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短波及中频理疗治疗腰部肌肉损伤的效果观察
田仲熙
32148部队医院 河南驻马店市 463200
摘要:目的:为观察腰部肌肉损伤采用超短波及中频理疗医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自2023年1月至2024年12月所收治的80例腰部肌肉损伤患者开展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接受超短波与中频理疗的联合治疗,而对照组则采用常规的热敷及按摩治疗。通过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腰部活动度以及临床疗效。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显示出观察组在减轻疼痛方面取得了更为显著的效果。观察组腰部活动度的改善情况明显比对照组好,对照组的总有效率比观察组低(75.0%VS92.5%),以统计数据看P<0.05。结论:超短波及中频理疗联合实施可有效减轻腰部肌肉损伤患者疼痛,实现腰部功能改善,与常规治疗相比疗效更胜一筹。
关键词:超短波;中频理疗;腰部肌肉损伤;疼痛;临床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资料
挑取2023年1月至2024年1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腰部肌肉损伤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样本分为观察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18-35岁,平均38.5±6.2岁)与对照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18-35岁,平均37.8±5.9岁)。两组在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上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遵照《软组织损伤诊疗指南》的诊断标准界定;②为急性损伤情形或慢性损伤急性发作现象;③要求患者年龄为18至60岁,排除标准①面临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器质性病变局面;②皮肤发生破损情况也或对电流敏感的对象。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热敷并结合按摩开展治疗,采用热水袋对腰部进行热敷,每次实施相应操作共15分钟;以揉捏、按压这类手法按摩达到放松腰部肌肉目的,每次用时达15分钟,每日1次,1个疗程的次数设定为10次。
观察组:以超短波联合中频理疗的手段实施,利用频率为40.68MHz的超短波治疗仪进行,以200W作为输出功率),安排患者以俯卧位躺好,腰部被安置电极板,使电极板与腰部形成2-3cm的间隙,微热量每一次开展此治疗要15分钟;以2-8kHz为频率的中频理疗仪,调制波幅介于0到100%之间),把电极片贴至腰部肌肉疼痛的位置,强度按照患者耐受程度把控,每次治疗时长设定为20分钟,每日进行一次,连续治疗10次构成一个完整疗程。
1.3观察指标
疼痛程度:采纳VAS设定的0-10分评分,分值增大反映出疼痛程度加重)。
腰部活动度:实施对前屈、后伸和左右方向侧屈角度的测量。
临床疗效:治愈(症状消退,活动达到自由活动状态)、显效(症状大幅减轻,活动表现为轻度受限的情形、有效体现为症状减轻,活动依旧受限、无效,总有效率是由(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之和除以总例数再乘以100%得出。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就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和腰部活动度展开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VAS评分显著降低,观察组腰部活动度的改善情况远超对照组,相关具体数据见诸表1。
2.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37/40),超过对照组75.0%(30/40),呈现统计学意义相关的差异(χ²=5.54,P=0.018)。
3.讨论
腰部肌肉损伤的病理机制错综复杂,系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涉及肌肉纤维的物理性损伤、生物化学反应的激活以及局部微循环系统的紊乱等多个维度。在肌肉纤维损伤维度,肌肉纤维断裂是腰部肌肉损伤的直接表征。就局部微循环系统而言,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是腰部肌肉损伤后的另一关键病理改变。损伤不仅直接破坏血管结构,还可能诱发血管痉挛,致使局部血液供应受阻。血液循环不畅,使得营养物质与氧气难以输送至损伤部位,同时代谢废物及炎性介质无法及时排出体外。这种微循环紊乱进一步加剧了损伤区域的缺氧与营养不良状态,最终延缓了损伤修复进程。
在本次研究里,超短波理疗凭借独有的热效应及非热效应发挥功效,因热效应局部血管开始扩张,引起血流的速度迅速加快,好似替受损之处开创了一条高效的“运输通道”,可迅速把炎症代谢产物输送到全身代谢系统进行去除,显著缓解肿胀跟疼痛现象[1]。非热效应借助对细胞生物电活动的调控,实现细胞代谢和功能状态的优化,中频理疗借助低频调制的中频电流对肌肉进行精准刺激,此刺激可打破肌肉痉挛恶性循环怪圈,让处于紧张状态的肌肉实现放松,同时,启动肌肉细胞的修复机制,促进蛋白质合成与细胞增殖,为肌肉修复奠定基础。二者联合应用,如同多线作战,从多个维度改善腰部肌肉损伤的病理状态。
研究结论明白地呈现出,实施治疗措施后观察组,VAS评分(也为视觉模拟评分法,可直观衡量患者疼痛的程度,若分值越低表示疼痛越轻则显著下降,体现疼痛实现有效缓解;跟治疗前以及对照组对比观察组腰部活动的状态有显著改善,活动范畴呈现扩大态势,灵活特性获得增强[2]。从治疗总有效率层面看,观察组明显超出对照组水平,这一结果跟既往大量研究结论相契合,对其原因展开深入剖析,超短波与中频理疗协同发挥作用恰似“强强联合”,更明显地带动局部血液循环,助力炎症快速消散,恰似给受损区域赋予了一股强劲的“修复动力”。同时,二者协同作用,减轻肌肉痉挛,促进肌肉恢复正常舒缩功能,加速损伤修复进程。中频理疗的镇痛效果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其可能通过闸门控制理论发挥作用。该理论认为,脊髓背角存在类似 “闸门” 的结构,中频电流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可竞争性占据 “闸门”,阻断痛觉传导通路,如同关闭疼痛信号传递的 “大门”,从而进一步优化整体治疗效果。
综上采用超短波与中频理疗联合应用是治疗腰部肌肉损伤的有效做法,具备临床推广的价值意义。
参考文献:
[1]许梦雅,朱庆华,姜波,等.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治疗重度周围性面瘫的效果[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22,25(01):68-72.
[2]付歆颖,申旭旗,陈清禄,等.功能康复训练联合超短波及中频理疗治疗飞行员腰部肌肉损伤的效果观察[J].中国疗养医学,2020,29(06):590-592.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田仲熙,男,1989-07,本科学历,河南驻马店,32148部队医院主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运动康复。