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台州葭沚老街南广场立面改造设计
曾宇杰
上海至简至美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 上海 200235
摘 要:位于浙江省台州市的葭沚老街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被周边的城市环境湮没,其南广场的新建建筑因缺乏对台州当地传统民居的文脉传承而饱受批评。笔者在立面改造设计过程中,深入台州当地踏勘,对当地民居做法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与古为新,运用现代材料和工艺,对建成建筑立面进行提升。缓解其体量过大的问题,补充了立面木构细节,提亮了街区广场色彩。本文梳理了以上的创新点,为台州葭沚老街的后续修缮利用提供了重要的实践经验。
关键词:葭沚老街;南广场;立面改造;传统民居
1 项目背景
1.1 葭沚老街历史成因与空间形态
台州,位于浙江沿海中部,是一座历经千年的历史文化名城。它不但是佛教天台宗和道教南宗的发源地,更拥有深厚的海洋文化基因,至今完好保存了临海古城墙、椒江古渡口、温岭石塘等众多相关文化遗产。而葭沚便是其中一处古渡口,相传南宋赵构南渡椒江时,曾于此停留,并设驿站;元代时,随着海运业迅速发展,葭沚成为货物的集散地;明清时期,客随货聚,逐渐形成上街、中街、下街全长830米的繁华商埠。老街两侧商贾云集、人文荟萃,不但有将军第、大夫第、罗家里、老黄家、黄家、陶家、陈家、李家等豪门古宅,更有海关1、泉漳会馆、椒江书院这些公共建筑。在葭沚老街不单发源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送大暑船”,而且还是台州第一个党组织所在地。
从葭沚和葭沚老街的历史成因,可以梳理出椒江、葭沚渡口、葭沚老街的空间关系。椒江位于北侧,从西而东入海。葭沚渡口位于椒江南岸,葭沚老街南北走向,从渡口一直往南延申。从葭沚老街鼎盛的清中叶至今,几百年的时间过去了。葭沚老街周边已经发展成台州城区,这样老街的南端便成了伸入城区内的起点。飞速的城市发展把葭沚老街给湮没起来。葭沚老街现状被工人路、黄椒路等城市主次干道割裂,老街外,是城市喧嚣的车水马龙;老街内,是残瓦旧墙下慢节奏的生活。现存内部街巷内部环境极其混乱且无人维护,不符合消防规范且无法植入新的功能,不但隐患重重,葭沚老街的格局也日益减损。
为了将葭沚老街重新融入城市发展,实现文化为根、古今辉映、产城融合的时代使命,有关部门组织编制了《葭沚水城城市设计》。在城市设计中将葭沚老街南端辟为南广场,并设计建造了相应建筑作为老街主入口。
1.2 南广场既有建筑问题分析
南广场建成的建筑有四栋,分别是文昌阁和1至3号楼2。南广场既有建筑建成后接收到了各方面的批评意见,建筑层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建筑形体上,体量僵直。四栋建筑均为混凝土结构,其柱网尺度偏向现代建筑,动辄十几米的进深失去了台州民居的灵巧。导致建筑屋面平直,尤其屋脊等台州传统民居的重点装饰构件没有采取传统做法,更加加剧平直呆板的视觉感受。
建筑立面上,缺乏细节。木饰面与门窗体系构成简单,缺乏传统民居的构造细节和逻辑关系。立面工艺粗糙,砖墙灰缝宽大,木饰面施工杂乱。
建筑色调上,阴暗沉闷。主要立面用材为木饰面、清水砖。黑灰色的木饰面和青灰色的清水砖墙使得南广场色调阴郁,和文化利用的初衷不符。
南广场既有建筑在以上各方面的诸多问题,不但很难让台州当地老百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更极大的影响了其商业价值的开发利用。导致了南广场建筑长期空置和葭沚老街后续项目开展的困难。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迎来了对南广场建筑立面的提升改造,已到达重新建立与当地民居文脉传承联系,盘活城市既有资产的目的。
2 州当地民居风貌研究
2.1 台州当地民居类型
台州当地民居从类型学角度可分为,合院式民居住宅和一字型商铺。
合院式民居又称五凤楼,因其有五处山墙而得名,由正房、厢房、倒座围合成一个封闭的庭院。这样的布局有利于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和隐私保护,同时也能够提供良好的保暖和通风条件。
一字型商铺多为两层,沿街分布。多为上住下商,建筑开间不限于奇数。商铺之间紧密贴合,充分利用土地,限定出了街道空间。
合院式民居和一字型商铺有机组合,共同构成了葭沚老街的主体。这两类型建筑都体现了台州当地的工艺特点,经过笔者多次的现场踏勘,将其装饰特点分立面、屋脊、门窗三方面介绍。
2.2 台州立面特点
台州民居的山墙,当地称“灿头”,以其多变的形式和丰富的装饰而著称。最典型的山墙形式是“观音兜”,即硬山顶屋面的封火山墙,并配有墀头,边沿常以叠涩线条修饰。随着西式建筑元素的引入,一些山墙面开始融合西方风格,采用曲线设计,在立面顶端的山花处添加柔美的雕饰,使整个山墙面呈现出华丽的曲线形态。
山墙面及屋檐线脚的装饰主要使用砖雕与蛎灰堆塑技术,题材涵盖了从传统人物、戏剧故事到生活中的动物、花草、几何图案,甚至包括海洋生物和现实生活的场景。这些装饰不仅反映了江南文化的精髓,也体现了西方建筑装饰的影响,以及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蕴。
在墀头的装饰上,同样采用了砖雕和蛎灰堆塑结合沿海地域特色的彩绘。这些装饰图案的选择非常广泛,包括人物、戏剧故事、动植物、云纹等,充分展示了居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住宅装饰的个性化追求。图案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立体的,工匠们将它们精心雕刻或绘制在山墙和檐下,展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和技术难度,同时也显示了古代台州民居建筑装饰的重要性和社会地位。
总的来说,台州民居的山墙、屋檐线脚和墀头的装饰工艺复杂精细,不仅是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代建筑技艺水平和工匠智慧的见证,至今仍然令人赞叹不已。
2.3 台州屋脊特点
台州民居的屋顶常采用硬山或悬山形式,正厢房之间的坡屋面相互交织。屋面坡度大约30度,较为平缓,且多带有举折和生起。垂檐出桷的设计使得屋角起翘明显,而屋脊装饰尤其华丽,两端常用蛎灰3堆塑成兽脊,如卷草、飞鸟或鱼类等形态。屋脊上还可见蛎灰堆塑的浅浮雕,纹饰包括花草和几何图案。少数屋脊的堆塑底座保留有当地靛蓝天然颜料的痕迹,这反映了台州传统建筑工艺的独特之处及对自然材料的应用。
2.4 台州门窗特点
台州传统民居的门与窗设计独具特色。门多采用花格木门,正屋常见的是格扇门,满铺于柱间,数量通常为六或八扇。这些门的雕刻图案丰富多样,浮雕内容常取材于古代人物故事,抹头数目(四至六)反映门的等级。近代木门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简化了花格纹。
窗户主要分为两种形式:次间窗和二楼通窗。前者位于柱间,分为三段,两侧为木板,中间设有多扇隔扇窗;后者则是平开窗。门窗一般外开。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山墙面的窗楣上还保留有灰堆塑浅浮雕装饰,其纹样包括花草、云纹及几何图案等,体现了当地民居建筑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传承。
3 民居风貌的设计融合
3.1 设计策略与原则
针对南广场四栋建成建筑的问题,我们结合成本和社会影响多方面的因素考虑设定了以下几个设计原则。
1、 以立面更新为手段,避免大拆大建和重复建设:保留原有建成建筑的结构和砌体不动,立面更新部分主要针对屋面、木饰面和门窗。
2、 以传统形式为核心,虽然采用现代材料和做法,也要以传统民居中常用的装饰符号建立与台州建造文脉的延续关系。
3、 以功能置入为目的,让葭沚有价值的文化得以彰显延续,可持续的发展,承载文化遗产(保护物质、非物质)、植入时代功能(各种产业)。
在这样的设计策略原则的基础上,我们分屋面、立面、门窗等部位进行立面更新优化提升。
3.2 屋面设计
首先是屋顶屋面曲线。
众所周知屋顶的曲线造型是中国传统民居的造型要素。台州当地民居屋顶曲线基本接近《发源》流畅自然,通常在翼角采用较大的卷翘角度,使得屋檐向上反翘,形成优美的弧线,呈现出一种轻盈飘逸的感觉,也增加了排水效率,适应了当地多雨潮湿的气候条件。但在保留原有混凝土屋面的前提下,立面更新优化无法对屋面曲线进行优化,而是通过屋脊构造进行弥补。通过屋脊堆塑,达到中间低两边高的造型效果,从而在视觉上接近采用选线屋面的传统民居。
其次是屋脊装饰。
屋脊灰塑造型作为台州民居最核心的装饰造型建筑构件,我们在设计时最大限度的汲取了台州当地民居的既有做法,达到了原汁原味,古为今用的效果。正厅主屋面正脊采用精致凤凰脊饰,其余正脊采用简约凤凰脊饰,其余屋脊堆朔采用当地光焰纹吉祥图案,“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意寓台州历代重文重教。檐口根据屋面位置的不同,通过在混凝土屋面板下方增设飞椽的做法增加挑檐距离。椽子间距200,采用南方松中碳处理,面层先刷油性防火清漆,后刷进口保护油性清漆三底二面,达到B1级耐火极限。
3.3 立面设计
立面一方面采用浅色木饰面替代原本的深色木饰面,并增加木构件其细节;另一方面将部分清水砖墙粉白,避免墙面过于厚重,部分墙体采取木墙裙。
在立面提升设计中,我们通过选择浅色木饰面,并将这种材料作为立面上的活跃因素,为南广场四栋建成建筑带来轻松而活跃的氛围。这种潮流方式不仅能够提升视觉上的愉悦感,还能够帮助商业相关业态的引入。浅色木材的自然质感和温暖色调,使它成为创造温馨和谐空间的理想选择。
为了丰富补充木饰面的相关细节,设计上采用了多种手法来强化木饰面。例如,在墙面下端设置了木墙裙,这不仅增加了立面的层次感,还能起到保护墙体的作用。而在门窗周围采用的木抱框,则进一步强调了这些关键部位的重要性,同时增强了室内外空间的过渡美感。此外,檐下的装饰木柱、牛腿等元素,不仅是美学上的点缀,也是对传统建筑文化的致敬,它们以一种细腻的方式展现了历史的痕迹。木柱、木梁等虽然主要作为装饰性构件,但为了保证安全稳固,也必须通过膨胀螺丝与混凝土框架结构紧密连接。对于某些无法直接固定的部位,则需要增设混凝土构造柱或过梁,以确保整体结构的安全性。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斗拱、月梁、牛腿、连檐木以及各种木雕装饰构件,均选用了非洲柚木制作。这种木材以其优良的耐久性和稳定性著称,含水率被严格控制在18%以内,确保其长期使用不会因为环境变化而变形或损坏。木雕图案的设计和雕刻技艺则遵循当地的传统风格,所有木雕部分都采用了深浮雕的形式,雕刻深度超过1厘米,以保证图案清晰可见且具有立体感。
一整套木饰面系统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重要的是它契合了传统民居砖木结构的受力体系,从立面肌理上传承了葭沚老街的历史文脉。其他粉白墙面采用仿石灰石质感外墙白色涂料作为外墙面层,较传统石灰粉材料使用年限更长。
3.4 门窗设计
门窗则在保留铝合金门窗的前提下,增加了从传统民居中取材的窗花纹样。
原有铝合金门窗如果拆除将破坏砌体边缘,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我们采取的方式是在已经安装好的铝合金门窗外侧增加一层铝合金窗花。窗花造型取材自台州传统民居门窗中的的经典符号。门窗上常见丰富的雕刻装饰,题材广泛,包括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动植物形象等。例如,以以精致的雕花板闻名的仙居的交条八卦窗,以圆润流畅的线条著称的天台一根藤花窗。这些雕刻不仅是艺术品,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寓意和社会价值观。
色彩方面原有铝合金门窗框颜色暗沉,我们通过设置木制门窗抱框减少其裸露在外的面积,以求和更新后的立面更加和谐。
4 总结与展望
葭沚老街南广场的四栋既有建筑经过以上的立面优化手段,效果有了明显的提升。形体上体量过大的问题,通过屋脊的曲线造型得到了缓解;立面上细节缺乏、色调沉闷的问题,通过木饰面的更新提亮、增加木构细节得到了解决。最后的效果得到了业主、台州当地专家和市民的一致好评。
经过立面提升改造后的葭沚老街南广场,同步也进行了景观氛围、灯光亮化的相关配套的提升。在引进相关非遗商铺后已经向公众开放运营。为后续葭沚老街进一步的保护更新利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潘玥. 海门老街再生工程设计,台州,浙江[J]. 世界建筑,2022(10):42-46.
[2] 刘烈雄. 东南沿海历史城镇风貌保护与利用初探——以台州市椒江区"海门老街"为例[J].小城镇建设,2008(6):85-89.
[3] 林飞傲,鲁玫,章毅,等. 台州椒江近代开埠建筑空间类型研究——以"海门老街"为例[J].台州学院学报,2020,42(3):50-56,61.
[4] 陈萱. 海门老街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J]. 科学中国人,2014(19):54-55.
[5] 方柔嘉. 传承与变貌——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葭沚“送大暑船”民俗为例[J].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19,4(7):136-138.
注释
1 浙海关15处口址(分口)之一
2 其中1号楼建筑面积2358.27㎡,2号楼建筑面积2592.65㎡,3号楼建筑面积1542.48㎡,文昌阁建筑面积315㎡;合计6808.40㎡。
3 蛎灰,也称为蚝壳灰或牡蛎壳灰,是通过煅烧牡蛎壳(即蚝壳)制成的一种建筑材料。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当牡蛎壳在高温下煅烧时,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氧化钙(CaO),也就是生石灰。这种材料在中国南方沿海地区,尤其是广东、福建和浙江等地的传统建筑中有着悠久的应用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