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班主任介入机制与实践路径
田丽芳 张昌梅
酉阳县第三中学校
高中阶段学生面临有较大的学业负荷,高考压力、青春期困惑这些问题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心理状况,如果他们的心理状况久不得到调整和引导,可能会造成焦虑、抑郁、人际交往障碍等问题。当前通过数据调查研究发现,高中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越来越高,越来严重。班主任是学生在校期间的重要引路者,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及时干预,寻找有针对性的措施方法指导引领,势在必行。
一、班主任心理健康问题的介入优势
班主任与教师的沟通交流相对较为密切,而且班主任更加熟悉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之中的表现,并与家长有更加紧密的联系,相较于专业的心理教师而言,班主任和学生的更加亲密,而且更容易建立起信任关系,能及时结合学生的发展状况发现问题的苗头,所以班主任介入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能够有效实现专业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助,从而形成全员育人的心理健康支持网络,助推高中阶段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使其能够逐步成长为社会所需综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
二、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班主任介入机制与实践路径
1.建立心理健康评估与预警
以往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教育时,更多的关注于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生活状况,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度不高,为此未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定期定时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评估,建立预警机制,这极大程度上造成了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现不够精确、感知不够速度,久而久之会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不断加剧。为此现阶段班主任应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构建起更加全面的体系的科学的心理健康评估体系,建立每位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及时针对于学生的变化进行档案记录,还可以通过课堂观察、课间交流、心理测评等多种方式,定期了解学生的情绪、行为、心理变化,及时发现学生潜在的心理问题,才能有针对性的对学生指导和引领。同时班主任应和学校专业的心理健康咨询师,保持极为紧密的关。关系,及时了解哪些学生心理状况发生了较大起伏,从而与专业教师一同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干预和指导,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性发展,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通过多元主题班会介入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之中
班主任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较为紧密,而且每周也会有班会时间和学生进行深度沟通,以往班会内容主题大多依据于学生的学习内容所设定。而现阶段可以针对学生近一段时间的心理发展变化,选择合适心理健康主题班会。通过开展情绪管理工作坊、压力调节等多元化的讲座以及沙盘游戏等多元化心理健康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寓教于乐的环境和氛围之下,及时了解自己当前心理发生的变化,及时学会疏导自己的情绪,缓解自身压力,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为学生能够身心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当然在班会中老师可以邀请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融入其中,解答学生所提出的个性共性问题,从而从知识角度使学生的心理稳定度得以全面提高。此外还可以结合学生的状况设计一些互动环节,例如让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都可以在实践环节中使学生掌握更多元的心理情绪调控方式,为后续学生能够自我调节,心理状况得以全面调整保驾护航。
3.为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
班级文化、班级氛围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发展,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度。为此班主任应高度关注班级氛围的全面营造,要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安全感并深入学生内心之中,让学生愿意和班主任认识深入沟通交流,说实话,讲真话。举例而言,老师可以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特点、爱好、兴趣开展团队活动,文艺表演、体育比赛等等,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紧密度,缓解学生的交际压力,同时帮助学生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在班级管理中也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班级决策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此来全面贯彻落实民主管理原则,同时使学生的归属感更强,使学生的心理压力降低,心理健康度提高。此外,结合班级学生出现的各类矛盾以及心理问题,老师也需要通过集体沟通、个性化单独教导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疏导解决。
综上所述,在当前教育教学工作全面改进革新背景下,高中班主任需大力加强对以往工作的改进革新,需要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结合学生心理发展变化引进多元化的介入措施、方法、手段、机制,使学生能够在积极向上的、良好的、正确的心理状态下稳步成长,成为社会所需综合性人才、复合型人才、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嘉君. 新课程下高中班主任培育拔尖创新人才的路径 [J]. 学苑教育, 2025, (20): 7-9.
[2]赖淼. 高中班级管理中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 [J]. 华夏教师,2025, (19): 47-49. DOI:10.16704/j.cnki.hxjs.2025.19.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