时间、参数设置误差率),并结合大数据分析生成“ 能力画像” 。例如,某学员在排除无人机中继通信故障时,系统可对比其操作路径与标准流程,标注出“ 未检查天线角度”“ 未重启电源模块” 等关键失误点,并推送针对性微课进行补强。同时,评价体系引入“ 全流程指标” ,涵盖装备配置效率、协同决策速度、应急响应能力等维度,形成从“ 单环节操作” 到“ 多任务协同” 的立体化评估框架。最终,通过智能教学资源库的动态更新(如新增量子通信设备操作案例),实现教学模式的持续迭代,确保其与武警部队通信技术发展同步。
三、模式应用与实证分析
为验证“ 四阶段一体化” 教学模式的有效性,研究以武警院校通信专业学员为对象开展实证实验。实验选取两个平行班级,分别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与“ 四阶段一体化” 模式进行教学对比。传统班级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基础实装操作;一体化班级则全面应用智能教学系统、虚拟仿真场景及动态评价体系。实验任务设定为跨区域反恐作战通信保障模拟演练,要求学员在48 小时内完成复杂电磁环境下的通信链路搭建、故障排除及跨单位协同指挥,重点考察学员的装备操作熟练度、应急决策能力及团队协同效率。
实验过程中,一体化班级学员通过智能教学系统提前熟悉战场环境与任务流程,在虚拟场景中反复演练频谱分配、加密通信等关键操作,显著缩短了实装训练的适应周期。实装操作阶段,学员利用智能装备操作平台快速定位并修复模拟故障(如天线损坏、协议冲突),其平均故障响应时间较传统班级缩短 37% ,且协同通信组网成功率提升至 92‰ 。动态评价体系则通过实时采集操作数据(如设备调试耗时、信息传输时效性),结合大数据分析生成学员能力画像,精准识别出 15% 的学员在电磁干扰应对方面存在短板,并针对性推送强化训练任务,形成“ 评估—反馈—改进” 的闭环优化。
实验结果对比显示,一体化班级在多项核心指标上表现优异:通信链路搭建效率提高 41% ,故障排除准确率达 89% ,跨单位协同决策时间缩短28% ;学员问卷调查反馈显示, 93% 的学员认为新模式提升了复杂环境下的实战能力, 87% 的学员表示智能教学资源库对知识迁移帮助显著。传统班级虽在基础理论考核中得分略高,但实装操作与协同任务完成度明显落后,暴露出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研究进一步分析发现,一体化模式的优势源于其“ 场景化预训练—实装深化—数据驱动优化” 的递进设计,有效解决了传统教学中“ 教” 与“ 学” 脱节、“ 评” 与“ 改” 滞后等痛点,为武警部队通信保障课程智能化改革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范式。
四、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针对武警部队院校通信保障课程教学需求,构建的“ 四阶段一体化” 教学模式通过智能教学场景构建、装备操作实践深化、动态评价反馈优化及教学资源迭代升级,有效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评价体系滞后等痛点。实证分析表明,该模式可显著提升学员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通信保障决策效率与装备操作熟练度,其虚拟仿真训练与大数据动态评价机制更强化了学员的应急处置能力与协同作战意识,为武警部队适应智能化战争形态提供了人才支撑。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拓展模式在联合作战通信保障场景中的应用,结合人工智能技术优化故障预测与决策推荐功能,同时探索低成本智能教学设备的研发路径,降低模式推广门槛。此外,需加强教员智能化教学能力培训,完善“ 技术—教学—实战” 深度融合的师资培养体系,确保教学模式的持续创新与效能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