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市政工程施工管理常见问题及解决措施研究

作者

严磊

文山土投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市 663000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市政工程建设任务日益繁重,其施工管理的重要性愈加凸显。施工管理作为连接项目设计、施工、监理与验收等各环节的关键纽带,若管理不到位,极易引发质量、安全、进度等多方面的风险。现实中,部分市政工程项目在管理过程中仍存在组织协调不力、监管机制薄弱、信息化水平低等问题。本文旨在从施工管理的实际出发,分析常见问题的成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为提升市政工程整体管理效能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1 市政工程施工管理的主要内容与管理要求

1.1 施工进度计划与资源配置管理:施工进度计划与资源配置管理是市政工程顺利推进的基础。在项目启动前,需依据工程规模、复杂程度及工期要求,运用甘特图、关键路径法等工具编制科学的施工进度计划,将工程分解为多个子项目和具体施工节点,明确各工序的先后顺序与时间节点。例如,在城市地铁建设中,需精准规划盾构区间掘进、车站主体施工等关键工序的时间安排。资源配置方面,根据进度计划合理调配人力、材料和机械设备,如在道路施工高峰期,及时增加作业班组、调配沥青摊铺机等设备,避免因资源短缺导致工期延误。同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实际施工情况及时优化进度计划与资源分配,确保工程按时交付。

1.2 工程质量控制与技术管理:工程质量控制贯穿市政工程施工全过程。从原材料采购环节严格把关,对钢筋、水泥等主要材料进行进场检验和抽样检测,杜绝不合格材料进入施工现场。在施工过程中,对关键工序实施全过程监控,如在桥梁桩基施工中,通过超声波检测等技术确保桩基质量。技术管理方面,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研究施工图纸和技术规范,针对复杂工程制定专项施工方案,如深基坑支护、大跨度桥梁施工等需进行专家论证。同时,加强技术交底工作,确保施工人员掌握施工工艺和质量标准,通过定期的质量检查和验收,及时发现并整改质量问题,保障工程质量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标准。

1.3 安全文明施工与环境保护管理:安全文明施工与环境保护是市政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安全管理上,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设置安全警示标识,对高空作业、有限空间作业等危险作业进行重点管控,定期开展安全培训和应急演练,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文明施工方面,规范施工现场布局,设置围挡、冲洗设备等,保持施工场地整洁有序。环境保护管理要求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施工扬尘、噪声和废水排放,如在道路施工中采用洒水降尘、设置隔音屏障等,减少施工对周边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影响,实现绿色施工,维护城市良好形象。

2 市政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2.1 施工组织混乱与管理制度不完善:部分市政工程项目存在施工组织混乱的现象,缺乏科学的施工组织设计,各工序之间衔接不畅,导致窝工、返工问题频发。例如,在老旧小区改造工程中,水电改造、道路铺设等工序未合理安排,造成重复开挖和资源浪费。管理制度方面,存在制度不健全、执行不到位的情况,缺乏明确的施工流程规范和奖惩机制,管理人员对违规行为监管不力,导致施工过程随意性大。同时,管理制度更新滞后,无法适应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需求,难以有效指导施工现场管理工作,影响工程建设效率和质量。

2.2 质量控制体系不健全,验收标准不统一:一些市政工程质量控制体系存在漏洞,缺乏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施工过程中,质量检查流于形式,对隐蔽工程、关键部位的验收不严格,导致质量隐患未能及时发现和处理。此外,不同项目或施工单位之间验收标准不统一,部分单位为追求进度降低质量要求,造成工程质量参差不齐。例如,在排水管道施工中,部分管道接口处理不符合规范,导致后期渗漏,影响排水功能和周边环境,损害城市基础设施的可靠性和耐久性。

2.3 安全管理落实不到位,责任划分模糊:安全管理是市政工程施工中的薄弱环节。部分施工单位安全意识淡薄,安全投入不足,施工现场安全防护设施不完善,如脚手架搭设不规范、临时用电存在安全隐患等。安全管理制度执行不力,安全检查和隐患整改不及时,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走过场,导致施工人员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不足。同时,安全责任划分不明确,各部门、各岗位之间相互推诿责任,一旦发生安全事故,难以追究相关人员责任,无法有效遏制安全事故的发生,给施工人员生命安全和工程建设带来严重威胁。

3 提升市政工程施工管理水平的对策建议

3.1 建立健全施工管理制度与责任体系

要提升市政工程施工管理水平,需建立健全科学完善的施工管理制度。制定涵盖施工组织、质量控制、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详细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明确各岗位人员的职责和工作标准,形成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体系。建立严格的奖惩机制,对遵守制度、表现优秀的人员给予奖励,对违规操作、失职渎职的人员进行严肃处罚,确保制度有效执行。同时,定期对管理制度进行评估和更新,使其适应工程建设发展的新要求,为施工管理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3.2 推进信息化手段在施工管理中的应用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是提升市政工程施工管理效率和水平的重要途径。引入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实现对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营全过程的可视化管理,通过三维建模和模拟施工,提前发现设计和施工中的问题,优化施工方案。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搭建智慧工地管理平台,对施工现场的人员、材料、设备、进度、质量、安全等进行实时监控和数据分析,实现施工管理的智能化和精细化。例如,通过安装传感器实时监测混凝土浇筑温度和强度,自动调整养护措施,提高施工质量和管理效率。

3.3 强化人员培训与项目全过程监管机制

加强施工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的培训是提升施工管理水平的关键。定期组织管理人员参加业务培训和学习交流活动,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方法,提高其专业素质和管理能力。对施工人员开展技能培训和安全教育,使其掌握施工工艺和安全操作规程,提高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同时,建立项目全过程监管机制,加强对工程建设前期策划、施工过程和竣工验收等各环节的监督管理,引入第三方监理机构,充分发挥其专业监督作用,确保施工过程规范有序,工程质量和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推动市政工程施工管理水平全面提升。

4 结语

市政工程施工管理作为保障工程顺利实施的核心环节,必须从制度建设、技术手段、人员管理等方面全面提升。通过强化施工组织、完善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引入信息化管理工具等措施,能够有效规避施工过程中常见问题,提升项目整体效能。未来,应持续推动施工管理模式的创新与优化,以适应城市建设的高质量发展要求,打造安全、规范、绿色、高效的市政工程建设环境。

参考文献

[1]陈建军.《市政工程施工管理常见问题及对策研究》[J].市政技术,2023(03):56-59.

[2]王丽.《市政工程项目质量控制中的问题与优化路径》[J].建筑经济,2022(08):72-75.

[3]张涛.《市政施工管理中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及其成效分析》[J].建设管理现代化,2023(06):48-52.

[4]刘敏.《市政工程安全管理问题及改进措施探讨》[J].工程建设与管理,2022(10):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