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铁路运营安全与故障应急指挥研究
毛庆强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山东省青岛市 266111
一、引言
高速铁路网络化运营格局对安全保障提出更精细要求,基础设施子系统、移动装备组件与信号控制单元的技术耦合关系使故障传播呈现链式效应。自然灾害侵袭概率与极端天气频率增加加剧环境风险不确定性,而人为操作标准差异与应急协同断层进一步放大处置复杂性。现有应急指挥体系在跨区域多工种联动作业中仍存在响应迟滞现象,智能决策支持工具尚未深度融入实际处置流程。突破被动应急困局需要构建设备状态智能感知、故障模型精准预判与资源调拨动态优化的三位一体指挥架构,这既是保障大动脉畅通的技术基础,更是现代铁路运输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
二、高速铁路运营安全概述
高速铁路体系由精密设计的轨道基础设施与智能化移动装备共同构成技术闭环,钢轨无缝线路承载的高速运行动能依靠无砟轨道板毫米级沉降控制得以稳定传递,接触网系统持续为动车组提供27.5 千伏动力电能的可靠输送保障。复合工程结构中的隧道风机群与桥梁减震装置协同调节微气压波动,列车控制中枢融合卫星定位与轨道电路双重信息源实现亚秒级运行间隔防护。乘务员标准化操作流程与调度指挥中心的进路排列逻辑形成作业安全双重保险,雷暴监测网络提前三小时启动接触网除冰预案阻断环境风险传导链条。行车安全综合监测平台实时收集转向架轴承温度与绝缘子泄漏电流等关键参数,动态评估钢轨疲劳裂纹扩展速率等隐蔽缺陷[1]。这种多系统动态耦合关系决定了安全防护必须覆盖基建服役状态监测、车载设备健康诊断与环境适应能力提升三维空间,任何子系统功能偏离都将影响三亿人次日均运输安全的保障基础。
三、高速铁路常见故障类型及成因
(一)设备故障
高速铁路复杂技术装备的服役寿命差异诱发功能退化风险,车辆转向架轴箱轴承经历高频振动载荷产生金属疲劳裂纹,信号系统应答器在强电磁干扰环境中出现数据传输丢包现象,接触网定位器线夹受风摆持续性作用导致结构松动位移。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存在预防性维护规程滞后于部件实际磨损速率的矛盾,检修工艺标准未充分考虑高寒区域温差冲击对电气元件焊点的加速劣化效应。核心部件运行状态监测数据未能完全融入运维决策模型,螺栓预紧力缺失等细微隐患积累最终演变为动力分散型动车组齿轮箱吊挂断裂事件。
(二)环境故障
地质构造活动带隧道仰坡在极端降水渗透作用下触发浅表层滑坡体蠕动变形,强风区段接触网线索在阵风载荷超过设计阈值时产生覆冰舞动现象。雾凇附着绝缘子伞裙降低爬电距离引起接触网闪络跳闸,暴雨径流携带泥沙侵入轨道板伸缩缝造成扣件系统弹条腐蚀失效。运营环境风险防控体系面临多重灾害叠加作用挑战,地震预警系统探测到的纵波与横波时差不足以支持 300 公里时速列车实施紧急制动避险。现有环境监测网络尚未实现毫米波雷达探测数据与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的毫秒级联动响应,突风预警信息传递至司机操纵台的延迟时间超过安全余量。
(三)人为故障
调度指挥台在非正常接发列车作业中误排敌对进路触发联锁系统保护性锁闭,随车机械师进行高压设备复位操作时未严格执行安全隔断确认程序。现场维修人员在接触网检修地线设置环节违反可视接地操作规则,车务人员排列进路未确认道岔位置显示状态导致列车挤岔事故。旅客违规携带超标锂电池在车厢卫生间引发烟雾报警,应急处置时部分乘客强行解锁车门影响救援通道建立。管理层面存在应急处置预案关键步骤培训效果不足的缺陷,不同工种间应急协作流程存在责任交接节点模糊的灰色地带[2]。
四、故障应急指挥优化策略
(一)完善应急指挥机制
高速铁路应急管理体系需要构建多层级的指挥架构融合调度中心行调台与工务电务供电专业的垂直指挥链,明确故障处置期间动车所技术支援组与车站现场防护组的责任边界。信息枢纽模块必须集成车载监测设备实时回传的牵引变流器温度曲线与线路视频监控数据,调度所大厅可视化系统同步显示接触网覆冰厚度热力图与区段限速指令。跨局应急协作协议规范邻局救援机车出动的报批流程,干线通道阻塞时自动触发分流径路计算机辅助决策程序。基层单位信息员上报雨量监测超限值的同时自动关联历史水害点整治资料库,指挥长终端生成综合研判报告的时间控制在十分钟之内。
(二)加强人员培训与演练
技术培训课程开发需结合弓网燃弧故障与轨道电路红光带等典型场景的三维动态演示模型,模拟驾驶台重现接触网失压导致列车迫停隧道时的应急通风启动程序。调度员每年完成二十课时以上非正常处置沙盘推演,重点考核雷暴天气条件下临时封锁区段与后续列车扣停的决策衔接能力。工务人员防洪演练包含路堑边坡溜坍时钢轨防胀布设流程与大型机械救援通道开设标准,电务实训平台模拟信号电缆中断情况下临时光缆熔接与列控等级转换操作流程。动车组随车机械师季度演练覆盖受电弓自动降弓装置意外触发后的绝缘检测设备使用规范,培训考核系统自动记录作业人员处置接触网异物时验电接地操作步骤的逻辑时序准确性。
(三)引入先进技术支持
接触网智能巡检系统搭载红外成像仪与激光测距仪构建毫米级几何参数异常识别模型,隧道内北斗定位增强装置实现轨道板沉降监测精度达正负零点五毫米。供电所亭部署六氟化硫气体组分在线色谱仪预测 GIS 设备内部放电风险,动车组轴承故障声学诊断设备捕捉三十千赫兹以上特征频率判别剥离缺陷。数字孪生平台重构风区段接触网舞动轨迹预测算法,融合气象雷达回波数据提前三小时生成接触网防冰方案动态优化策略。视频分析模块通过动车组走行部监控图像自动识别闸片托裂纹长度超过十五毫米的报警阈值,救援列车编组方案智能生成系统考虑线路曲线半径匹配不同型号轨道起重机的抬吊能力。
(四)储备应急资源
高铁沿线应急物资库根据地质风险图谱差异化配置防洪备用片石与防冻融雪剂储量,接触网抢修列车配置恒张力放线装置满足五小时内完成两公里断线接续作业需求[3]。隧道事故处置模块预制液压破拆工具组与轨道式大功率通风设备组合方案,严寒区域热备动车组配备防滑砂撒布装置应对轨面结霜工况。救援基地常驻模块化箱变满足隧道照明系统四小时持续供电需要,无线自组网通信终端保障公网中断区段的现场图像回传功能。动车组应急工具包优化配置受电弓绑扎专用铝合金夹具与齿轮箱临时托架组件,大型装备远程调用平台自动锁定五百公里范围内可调配的轨道除雪车位置坐标。
结语
高速铁路安全管控需建立设备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与环境风险动态评估的双重防护体系,将智能传感技术植入关键设备节点实现故障早期识别。应急指挥能力提升重在破除部门数据壁垒,建设跨区域联动的数字决策中枢,通过模拟推演完善分级响应预案库形成实战决策辅助矩阵。技术培训体系要聚焦设备异构环境下的复合型处置能力培养,强化极端工况模拟与多源信息辨真训练。物资储备机制需实现智能仓储与动态调度协同进化,配合专家会商云平台构建平战结合的保障生态。持续推进技术创新与管理机制融合创新,才能筑牢铁路运输安全发展的坚实根基。
参考文献
[1] 李双.高速铁路列控系统故障应急处置安全风险管控研究[D].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17.
[2] 江雨欣.高速铁路运营安全评估关键方法及工作流程研究[D].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21.
[3] 孙鹏举.高速铁路应急演练处置流程及评价体系优化研究[D].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