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科技馆展览从科普传播到生态价值观构建的转型路径

作者

顾赛赛

上海市崇明区科技馆

1 引言

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不断深化且公众环境意识持续增强的态势下,科技馆作为生态科普教育的重要载体,其展览功能从单纯的知识传递逐步拓展至价值观培育这一更高层面;鉴于生态议题所具有的复杂性与跨学科性,科技馆展览内容的系统性、表达方式的多样性以及受众体验的深度都被提出更高要求;对于“双碳”战略与绿色发展理念的引领之中,科技馆已不再仅仅承担科学知识传播的职责,而是更进一步成为引导公众形成生态认知、塑造绿色生活方式、激发环境责任感的文化空间,从而其展览内容需要实现科学性与价值性的有机融合。

2 现有科普展览特征分析

2.1 展览主题的科学性导向

当前科技馆在展览主题设置上呈现出显著的科学性导向,突出科学知识的权威性与系统性,在知识框架构建和展品选择上普遍依赖主流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与技术体系。例如在“双碳”主题展中,展陈内容集中呈现碳的循环机制、碳排放源、碳汇原理等科学事实,辅以对碳达峰、碳中和等国家战略目标的解释,构建起较为完备的认知体系。展览内容依托环境科学、气候科学和能源科学等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精准反映政策导向与时代命题的知识背景[1]。

科学性导向提升展览内容准确性与权威性的情况下,展览主题长期处于知识灌输与学科框架之下易弱化观众主体参与及多维理解的状况,如《碳达峰与碳中和科普展》,其主题围绕“碳与地球”“中国底气”“迈向碳中和”“择绿而行”四大板块展开。从科学层面系统解释气候变化成因、碳排放数据、能源结构转型路径等问题展现出科技逻辑驱动下科普构架的同时,这种逻辑虽强化展览科学传播功能,但内容重心偏重问题描述与策略宣讲而缺乏对生态文明理念及绿色生活方式背后价值体系文化阐释的情况。

在进行生态主题科普展览的科技馆,存在过度聚焦技术层面而忽略人文生态意涵的情况时,易致使展览呈现出知识性充分但价值传播缺位的状态,对于生态系统复杂性与人类社会活动间耦合关系需既有科学理论去解析又通过文化、伦理和制度等维度来呈现其综合意义,而展览主题设置若无法摆脱“科学问题-技术解决”的线性逻辑,其引导公众形成完整生态意识与可持续价值观的能力便会受到限制。

2.2 展示方式的认知传播导向

展览内容向公众的呈现方式高度依赖认知心理机制建构的传播策略,即强调感官刺激与认知接受的耦合性,常以模型演示、互动装置、图文并茂等方式增强观众的理解与记忆。这种方式在提升观展体验与知识可及性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其本质是以信息的有效接收与知识的可理解性为核心目标,建构以“可视化—可操作—可记忆”为核心路径的传播系统[2]。

《碳达峰与碳中和科普展》的展品设计所呈现的认知传播模式特征明显,“碳与地球”展区的二氧化碳浓度实时监测装置借助环境指标可视化呈现、“择绿而行”展区的建筑节能模拟系统通过生活行为选择模拟。共同构建起科学知识的可视化与逻辑传导的双重表达机制,虽该模式可提升观众对复杂科学概念的认知效率,但单向信息传递机制致使受众处于被动接收状态,且知识传播效率与态度转化、行为认同间存在显著效能差异。

认知传播导向在一定程度上对多元主体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建构起到遮蔽作用,展览常把人当作知识接收体而非价值建构者的情况致使个体难以在展览里构建出自身生态角色的深层认知,这种传播模式对观众在生态关系中的行动能力与责任感有所弱化且影响了生态价值观从认知理解到信念建构的转化路径[3]。

2.3 传播效果中的价值观缺位

在强调科学性与认知效率的展览设计逻辑下,生态价值观传播常被边缘化,其结果是在传播效果上出现了“知而不信”“知而不行”的断裂现象。观众虽能理解碳排放、温室效应、资源消耗等科学议题,但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本体认知不足,对可持续生活方式的道德认同感较弱。科技馆展览在形式上完成了科普任务,却未有效完成生态伦理教育与价值引导的功能[4]。

构建生态价值观需超越单纯灌输科学知识做法以唤起个体层面对自然系统内在价值的认知与尊重,由此依赖文化、情感以及身份共同作用;科技馆展览若不能拓展阐释生态议题的社会背景与伦理维度则观众难以搭建起从知识理解到价值信念的认知桥梁;《碳达峰与碳中和科普展》虽在结构上设置“择绿而行”板块引导行为选择,但展陈语言、图像符号以及互动设置大多停留在行为推荐层面且缺乏情感动员与内在认同设计策略。

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科技馆,其展览承载着知识传播任务且是社会价值观形成与重构的重要场域。其中展览效果存在价值观缺位情况,体现为对生态伦理关注弱、触发公众道德感与责任意识能力不足,这种局限并非因技术手段缺失而是展览策略价值偏移所致。

3 转型路径的实践策略

3.1 展览内容融入生态理念

科技馆展览内容的组织原则决定了其传播取向与观众认知边界。生态理念强调系统整体性、代际责任与价值多元,对展览内容提出结构性重塑要求。传统以自然科学为核心的主题线索,常以“环境问题—科学解释—技术对策”的逻辑呈现知识,缺乏社会系统与生态伦理的交叉维度,使得生态问题在观众心中仅停留于技术挑战层面,难以触发道德响应[5]。

3.2 展示形式注重情感共鸣

科技馆展览需突破由技术视听刺激主导的展示范式以构建能让情感唤起与价值认同产生共振的空间,在生态危机信息传递过程中,因情感牵引与情境共振的缺失易致使出现认知与行为割裂的情况。传统展示形式侧重于知识显性呈现且在叙事逻辑、符号系统及空间设计层面忽视受众情感需求进而弱化展览的生态伦理渗透力。展览叙事要构建起具有情境感、关联感与代入感的多维体验框架来将观众身份从信息接收者转化为生态共同体参与者,像灾害场景模拟、未来图景推演及低碳行为具象化等展项,其叙事逻辑应从科学阐释转变为故事建构、由数据传递提升为情感激发以促使观众在心理层面形成关于环境变迁的共情联结。

《碳达峰与碳中和科普展》采用互动图板呈现国家减排成果这一形式,其视觉表征虽具信息传达效率但在情感引导路径有局限性,而引入真实人物叙事、区域性生态变迁影像及绿色转型伦理冲突案例,可让展览叙事嵌入人文关怀维度,强化国家行动与个体责任的价值关联,推动生态意识从认知理解向信念内化深层转化,关键在于建构起有情感厚度的叙事结构,使展项成为生态价值观培育的体验容器,促使观众于情境沉浸中自主生成价值立场;实现情感共鸣依赖展览空间情境营造并凭借多感官复合交互增强观众情绪唤起效能,具体实践中展览引入生态音景系统,借模拟森林雨滴、冰川裂解、动物迁徙等自然声音构建沉浸式感官体验,让观众在听觉层面形成生态场景的记忆链接,且通过对光影控制与空间节奏的合理编排,于视觉维度引导情绪波动,如在展陈路径设置从“生态危机”至“绿色转型”的光色过渡,实现心理上从焦虑到希望的情绪转变,以此提升观众对展览主旨的感知深度,针对部分像极端天气事件、生态灾害预警等高压力且具不确定性的环境议题,以沉浸剧场或短篇纪录片形式引入亲历者讲述及真实案例回放,在时间与空间得以压缩的叙事环境里促发观众的同理感。

4 结论

科技馆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载体,其展览内容与传播方式对公众生态问题理解深度及价值认同水平起着决定性作用,围绕主题科学性、传播形式与互动设计的分析表明,传统以知识灌输为核心的展览模式在生态价值观构建方面存在结构性不足,需引入生态系统整体性理念于展览内容,增强展示形式的情感动员效能,使互动机制指向价值判断生成路径,科技馆基于知识传播职能对生态认知与价值引导体系予以重构,以达成展览功能从认知型向价值型的转型拓展。

参考文献

[1]孙磊.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生态价值观教育研究[N].北京科技报,2024-12-23(006).

[2]梁冰.新时代科技馆科普传播策略研究[J].农家参谋,2024,(36):69-71.

[3]王莹莹.中国湿地博物馆湿地主题科普传播定位与展示设计[J].湿地科学与管理,2024,20(05):94-97.

顾赛赛:1987.11,男,汉族,上海市崇明区人,上海建桥学院,本科学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从事科技馆运行保障、工程管理、展览陈列、展品研发等领域,文博专业工作十二年,参与研发崇明区科技馆展览陈列、布展设计与施工、工程项目管理、展品研发、临展布展设计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