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少先队活动实践路径研究

作者

陈乐洁 刘明山 程芳

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少先队活动开展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少先队活动作为学校教育的一种形式,又承担着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的责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少先队活动既赋予优秀传统文化以时代价值,又能助力少先队组织培养能担大任的社会主义新人。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走进少先队活动的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少先队活动具有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育人价值。在新时代德育工作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少先队活动体系,既能构建多维立体的德育实践平台,又能形成双向赋能的教育新格局。这种有机融合的教育模式具有双重教育价值。

(一)有利于培养少年儿童的爱国主义情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大量的爱国主义情感,少年儿童在学习这些传统文化的同时,这些爱国主义情感就会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渗透在少年儿童心灵深处。少先队活动作为开展少先队教育的核心载体,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展现出显著的育人价值。这种教育创新路径不仅能够拓展少先队活动的教育资源库,更能通过沉浸式学习场景的构建,深化少年儿童对中华文明精髓的认知和理解。在参与传统节日主题实践、非遗技艺体验、经典诵读等特色活动的过程中,少年儿童得以在具象化的文化情境中感知民族精神脉络,逐步培育起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由文化认知到情感共鸣的升华过程,既能够涵养青少年的家国情怀,又能通过具身化实践将抽象的文化符号转化为内在的价值认同,使民族自尊心与国家自豪感的形成植根于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最终实现传统文化传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深度融合。

(二)有助于提高少年儿童的道德修养

这种以道德为本位的文化传统,在新时代少先队教育中获得了创造性转化。作为党团队一体化育人链条的“最初一公里”,少先队组织始终肩负着培根铸魂的特殊使命。《关于构建新时代少先队社会化工作体系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要“强化实践育人,推进少先队组织教育、自主教育、实践教育深度结合”。在具体实践中,各级少先队组织通过构建“三维一体”教育框架:在认知维度,系统开设中华道德故事会和传统美德微课堂,将《论语》《孟子》中的经典论述转化为少年儿童听得懂的成长密码;在体验维度,创新设计“我们的节日”主题队日、非遗小传人等研学活动,让队员在包粽子、习礼仪、诵经典的具身化实践中,实现道德认知向价值认同的转化;在践行维度,建立“红领巾志愿服务岗”“社区文明小使者”等实践平台,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传统智慧转化为扶危助困的具体行动。

(三)有助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少先队活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一种教育的新途径,改变了过去枯燥无味的说教形式,通过举办各种实践活动让少年儿童在实践中,在游戏中把握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知识、情感、道德在实践活动中不断走向成熟,并且外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因此必须重视把少先队活动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开展贴近儿童生活实际和能激发儿童浓厚兴趣的活动,提高传统文化育人质量。在具体实施层面,教育工作者将《论语》《弟子规》等典籍中的道德规范转化为“二十四节气主题探究”“传统美德故事创编”等实践课程,借助 AR 技术还原古代礼仪场景,开发“孔融让梨”等情景模拟游戏,使抽象的伦理规范具象化为可感知、可体验、可践行的成长阶梯。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走进少先队活动的实践路径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实现与少先队活动很好的融合,必须科学设计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即符合时代特点,又符合少年儿童自身发展阶段。同时发挥好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作用,并建立有效的评价监督机制,激发各主体的积极性。

(一)科学设计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要符合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也要遵循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根据少先队中的小队、中队、大队的不同阶段,不同发展特点分级教育。我国在 2012 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发行的一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各省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针对不同年龄的少年儿童研发编写不同传统文化课本和读物,规划设计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内容。各级各类学校可以根据不同的地域特色和风土人情,在坚持教育行政部门的原则下,合理的运用不同地域特色,研发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二)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共青团中央、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少工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意见》。辅导员是少先队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辅导员自身专业性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少先队活动的能否顺利完成。因此必须加强师资力量建设,要对少先队辅导员进行传统文化课程的定期培训和考核,对于成绩优异者进行奖励和宣传,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加强校外辅导员队伍建设,鼓励支持校外有传统文化底蕴的人才担任中小学少先队辅导员。

(三)加强阵地建设

学校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通过少先队开展一些弘扬传统文化的活动,将传统文化牢记于心,与经典为伍,与圣人同行,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环境。家庭方面,父母要有意识地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和孩子一起观看传统文化的节目,游览传统文化深厚的景点,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喜欢上传统文化。社会要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教育和行政部门要多颁布一些传统文化刊物,组织各地传统文化教育经验交流活动,丰富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宣传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四)建立有效的评价监督机制

建立有效的评价监督机制,既能够保证少先队活动顺利进行,也能激发广大师生参与的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这个评价机制包括对辅导员专业素质和对学生各方面的专业评价。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科学制订少先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评价规范体系,把少先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情况纳入学校办学质量和教育现代化评估体系当中去。

基金项目:“韶关市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协同创新中心”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1XJKYPT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