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校资助工作的现状、挑战与发展路径

作者

张曼曼

皖西学院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 安徽六安 237012

中图分类号:G641(高等教育) 文献识别码:A

一、高校资助工作的体系构建与实践成效

我国高校资助工作已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和实施机制,为千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了坚实保障。

(一)多层次资助体系的形成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高校已建立起“ 奖、助、贷、勤、补、减、免”七位一体的资助体系,覆盖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周期。其中,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侧重激励优秀学生;国家助学金、校内助学金聚焦经济帮扶;国家助学贷款为学生提供学费和生活费支持;勤工助学既解决经济困难,又培养实践能力;临时困难补助则针对突发情况提供应急帮扶。这一体系通过不同资助方式的组合,实现了“ 应助尽助” 的基本目标,确保无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二)资助覆盖面与力度持续扩大

据教育部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高校资助规模不断扩大,2023 年全国普通高校资助学生达 4831 万人次,资助总金额超过 1150 亿元,较十年前增长近一倍。资助标准也逐步提高,如国家助学金平均资助标准从每人每年 3000 元提升至 3300 元,有效缓解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压力。同时,“ 绿色通道” 制度全面落实,确保新生不因经济问题无法入学,每年通过“ 绿色通道” 入学的新生占录取新生总数的 10% 左右。

(三)资助与育人的融合初见成效

各地高校逐渐突破“ 单纯经济帮扶” 的局限,将资助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素质培养相结合。通过开展励志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等活动,引导受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例如,组织受助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奉献中体会“ 受助—感恩—助人” 的意义;通过“ 励志榜样宣讲会” ,用身边人、身边事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实现了“ 资助一人、激励一片” 的效果[1]。

二、高校资助工作面临的现实挑战

尽管高校资助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在精准识别、育人融合、机制运行等方面仍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精准识别难度大,动态管理不足

精准识别是资助工作的核心环节,但其准确性常受多重因素制约。一方面,家庭经济困难证明的“ 权威性” 存疑,部分地区存在证明开具不规范、信息失真等问题,导致辅导员难以判断学生实际情况;另一方面,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处于动态变化中,如突发疾病、自然灾害等可能导致家庭经济骤变,而现有认定多为学期初或学年初的静态审核,难以实时捕捉变化,易出现“ 应助未助” 或“ 过度资助” 现象。此外,部分学生因自卑心理隐瞒困难情况,或少数学生虚报信息,也增加了识别难度。

(二)资助与育人脱节,人文关怀欠缺

部分高校仍存在“ 重资助、轻育人” 的倾向,将工作重心放在资金发放等事务性环节,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和成长支持。例如,对受助学生的心理状态关注不足,部分学生因经济压力产生自卑、焦虑等情绪,甚至出现社交回避;对资助金的使用缺乏引导,少数学生将资金用于非必要消费,违背了资助初衷。同时,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形式化,未能真正内化为学生的行为自觉,影响了资助的育人效果[2]。

(三)协同机制不健全,工作效能待提升

资助工作涉及学工、财务、教务、院系等多个部门,但部分高校存在“ 各自为政” 的现象:学工部门负责政策执行,财务部门负责资金发放,两者衔接不畅可能导致资助金延迟到账;教务部门掌握的学生学业数据与资助工作缺乏共享,难以针对性开展学业帮扶。此外,辅导员作为资助工作的一线执行者,常因承担思政教育、日常管理等多重任务,精力分散,难以实现精细化管理,影响了工作质量。

三、高校资助工作的优化路径

针对当前挑战,高校需从精准化、育人化、协同化、信息化四个维度入手,推动资助工作提质增效。

(一)构建精准识别与动态管理机制

建立“ 量化评估+质性考察” 的多元认定体系:在家庭经济困难证明基础上,引入学生在校消费数据(如食堂消费频次、平均金额)、学业表现、参与公益活动情况等指标,通过加权评分形成客观认定结果;组建由辅导员、学生代表、专业教师组成的评议小组,结合面谈了解学生实际困境,避免“ 唯材料论” [3]。同时,建立动态跟踪机制,定期回访受助学生,对家庭经济状况变化的学生及时调整资助方案;开通“ 应急资助通道” ,对突发困难学生简化流程、快速帮扶。

(二)深化资助与育人的有机融合

将育人目标贯穿资助全过程:在政策宣传阶段,通过案例讲解、主题班会等形式强化诚信教育,签订《诚信受助承诺书》,明确失信后果;在资助实施中,针对受助学生开展“ 一对一” 成长规划,学业困难的对接学习辅导,心理压力大的联合心理咨询中心进行疏导,就业迷茫的提供职业规划指导。

(三)健全多部门协同工作体系

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明确学工、财务、教务等部门的职责边界与协作流程:学工部门负责政策解读、困难认定和育人活动组织;财务部门保障资助金按时足额发放;教务部门共享学生学业数据,助力个性化帮扶。

四、结语

高校资助工作既是保障教育公平的“ 底线工程” ,也是落实立德树人的“ 育人工程” 。面对新时代学生群体的新需求,高校需以问题为导向,在精准识别、育人融合、协同机制、技术赋能等方面持续发力,将资助工作从“ 经济帮扶” 向“ 全面发展支持” 转变。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 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的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牛晓锋. 高校精准资助育人工作管理模式探析[J]. 安阳工学院学报,2019, 18(5): 99-101.

[2] 王贝贝, 刘海明. 精准资助背景下高校多元资助育人模式的构建[J].煤炭高等教育, 2021, 39(6): 89-94.

[3] 买小娟. “ 三全育人” 视野下北方民族大学精准资助育人实践研究[D]. 银川:北方民族大学, 2022.

资助项目:皖西学院校级科研项目(编号:WXSK202229)

作者简介:张曼曼(1996-),女,安徽淮北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