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水稻机插秧技术

作者

解敏

六安市金安区农业机械管理服务中心 安徽六安 237000

引言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生产方式的现代化水平对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人工栽插方式劳动强度大、效率低,已难以适应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求。水稻机插秧技术作为推进农业机械化和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手段,逐渐在各主产区得到推广应用。机插秧不仅能显著提高插秧速度,减少人工成本,还有利于统一栽培标准和提高产量。然而在实践过程中,该技术仍面临育秧困难、田块不平整、农机农艺不协调等挑战。本文旨在系统探讨水稻机插秧技术的实施流程与关键环节,分析其推广过程中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优化建议,为相关从业者提供技术支持与思路指导。

1、水稻机插秧技术的实施要点与优势分析

水稻机插秧技术是通过专用插秧机将预先培育好的秧苗栽插到大田中,具有工效高、劳动强度低和适应性强等特点。其核心环节主要包括播种育秧、秧苗管理、插秧设备准备和田块整备等。其中育秧阶段至关重要,要求秧苗达到一定高度和强度,方可满足插秧机的作业要求。在育秧过程中,应注重品种选择、播种密度、秧盘基质调配及温湿度控制等因素,确保秧苗齐、壮、匀、嫩,具备良好的插秧适应性。现代育秧方式多采用流水线育秧和塑盘播种,实现秧苗生产标准化、集约化,提升秧苗整体质量,增强了秧苗对田间环境的适应能力。部分地区还推广使用轻基质和生物菌剂,以优化育秧环境,提高秧苗抗逆性和成活率。

插秧作业阶段对插秧机的选型和田间地形平整度有较高要求。通常采用乘坐式高速插秧机或步行式插秧机,配合激光平地机整地作业,有助于提高插秧均匀度和成活率。与传统人工插秧相比,机插秧每亩作业时间可减少 80% 以上,大幅降低劳动力成本,并减少人为操作差异带来的产量波动。此外,机插作业还能提升秧苗根系活力和后期分蘖能力,为高产稳产打下基础。在灌溉、水肥管理、病虫害控制等方面,机插技术也更易形成标准化管理体系。更重要的是,插秧机可实现株距行距的精准控制,为后期农事操作(如喷药、追肥)提供便利条件,进一步优化了全程机械化作业流程,是实现“减工、提质、增效”的关键一环。

2、机插秧推广过程中面临的现实困境

尽管水稻机插秧技术在理论和实践中均展现出诸多优势,但在大规模推广过程中仍面临多重挑战。首先是农户对机插秧技术的接受程度参差不齐,部分地区仍存在“宁可多请人、不愿上机器”的观念,尤其在山区或丘陵地带,田块分散、不规则地形影响机具作业效率,降低了农民采用意愿。再者,插秧机设备价格较高,对于小规模种植户而言,一次性投入较大,配套资金及服务支持不足也限制了设备更新与技术更迭。一些农村地区农户仍依赖传统插秧方式,缺乏对机械化技术的基本认知,加之对投资回报周期的不了解,进一步削弱了其积极性。

此外,育秧环节的复杂性也是推广中的关键瓶颈。相比人工移栽,机插秧对秧苗的物理性能要求更高,育秧管理稍有疏忽便会影响插秧质量。一些农户因缺乏专业育秧知识或缺少专用设施,难以独立完成合格秧苗的培育,从而影响整体效果。同时,插秧机种类繁多、操作技术要求较高,一些中老年农户在操作过程中存在学习困难,甚至因操作不当损坏设备或插秧失败。这些现实问题表明,机插秧推广不仅需要技术本身成熟,还需配套体系的系统完善。当前不少地区尚未形成成熟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网络,缺乏专业操作手、维修人员及应急技术支持机制,致使部分农户即使购买了插秧机也难以充分利用。

3、典型地区水稻机插秧推广经验与做法

在江苏、浙江、湖南等水稻主产区,部分地区已积累了较为成熟的机插秧推广经验。例如江苏省通过“育秧集中、插秧托管、农机服务站点联动”的社会化服务模式,有效缓解了小农户育秧难、操作难、成本高等问题。在江苏泰兴市,当地农机合作社承担集中育秧与插秧服务,并统一调配农机资源与技术人员,农户只需支付一定费用即可获得全流程服务,实现“拎包耕种”。这种机制大大提升了机插秧覆盖率,也增强了农户对机械化生产的信任感。

湖南省则以“整村推进+机械补贴+田改工程”三位一体推进机插秧。通过政府引导实施土地整治与小田改大,并配套实施机插秧所需的基础设施改造,如田埂硬化、进出水口标准化等,使原先无法机械作业的田块实现标准化改造,提高了插秧机适配性。与此同时,湖南还针对技术瓶颈开展农机手专项培训,并鼓励“农机+农艺”一体化服务模式,提高了综合技术水平。部分地方还引入“农户+平台+服务组织”的订单服务模式,农户通过手机下单,即可预约插秧服务,有效降低沟通与组织成本,进一步释放农业劳动力资源。这些地方经验表明,水稻机插秧的推广不仅是单一技术问题,更是制度设计与机制创新的系统工程。

4、推动水稻机插秧技术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建议

为了推动水稻机插秧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从多维度协同发力。首先,在育秧技术方面,应加强对集中育秧中心的技术指导与基础建设投入,引导发展规模化、标准化育秧基地,并配备自动播种、温控管理等先进设施,减轻农户技术压力。同时,大力发展适宜机插的水稻品种,培育抗倒伏、适应密植的短期强壮秧苗,是提升插秧成效的基础保障。

其次,应推动农机农艺深度融合,实现插秧机具与农艺管理要求的精准对接。在田块整治、排灌系统、病虫防控等环节同步考虑机械操作的便捷性与作物生长的最佳条件。同时强化农机手技能培训,开展定点示范、田间观摩与技术比武,提升从业人员操作水平和服务能力。在政策层面,应进一步完善农机补贴制度,鼓励农户更新设备,引导合作社和服务组织提供“育秧—插秧—管护”一体化服务,解决“谁来干、谁会干、怎么干”的关键问题。此外,还可探索保险机制、绿色信贷等金融工具介入,减轻农户试用成本和试错压力,助推技术快速普及和成熟落地。

结论

水稻机插秧技术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然而,其全面推广仍面临技术瓶颈、农民认知与土地条件等多重挑战。通过总结典型地区的实践经验可见,唯有构建农机农艺融合、技术服务配套、制度机制健全的推广体系,才能真正推动机插秧技术在更大范围落地生根。未来应持续强化政策支持、技术研发与服务体系建设,使水稻机插秧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绿色转型的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程向荣.基于水稻育秧与机插秧技术要点及优势探析[J].农村实用技术,2025,(05):50-51+55.

[2]胡宗军.农机与农艺结合的水稻机插秧技术研究[J].粮油与饲料科技,2024,(07):162-164.

[3]华立平.洋马农机促进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J].农机质量与监督,2024,(05):37.

[4]李明.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水稻机插秧技术[J].南方农机,2024,55(07):82-84+105.

作者简介:解敏(1980 年 4 月 6 日),男、汉族、籍贯:安徽省六安市、大专,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水稻机插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