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驻村帮扶视角下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研究

作者

邹伟

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发展和改革局(白城市洮北区国防动员办公室) 137000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驻村帮扶作为连接政策与基层的重要纽带,在推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时期,驻村帮扶工作面临着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振兴转变的新挑战。据统计,截至 2022年底,全国累计选派驻村工作队25.5 万个,驻村干部近百万人,覆盖所有脱贫村和乡村振兴重点村[1]。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帮扶资源整合不足、产业发展可持续性不强、乡村治理效能不高等突出问题。本文基于对12 个省区 36 个典型村的实地调研,从驻村帮扶视角出发,重点探讨三个关键问题:一是如何通过驻村帮扶机制创新实现政策资源精准对接;二是如何培育特色产业增强乡村内生发展动力;三是如何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1 驻村帮扶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机制

1. 1 政策传导与资源链接机制

驻村工作队作为国家政策与基层实践的桥梁,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在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方面,工作队通过精准解读政策、制定本土化实施方案,确保财政补贴、产业扶持等政策在村级层面有效执行,例如协调落实特色种植补贴或小微企业发展资金。同时,工作队还着力推动资源整合与配置优化,积极引入外部资源弥补乡村短板,典型案例包括:对接帮扶单位引入企业投资,发展高山茶叶种植等特色农业;或联合文旅企业开发乡村生态旅游项目,构建"农业 .+ 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模式。

1.2.组织赋能与治理协同机制

驻村帮扶在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协助村"两委"完善党建标准化、村务公开等管理制度,并开展村干部能力培训,有效提升基层组织的政策执行和项目管理能力;二是搭建多元共治平台,通过组织村民议事会等方式,促进政府、市场、村民和社会组织多方参与,形成"共商共建共治"的乡村治理新格局。这种双重机制既强化了基层治理基础,又激发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1.3 产业培育与内生发展机制

驻村帮扶在产业振兴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一方面立足当地资源禀赋,通过引入专家技术指导、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等方式,孵化特色种养、乡村旅游、电商等产业,推动形成"一村一品"发展格局;另一方面着力打通市场渠道,既帮助农户对接电商平台和龙头企业解决销售难题,又协助打造地理标志等区域公共品牌,实现从生产到销售的全链条赋能。例如某驻村工作队邀请农业专家指导村民种植特色果蔬,同时对接生鲜电商打造"山野鲜"品牌,使农产品溢价达 30% 以上[2]。

1.4 人力资本开发机制

驻村帮扶在人才振兴方面构建"内外联动"的培养体系:一方面注重本土人才培育,通过开展农业技术、电商运营等实用技能培训提升村民就业能力,同时重点培养致富带头人和返乡创业青年等"新农人"群体;另一方面积极引入外部智力资源,依托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团队提供技术指导,推动建立"科技特派员"驻村帮扶和"校地合作"等长效机制。

2 驻村帮扶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案例

洮北区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充分发挥驻村帮扶作用,通过政策落地、产业培育、人才培养等多维度发力,取得显著成效。在产业振兴方面,驻村工作队立足当地资源禀赋,推动特色产业发展。例如,某驻村工作队依托洮北区黑土资源优势,引入农业专家指导农户种植高品质水稻,并联合电商平台打造“ 洮北香米” 品牌,实现产销对接,带动村民增收 30% 以上。在人才振兴方面,驻村帮扶采取“ 本土培养 +; 外部引进” 双轮驱动。一方面,组织农业技术、电商运营等技能培训,培育了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的“ 新农人” ;另一方面,与吉林农业大学等高校合作,建立“ 科技特派员” 驻村机制,为特色种植、养殖提供技术支撑。例如,某村在专家指导下推广棚膜经济,发展反季节蔬菜种植,年产值提升 50% 以上。在组织振兴方面,驻村工作队协助村“ 两委” 完善管理制度,推动党建标准化和村务公开,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3 当前驻村帮扶工作面临的现实困境

当前驻村帮扶工作面临多重现实挑战:在资源整合方面,存在帮扶资源碎片化现象,资金、项目、人才等要素缺乏系统整合,部分帮扶措施与当地实际需求匹配度不高;在产业发展方面,部分帮扶产业过度依赖外部支持,市场竞争力薄弱,存在"工作队撤离即产业萎缩"的可持续性风险;在人才支撑方面,本土人才外流严重导致留守人员技能水平有限,同时外部智力资源停留时间较短,技术转化率普遍偏低;在基层治理方面,部分村庄仍存在"等靠要"思想,村民参与积极性不高,村民自治机制活力不足。

4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优化路径

4.1 构建精准帮扶机制

为了更有效地推进驻村帮扶工作,建立需求清单制度,针对每个村庄的具体情况开展“ 一村一策” 的精准诊断,确保帮扶措施能够精准对接当地实际需求。同时,我们完善了资源整合平台,通过系统集成的方式,将资金、项目、人才等帮扶力量进行有效整合,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此外,我们还推行了项目评估机制,对帮扶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定期评估,以确保其可持续性,避免“ 工作队撤离即产业萎缩” 的现象发生。

4.2 培育内生发展动能

在产业振兴方面,着力构建"龙头企业 .+ 合作社 .+ 农户"的三方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订单农业、保底收购等方式确保农户稳定增收。同步推进数字农业建设,重点打造村级电商服务站和完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打通农产品上行渠道[3]。同时,集中力量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公共品牌,通过统一标准、质量认证和品牌营销,显著提升农产品市场溢价能力,实现从"卖原料"到"卖品牌"的转型升级。

4.3 创新人才培育模式

在人才振兴方面,通过"新乡贤回归工程"吸引在外成功人士返乡创业,配套建立股权激励、创业补贴等激励机制。同时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和产业发展方向定制培训课程,实现"培训即就业"。此外,深化校地合作长效机制,推动农业高校在帮扶村设立"科技小院",让专家团队驻村提供技术指导,确保科研成果有效转化为生产力。

4.4 完善协同治理体系

在基层治理创新方面,通过深化"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确保村级事务决策的民主性和透明度。同时创新推行村民积分制管理,将参与公共事务、环境卫生整治等行为量化积分,与评先评优、物质奖励挂钩,有效激发村民自治热情。此外,重点培育农村红白理事会、乡风文明促进会等社会组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提升其专业化水平,构建起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乡村治理新格局,全面提升农村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

5 结语

驻村帮扶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在实践中既取得了显著成效,也面临着资源整合、产业培育、人才支撑和基层治理等多重挑战。本研究从实践路径出发,提出精准帮扶、产业升级、人才培育和治理创新等系统性解决方案,强调从"输血式"帮扶向"造血式"发展转变的核心逻辑。未来,驻村帮扶工作需要进一步强化市场导向、数字赋能和长效机制建设,推动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村民参与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汪可志.驻村帮扶视角下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研究——以江西省永修县宝田村为例[J].智慧农业导刊,2025(7):141-144.

[2]索江波.做好驻村帮扶 助推乡村振兴[J].村委主任,2025(4):73-75.

[3]张红丽.乡村振兴战略下驻村帮扶工作提升路径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5(2):224-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