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太行根据地冬学运动看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的实践逻辑
薛南
山西太行干部学院
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始终将“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贯穿于社会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之中。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且通过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探索其现实转化路径。太行根据地冬学运动作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领导下的群众性教育活动,以扫盲识字为载体,以政治动员为目标,以文化赋能为手段,生动诠释了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从理论建构到实践落地的逻辑进程。在新时代重新审视这一历史实践,不仅有助于深化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历程的认识,更能为当前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教育公平提供历史镜鉴。
一、理论基点: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的教育维度
马克思深刻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这一论断揭示了教育在无产阶级革命中的双重使命:既要破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桎梏,又要培育“全面发展的人”。列宁在十月革命后面对文化落后的现实困境,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他提出“文盲站在政治之外”的著名论断,深刻揭示了教育普及与政治参与的辩证关系,直指教育与人民政治主体性的本质联系。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下,教育始终被视为实现人民解放与社会进步的根本性实践,它既包含对教育工具属性的深刻认知——通过扫除文盲实现政治参与权的普遍化,也蕴含着对教育本质属性的价值追问——通过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这种双重维度使教育超越了单纯的知识传授功能,成为联结个体解放与社会革命的核心纽带。其根本特质就在于鲜明的人民立场,教育权从少数人的特权转变为全体劳动者的基本权利,教育目的从培养统治阶级附庸转变为塑造新社会建设者。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开展的教育实践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教育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根据地教育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的重要实践载体。马克思主义教育观强调教育的社会性、阶级性以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本原则,而根据地教育实践在吸收这一理论内核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农村革命斗争的现实需求进行了创造性转化。面对根据地物质匮乏、群众文化水平低下且革命形势紧迫的特殊环境,教育体系突破传统知识本位的桎梏,构建起以政治启蒙、生产技能和军事训练为核心的教育内容体系。通过冬学运动、识字班、夜校等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将革命理论转化为农民可理解的通俗话语,使教育成为传播革命思想、动员群众参与的重要渠道,实现了教育对象从精英到大众的根本转变。
二、历史场域:太行冬学运动中人民立场的三重实现
抗战爆发后,太行根据地作为华北抗战的前线,根据地人民对统一战线的理解和抗战形势的认识、在群众中树立抗战胜利的信心成为根据地政府急需解决的难题。因此,在太行根据地的广大农村,冬学运动有序地开展,并在教育理念的本土化重构、教育组织的革命性再造、教育成效的多维辐射三方面卓有成效。
第一,教育理念的本土化重构。马克思主义教育观强调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但在中国农村的具体环境中,这一原则需要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路径。太行根据地创造性地将识字教学与军事训练、生产技能传授有机统一。冬学运动中开设的珠算课程不仅教授计算技能,更融入减租减息政策讲解;卫生常识课结合战地救护知识,使教育直接服务于革命斗争需要。这种教育功能的复合性重构,使马克思主义教育观获得了具体的实践形态。
第二,教育组织的革命性再造。冬学运动打破了传统私塾与学校的空间局限,创造出“田间课堂”“炕头教学”等新形式。比如农会小组、佃户小组、纺织组等,从组织上把冬学和实际工作相结合。另外,还有大小冬学、巡回冬学、一揽子冬学、流动冬学等方便群众的组织形式。这种弹性化的教育时空安排,既尊重农业生产规律,又适应战争环境需要,形成流动性与固定性相结合的教学网络,使教育深入根据地各个角落。教育组织形式的革新,本质上是对农村社会时空结构的革命性改造。
第三,教育成效的多为辐射。冬学运动产生的社会效应远超教育范畴。冬学不局限于青壮年,男女老少还有失学儿童均参与听课,这种政治启蒙与文化启蒙的同步推进,使教育成为社会变革的启动机。抗战胜利之后,民众学校的数量出现了显著的增长,而这正是在抗战期间打下的坚实基础。1946 年上半年,太行区的 40 个县共计有 15000 所民校(这些学校大多由冬学转变而来),平均每个行政村拥有两所,入学人数高达 105 万(当时全太行区的人口为 500 万)。尤为关键的是,冬学在支援抗战、推动生产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立下了赫赫功绩,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三、当代启示
太行根据地的教育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中国化不是简单的理论移植,而是立足中国大地的主体性创造。冬学运动通过教育理念、组织形式、实践路径的全面创新,将马克思主义教育原理转化为改变中国农村社会的现实力量。这种扎根实践、服务群众的探索,不仅塑造了根据地教育的独特形态,更为新时代教育发展提供了历史启示:教育的生命力永远在于与人民实践的深度结合。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第二批太行精神专项研究课题:“太行精神与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研究”(编号:THJS2024Q26)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