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供电系统漏电保护技术优化
徐明
国能神东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陕西榆林 719315
1 煤矿供电系统漏电保护技术现状分析
1.1 现有漏电保护技术类型
在煤矿供电系统中,漏电保护技术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多种不同的技术类型,各自在特定场景下发挥着重要作用。
零序电压保护是基于电网发生漏电时会产生零序电压的原理设计的。当系统出现漏电故障,三相电压不平衡,会产生零序电压,保护装置检测到这一电压信号并达到设定阈值时,便会动作切断电源。该技术原理简单、实现成本较低,在早期煤矿供电系统中应用较为广泛,但受电网电压波动影响较大,易出现误动作。
零序电流保护通过检测漏电时产生的零序电流来实现保护功能。正常情况下,三相电流矢量和为零,漏电时零序电流出现,保护装置根据零序电流的大小判断是否发生漏电故障。相较于零序电压保护,其对漏电故障的反应更为直接,灵敏度有所提升,不过在高阻漏电情况下,零序电流较小,可能导致保护装置拒动。
零序电流方向保护在零序电流保护的基础上,增加了对电流方向的判断。它能够区分故障发生在保护区内还是区外,从而提高保护的选择性,避免非故障区域的供电中断,在复杂的煤矿供电网络中应用效果更为理想,但结构相对复杂,调试难度较大。
附加直流电源检测法是向供电系统注入直流电源,通过检测直流回路中的电流变化来判断是否存在漏电。由于直流不受交流电网中谐波等因素的影响,该方法在低阻漏电和高阻漏电情况下均能较好地发挥作用,尤其适用于中性点不接地的煤矿供电系统,但需要额外的直流电源装置,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
漏电闭锁技术主要用于设备停运时的漏电检测,当设备未启动时,该技术对其绝缘状态进行监测,若绝缘电阻低于设定值,则闭锁设备启动,防止带漏电故障运行。它能有效避免设备启动时因漏电引发的安全事故,是对运行中漏电保护的重要补充,确保了设备启动前的安全性。
1.2 技术局限性
现有漏电保护技术在选择性方面存在明显不足。煤矿供电系统通常采用多级配电方式,上下级保护装置需要通过动作时限和电流阈值的配合实现选择性动作。但实际运行中,由于电网参数复杂多变,上下级保护的动作时限难以精准匹配,当发生漏电故障时,常出现上级保护先于下级保护动作的越级跳闸现象,导致大面积停电,影响煤矿生产的连续性和安全性。
抗干扰能力弱是制约漏电保护技术效能的另一重要因素。煤矿井下环境恶劣,存在大量的电磁干扰源,如大功率电机的启动与停运、开关设备的操作等,会产生强烈的电磁辐射,干扰漏电保护装置的正常检测。
动态适应性差也是现有技术的突出问题。煤矿供电系统的运行状态时刻变化,如电缆长度的增减、负载的波动等,都会导致电网对地电容电流发生变化。而传统的漏电保护装置其保护阈值多为固定值,无法实时跟踪这些参数的动态变化,当电容电流增大时,可能使保护装置误动作;当电容电流减小时,又可能无法及时检测到漏电故障,降低了保护的可靠性。
智能化水平低限制了漏电保护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目前,煤矿供电系统的漏电保护主要依赖人工巡检来发现和处理故障,保护装置缺乏有效的故障预测与自诊断功能。当保护装置本身出现故障时,无法及时发出预警信号,可能导致漏电故障发生时保护失效。
2 煤矿漏电保护技术优化方向与关键技术
2.1 优化目标
煤矿漏电保护技术的优化目标是全面提升保护性能,具体而言,首先要提高保护的选择性,确保漏电故障发生时,只有故障所在的线路或设备被切断电源,避免越级跳闸,保障非故障区域的正常供电;其次要增强保护的灵敏度,能够准确检测到各种类型的漏电故障,包括高阻漏电和微弱漏电信号;同时要提升保护的可靠性,减少因干扰、参数变化等因素导致的误动或拒动现象;最终实现对漏电故障的精准定位与快速隔离,缩短故障处理时间,降低因漏电引发的安全事故风险,保障煤矿供电系统的稳定运行。
2.2 关键技术路径
2.2.1 选择性漏电保护优化
基于时限-电流级差配合的选择性保护策略是在现有分级保护基础上的改进。通过精确计算上下级保护装置的动作时限和电流阈值,形成合理的级差,确保下级保护在故障电流较小时先动作,上级保护仅在下级保护失效时才动作,从而避免越级跳闸。该策略需要结合煤矿供电系统的实际拓扑结构和负荷特性,进行精准的参数设定和调试,以适应不同运行工况的需求。
引入区域选择性联锁(ZSI)技术可进一步缩短故障隔离时间。ZSI 技术通过上下级保护装置之间的通信,当某一区域发生漏电故障时,下级保护装置立即向同级和上级保护装置发送故障信号,上级保护装置收到信号后延迟动作,若下级保护装置成功切断故障,则上级保护装置不动作;若下级保护装置未动作,上级保护装置则迅速动作切断电源。这种实时通信与协同动作机制,大大提高了保护的选择性和动作速度,减少了故障影响范围。
2.2.2 抗干扰与动态补偿技术
采用数字滤波算法是抑制谐波干扰的有效手段。例如,小波变换算法能够对采集到的电压、电流信号进行多尺度分解,分离出其中的谐波成分和干扰信号,提取出纯净的零序电流和零序电压信号,提高保护装置对有效信号的识别能力。自适应滤波算法则可以根据电网谐波的变化自动调整滤波参数,确保在不同干扰环境下都能保持良好的滤波效果,提升保护装置的抗干扰性能。
动态跟踪电网对地电容电流并自适应调整保护阈值,能够解决保护装置动态适应性差的问题。通过在线监测装置实时采集电网的电容电流数据,建立电容电流与电网运行参数之间的数学模型,利用模型预测电容电流的变化趋势。保护装置根据预测结果自动调整动作阈值,当电容电流增大时,适当提高阈值以避免误动;当电容电流减小时,降低阈值以保证灵敏度,使保护装置始终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2.2.3 智能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
集成多参数传感器是实现智能监测的基础。在煤矿供电系统的关键节点安装电流、电压、温度、绝缘电阻等多种传感器,实时采集与漏电故障相关的参数信息。这些传感器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将数据传输至中央处理单元,形成对供电系统运行状态的全面感知,为漏电故障的早期发现和精准诊断提供丰富的数据支撑。
基于大数据的漏电风险预警模型能够实现故障的预测与诊断。利用支持向量机(SVM)、神经网络算法等机器学习方法,对历史漏电故障数据和实时监测数据进行训练和分析,构建漏电风险评估模型。该模型可以根据实时监测的参数变化,预测漏电故障发生的概率和可能位置,并提前发出预警信号。
2.2.4 多技术融合保护方案
结合 5G 通信技术可实现漏电保护的远程监控与快速响应。5G 技术具有高速率、低时延、大容量的特点,能够实时传输大量的监测数据和控制信号。通过5G 网络,地面监控中心可以实时掌握井下供电系统的漏电保护状态,对故障信息进行快速分析和决策,并远程控制保护装置的动作,缩短故障处理时间。
引入区块链技术能够保障漏电保护数据的安全与可追溯性。区块链的分布式存储和加密算法,使得漏电故障数据、保护装置动作记录等信息一旦上传,便无法被篡改,确保了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同时,区块链的链式结构实现了数据的可追溯,便于管理人员查询故障的发生过程和处理记录,为事故分析和责任认定提供依据。
结语
煤矿漏电保护技术正从传统模式向智能化、协同化演进。通过解决选择性不足、抗干扰弱等问题,融合5G、区块链等技术,可显著提升保护性能。基于此,需持续推动技术创新与实践应用,构建更可靠的漏电防护体系,为煤矿供电安全提供坚实保障,助力煤矿行业安全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富杰.漏电保护技术在煤矿井下供电系统中的应用[J].矿业装备,2021,(06):208-209.
[2]李晓飞,刘英君,沙波,等.煤矿供电系统漏电保护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科技视界,2015,(34):5- 6+48 .
[3] 李 伟 生 . 煤 矿 供 电 系 统 漏 电 保 护 技 术 [J]. 中 国 科 技 信息,2014,(18):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