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回族供应链产品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

陈玲玲 王红霞

华北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河北廊坊 065201

【摘要】围绕回族产业生产模式,产品需求特性及其独特性,聚焦影响回族产品需求的关键因素展开分析。研究明确建立融合文化要素、区域特征与政策变量的综合分析框架,将具体因素与回族产品需求预测结合解析,最终考虑到多维变量耦合的预测场景、因子交互作用,构建灰色关联模型,配合选取实证数据、多维校验,从而优化模型,不仅强化了回族供应链产品需求管控,更将实践成果成功整合至回族地区产业供应链理论体系,推动回族地区产业供应链物流发展。

【关键词】回族地区;供应链产品;需求预测;影响因素;挑战

项目支持:中国物流学会、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课题计划(2023CSLKT3-018)

0 引言

2025年3月,国家民委联合财政部印发关于加强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少数民族发展任务)项目管理的通知,明确指出各地要突出资金支持重点,认真谋划筛选少数民族发展资金项目,支持民族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2024年中央财政少数民族发展资金74亿元已全部下达至28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有关县(市、区、旗),重点支持民族地区改善乡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民族手工业、民族文化旅游等富民增收特色产业。例如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产业体系提质升级,包括建设“七大产业基地”、打造“十条产业链”,支持传统优势产业的升级改造,鼓励发展绿色、智能化的现代化产业,为回族特色产品的生产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产业环境支持。

1回族产业生产模式分析

回族产业制造形态的核心仍以传统家庭作坊为主导,这种小规模分散化生产架构承载着手工技艺的代际延续,具体生产模式关联图如下所示:

可见,当现代供应链体系逐步渗透产业领域时,部分企业虽尝试构建标准化生产框架,却在运营效能与成本优化层面遭遇双重制约。宗教文化特质对制造过程产生实质性约束,例如清真食品加工需严格遵循教义规范,客观上形成较常规食品更为繁琐的工艺体系。区域经济梯度分化进一步催生差异化发展格局:经济活跃带的企业已深度嵌入现代市场网络,而边远地域仍维系着传统供销链路。针对产品溯源的特殊需求,供应链需构建多维监控机制,这种透明化要求既重塑了生产环节的配置方案,也催生出新型成本核算模型。在农产品流通领域,跨区域冷链网络的建设成效直接影响产品溢价能力与终端消费体验,然而协作主体间的资源适配困境仍制约着冷链效能的充分释放。多维要素的交织作用使回族生产体系呈现出独特的复杂性,为供需匹配与供应链协同带来非标化挑战。因此,针对回族供应链产品需求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有利于发挥回族供应链产品效能,完善回族地区产业供应链物流体系。

2产品需求特性及其独特性

回族产品的需求特征植根于民族文化传统与生存环境,展现出鲜明特征。作为典型代表的清真食品消费模式,既反映市场选择规律,更受制于宗教教义约束体系。以清真食品为例,其产销全过程需严格遵循哈拉认证体系,从原料筛选到终端配送各环节均形成特定操作标准。特定宗教节庆期间形成的消费高峰尤为突出,开斋节与古尔邦节期间激增的订单量对供应链弹性构成持续性考验。经济地理分布的不均衡导致消费偏好分化:城镇化区域倾向品质化、多元化的商品选择,欠发达地带则优先考量基础供给保障,这种空间异质性显著提升需求分析难度。在供应链架构中,宗教合规性保障与区域需求平衡构成双重约束条件。消费升级趋势与产业政策调整形成双重驱动:养生理念普及催生低糖清真食品新赛道,同时专项扶持措施有效激活市场潜能。这种多维变量的交织作用导致传统预测模型出现适应性局限,亟待建立融合文化要素、区域特征与政策变量的综合分析框架(见回族产品需求综合分析框架图),从而实现决策支持效能的提升。

3影响回族产品需求的关键因素

3.1 文化因素对需求的影响

回族产品需求受多重文化要素制约,其中宗教规范对消费行为产生决定性影响。作为核心消费品类,清真食品的生产消费需严格遵从伊斯兰教法规范,该规范不仅限定原料筛选与加工标准,更深度作用于消费选择过程。以宗教节日为例,清真食品消费量呈现周期性激增,要求供应链建立敏捷响应机制来应对市场波动。随着饮食文化与健康理念的持续演进,消费群体对优质健康食品的诉求不断提升,这要求供应链系统在灵活性及需求预判精度方面实现同步升级。其中,文化要素的多元特征构成预测难点,地域性文化实践差异可能引发需求评估误差。在开发需求预测模型过程中,必须系统分析文化变量的动态特征及其市场传导效应,从而提升模型的预测效能与场景适配性。

3.2 经济因素对需求的影响

经济要素显著影响着回族产品的市场需求,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更强化了这一作用机制,结合第2部分内容可知,经济发达区域的消费群体更偏好具有高附加值的清真食品,相比之下,欠发达区域消费者则表现出对价格敏感度的显著差异。这种空间异质性使得需求结构呈现多维特征,极大提升了市场预测的复杂性。财政政策的定向调控直接作用于消费端,例如税收优惠政策与专项补贴措施对特定品类产生的消费激励效应。当面临经济波动与市场不确定性时,需求稳定性面临严峻挑战,特别是在全球经贸环境不稳定的情况下,要求相关供应链构建更具弹性的响应机制。例如居民收入梯度的变化直接塑造着消费选择模式—高收入阶层普遍重视产品的品质认证与健康属性,而基础性消费群体则优先考虑产品的经济性特征。这种动态演变特性要求需求预测模型必须建立持续迭代机制,通过参数动态校准来维持其决策支持效能。

3.3 政策因素对需求的影响

政策环境在回族产品需求中扮演关键角色,尤其在供应链管理环节,其调整常直接引发市场波动。以清真食品认证体系或跨境贸易条款的修订为例,这类制度性变化会即刻重构消费选择模式,从而波及供应网络的稳健性。面对供应链间日益加剧的竞争态势,须构建具备开放性、响应速度及弹性调节特征的管理框架。不同地域的制度安排差异可能催生需求的空间异质性—部分区域通过产业扶植政策激发清真产品消费潜力,而另些地区则以限制性措施弱化市场动能。这种制度变迁的持续演进显著提升了需求预测难度,尤其对于跨区运营的供应网络而言,运营主体须构建动态响应机制以化解政策更迭引发的风险变量。政策框架的不稳定特质易加剧供应链节点间的协同困境,例如生产安排与仓储管控的衔接失调,最终制约全链条运营效能。

3.4 市场因素对需求的影响

市场因素对回族产品需求的影响具有多维度特征,消费者偏好构成核心驱动力。健康消费潮流盛行背景下,清真食品的品质标准显著提升,直接催化了高端产品市场扩容。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实施差异化战略成为企业满足多元需求的必然选择,但这客观上加大了需求预测的难度。突发公共事件(如疫情)对供应链物流产生显著影响,特定时期冷链物流需求呈现非规律波动,破坏产品需求稳定性,而且大宗商品价格周期性波动对原料成本具有传导效应,迫使企业建立弹性生产机制以适应市场动态。多重要素交互作用下,构建精准需求预测模型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系统性挑战。

4回族供应链产品需求预测的挑战与机遇

库存调控机制与市场价格震荡对回族供应链需求预测起到双重作用。其中库存量这一关键影响因素,直接关联供货效能:过量储备易造成资源冗余,短缺状态则难以匹配实际需求,在宗教节日等高峰期凸显。定价体系的非稳态特征进一步放大了系统复杂性,特定区域消费者对定价变动敏感度较高,其消费决策易随价格波动而改变,继而冲击整体需求曲线的平稳性。宗教合规性要求叠加市场需求的快速迭代,对预测模型提出了双重标准:既需保持算法灵活性,又要确保输出精度。地域经济梯度带来的消费分层与政策时效特征,共同构成预测系统的影响因素。消费倾向呈现明显区隔:经济发达区域侧重品质参数,偏远地带则显现价格弹性特征。当认证体系迭代或贸易壁垒重构时,政策杠杆往往引发市场格局突变。以某地清真食品产业为例,政策倾斜曾引发需求井喷,而后续政策调整则导致市场急剧收缩。此类非线性演变规律,要求预测工具具备动态响应机制。

针对多维变量耦合的预测场景,灰色关联模型通过因子交互作用解析展现独特优势。该方法在数据采集与治理环节存在明显瓶颈,特别是偏远区域常面临数据质量缺陷与信息完整性缺失。当消费者健康意识发生结构性转变时,文化参数的持续嬗变可能引发模型输出偏差。回族供应链产品需求预测建模须构建多维校验矩阵,通过实证数据反复优化模型。

5结论

本研究重点阐述影响回族产品需求的关键因素以及回族供应链产品需求预测注意事项:系统分析文化变量的动态特征及其市场传导效应,从而提升模型的预测效能与场景适配性;建立持续迭代机制,通过参数动态校准来维持回族供应链产品需求预测决策支持效能等,聚焦加强回族供应链产品需求预测管理,为建立产业供应链产品需求预测和计划体系打下基础。当前研究存在方法论层面的局限,主要采用定性分析方法,后续拟融合定量研究范式,构建回族供应链产品需求指标体系及需求预测模型,并开展实证检验。

参考文献

[1]郝青松等.产品订单分析与需求预测设计[J].数学建模及其应用, 2023(12).

[2]弋泽龙;张慧君;付业林;黎建强.需求不确定与竞争性市场下平台供应链融资的决策研究[J].运筹与管理, 2023(11).

[3]杨瑞鹏等.不确定需求下考虑价格和服务双重竞争的供应链决策[J].系统管理学报, 2025, 34(02).

[4]李正艳. CIMS环境下供应链管理系统的研究[D]. 昆明理工大学, 2002.

[5]雷蕾,吴洁,李淑敏.新冠疫情背景下贵阳农产品冷链物流需求预测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 2022, 61(18):191-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