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颈动脉斑块稳定性评估指标及其与脑血管事件风险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

李永兴

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吴门桥街道南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科室:全科

引言:缺血性脑卒中是我国成人致残和致死的首要原因,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和高经济负担的特点。大量研究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仅是脑卒中的重要病理基础,更是可干预的关键环节。传统上,颈动脉狭窄程度被用作评估卒中风险的主要指标,然而近年来研究发现,部分轻中度狭窄患者发生脑梗死,而重度狭窄者却长期稳定,提示斑块的“稳定性”比狭窄程度更能反映其致病风险。

1.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为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于 2024 年 1 月至 2025 年 1 月在本中心及医联体医院影像科开展,旨在评估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相关指标与脑血管事件风险的关系。共纳入 150 例经颈动脉超声确诊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年龄 ⩾40 岁,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包括:近3 个月内发生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急性感染或免疫性疾病。

所有患者在入组时完成以下评估:(1)临床资料收集:记录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血脂异常等危险因素;(2)颈动脉超声检查:采用高频探头( 7-12MHz ),由两名经验丰富的超声医师盲法评估斑块位置、厚度、回声特征(均质/ 低回声)、表面是否规则及有无溃疡;(3)高分辨率 MRI(HR-MRI):使用3.0T 磁共振扫描仪,重点评估纤维帽完整性、脂质坏死核大小、斑块内出血(IPH)和正性重构;(4)实验室检查:采集空腹静脉血,检测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敏 C 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等指标。

根据HR-MRI 结果结合超声特征,将斑块分为“稳定”与“不稳定”两类:符合低回声、纤维帽破裂、IPH、大脂质核( > 斑块体积 40% )中≥ 2 项者定义为不稳定斑块。所有患者随访 6–12 个月,主要终点为缺血性脑卒中或 TIA的发生,通过门诊复查、电话随访及病历系统核查确认,事件由两名神经科医师独立判定。

2.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 150 例颈动脉斑块患者,平均年龄( 67.3±8.5 )岁,男性 98例( 65.3% )。随访 6–12 个月,中位随访时间 10.2 个月,共 18 例( 12.0% )发生脑血管事件,其中缺血性脑卒中14 例,TIA 4 例。

在影像学特征方面,事件组患者更常表现为不稳定斑块特征。HR-MRI 显示,事件组中斑块内出血(IPH)检出率为 66.7% (12/18),显著高于非事件组的 22.7% (30/132)( χ2=18.34 , P<0.001 );纤维帽破裂发生率为 72.2% (13/18)vs 31.8% (42/132),差异显著( P<0.001 )。超声检查结果显示,事件组低回声斑块比例达 77.8% (14/18),明显高于非事件组的 37.9% (50/132)( P<0.001 )。

血清标志物分析显示,事件组 hs-CRP 水平为( 4.8±2.3 ) mg/L ,显著高于非事件组的( 2.6±1.7 ) mg/L (t=5.42, P<0.001 );LDL-C 水平为( 3.9±0.9 )mmol/L vs( 3.2±0.8 )mmol/L( P<0.01 )。两组在年龄、高血压、糖尿病等传统危险因素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多 因 素 Logistic 回 归 分 析 显 示,IPH( , 95%CI :2.12–15.18,P=0.001 )、低回声斑块( OR=3.89 , 95%CI :1.45–10.42, P=0.007 )、 hs-CRP>3 mg/L (OR=3.21,95%CI :1.23–8.36, P=0.017 )和 LDL-C >3.4mmol/L ( OR=2.95 ,95%CI : 1.18-7.38 , P=0.021 )是脑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

ROC 曲线分析显示,联合影像与生化指标( IPH+ 低回声 +hs-CRP+ LDL-C)预测脑血管事件的 AUC 为 0.87( 95%CI : 0.81-0.93 ),显著高于单一指标(如IPH 的 AUC=0.76 ,LDL-C 的 AUC=0.68 )( P<0.05) 。

表1 :两组患者基线特征及影像学指标比较

3. 讨论

本研究通过对 150 例颈动脉斑块患者的前瞻性队列分析发现,斑块内出血(IPH)、纤维帽破裂、低回声斑块、hs-CRP 升高及LDL-C 水平增高是未来6–12个月内发生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多模态指标预测脑血管事件的AUC 达 0.87,显著优于单一指标,提示整合影像与生物标志物的评估体系更具临床价值。

本研究结果显示,IPH 和纤维帽破裂是预测事件最强的影像学特征,这与HR-MRI 作为斑块成分“金标准”的地位相符。IPH 提示斑块内新生血管破裂或红细胞渗出,是斑块不稳定的重要标志 [1] ;而纤维帽变薄或破裂则直接增加血栓形成风险。超声检测的低回声斑块反映了脂质核心较大、纤维成分较少,与易损斑块高度相关,且操作简便、成本较低,适合在基层推广。因此,尽管HR-MRI 精度高,但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结合超声特征仍可有效识别高危人群。

血清标志物方面,hs-CRP 和 LDL-C 的独立预测作用进一步验证了炎症与脂代谢异常在斑块进展中的核心地位。慢性炎症促进斑块内巨噬细胞浸润和基质降解,而持续升高的LDL-C 则加剧脂质沉积,两者共同驱动斑块向不稳定状态演变 [2]。本研究中传统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未进入最终模型,可能与患者普遍接受基础治疗、危险因素控制较好有关,提示在现代管理背景下,应更加关注靶器官损害的直接评估。

本研究的优势在于采用前瞻性设计,整合多种评估手段,并以临床终点为结局。但仍有局限:样本量相对较小,单中心研究可能影响外推性;HR-MRI 检查费用高、耗时长,限制其大规模应用;随访时间较短,长期风险预测能力有待验证。

参考文献

[1] 张卉, 段开诚, 胡启飞, 等. 股总动脉斑块稳定性和颈动脉斑块最大厚度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预测价值 [J]. 陕西医学杂志 , 2024, 53 (08): 1065-1068.

[2]孙庆. FAR与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及稳定性的相关性研究[D].川北医学院 , 2024.

[3] 魏建辉 . 特异性巨噬细胞亚群分布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及其临床预测价值评价 [D]. 河北医科大学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